试论志鉴“一体化”
——年鉴志体编纂的新趋势

2020-11-17 07:38王占元
黑龙江史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修志志书篇目

王占元

(中共绥化市委史志研究室 黑龙江 绥化 152000)

年鉴是集时间性、资料性、信息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资料性工具书,是一地一域年度资料性百科全书,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文化资源,无可替代。在信息时代和当今社会,编纂年鉴已引起广泛重视,一些部门和单位积极编纂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专业或综合性年鉴,已成为一种惯例和本部门、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6 年5 月18 日,国务院公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简称《条例》),年鉴工作正式以法律条例形式明确为地方志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条例》第三条明确:“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纂的地方志,设区的市(自治州)编纂的地方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

经过首轮修志,再从21 世纪初启动二轮修志以来的20 年,年鉴编纂伴随着修志而不断得到发展。到目前,年鉴已经形成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3 级编纂格局。

面对新时代,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发展,年鉴的编纂也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思考、全新的定位。编纂年鉴就是要更好的以补志书编修周期过长,跟不上用志服务发展的新需要。因为志书要每15—20 年才编修一次,即一个修志周期。而年鉴恰好是一年一鉴,跟进发展。为此,要实现志书与年鉴的相辅相成、互补互彰,使年鉴与志书成为姊妹书,就要创新年鉴编纂,积极探究年鉴编纂志体化,深度推进年鉴志体化编纂,使年鉴编纂与志书编修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年鉴志体编纂的新路子。

一、创新年鉴志体化编纂要充分把握年鉴的思想定位

坚持科学指导思想的指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开展任何工作、开创任何事业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首要的、第一位的,把握精髓,指导实践。年鉴编纂更是如此。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理论为年鉴编纂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贵在用鉴服务的编鉴理念。年鉴编纂如果仅限于年鉴自身就失去了应有之意。编纂年鉴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年鉴的作用,年鉴的资政、存史、教化作用是独具的、不可替代的,这是由年鉴特有的价值属性决定的。资料信息性是年鉴特有的价值属性,离开了这一点,年鉴必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史志部门编纂年鉴在充分利用发挥年鉴资料信息价值作用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为编史修志累积储备资料,如果史志部门编纂年鉴失去为编史修志储备累积资料的目的与作用,那么,编纂年鉴的价值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由此,必须站在为资政服务、为大局服务、为部门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编纂角度,使年鉴为修志所用来定位年鉴编纂,使志鉴融合互补,科学创新年鉴编纂,充分发挥年鉴编纂的“双重”作用(年鉴“五服务”作用、为修志服务作用),这是年鉴编纂贵在使用的服务理念定位,即实现年鉴的有用性、年鉴的价值之所在。

二、创新年鉴志体化编纂要充分把握年鉴的志体章法

借用志书体例或借鉴志书体例编纂年鉴,是年鉴编纂的一大创造性突破,是实现志鉴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采用志书的特定体例——志体章法编纂年鉴,凸显志体鉴风,即实现年鉴编纂志书体例,年鉴风格,志鉴一体。

一是篇目设置力求志鉴同一。年鉴篇目的突出特点是条目体。条目是年鉴编纂的主线,是编纂的基础单元。年鉴条目决定了年鉴资料的内容、收录范围和时限。年鉴的条目与志书篇目中的目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这是年鉴与志书的本质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志书编纂的框架为篇章节目,其中节目为实体;而年鉴的框架一般以条目体呈现。随着年鉴编纂发展,年鉴的框架设计与志书的框架设计几乎接轨,试看:2017 年12 月21 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简称《规定》)第二章框架共7 条规定:“第七条年鉴框架应涵盖年度内本行政区域的基本情况。第八条年鉴框架应做到分类科学,层次清晰,领属得当,编排有序。第九条年鉴框架应体现年度特点和突出地方特色。第十条年鉴框架应保持相对稳定,可依据年度特点和事物变化情况作适当调整。第十一条年鉴框架分类应参照相关分类标准,结合社会实际分工和本行政区域特点进行。第十二条年鉴框架结构一般分为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第十三条年鉴各层次标题应准确、规范、简洁,能够揭示所记述内容的特点,避免重复。”再看:《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的年鉴与志书都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5大部类板块完全一致,只不过年鉴记述的时间一般为一年而已。对比分析,《规定》第二章框架这7条规定与志书篇目设计几近一致。简言之,就是年鉴条目体与志书章节体基本一致。借用志书章节体框架——篇、章、节、目,来确定年鉴编纂框架篇目——类目、分目、条目,实现篇目志鉴一体化。科学设置年鉴编纂篇目,科学规范、符合实际、传承创新。二轮续志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出版的一些省、市、县(市)区级年鉴,以至于某些行业年鉴、部门年鉴,篇目设置上年鉴篇目与志书篇目设置基本相同一致。《条例》的颁布、《规定》的施行,加之近几年中指组开展的精品年鉴工程,充分说明志体年鉴编纂已经成为新时代年鉴编纂发展的必然。

篇目决定编写内容,篇目决定资料征集,篇目又由资料内容所决定。因此,解决好年鉴篇目设置问题,是解决好志鉴编纂一体化的关键。创新年鉴编纂,实现年鉴志体编纂,实现年鉴的“双重价值”,防止志鉴分离,单摆独搁,使编纂出版的年鉴独则一鉴,合则一志。不至于续志写史时,年鉴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即俗话说的,年鉴资料信息志书、史书用不上,如此,编纂年鉴也就失去了根本之意。

二是最大限度丰富资料。年鉴的价值关键在于年鉴的资料性。年鉴被誉为资料性文献、资料性百科全书。征集资料、选用资料最为关键。《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这非常明确年鉴资料包括“本行政区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五大方面”,这是任何一部年鉴入编资料、记述内容的方向、原则与标准,任何一个方面都必须完备,不可或缺。征集入鉴资料、入选入编年鉴资料尤为重要,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主观和客观统一。纵观近些年出版的年鉴,无论是省级年鉴,还是市、县(市)区年鉴,从总体的文字量上看,资料内容都较为丰富。但我们如果从使用和研究的角度看,看似非常全面丰富完整的资料,也仍有欠缺的方面。一般常见的就是缺少必要的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往往易被忽视,或是由于字数原因而被舍去,或是资料来源就缺少。背景资料一般是原因资料,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变化发展过程和结果,即原因、过程和结果。要想使资料内容完整,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只不过是资料选用时侧重点不同、资料选用多少不同罢了。比如,《××年鉴》教育类目初等教育分目中的概况条目:“2015 年,辖区内有小学893 所,同比减少1.3%;在校学生52.29 万人,同比增长4.7%;专任教师2.61 万人,同比增长2.9%。8 月,下发《关于完善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意见》,打破××初中校单校划片格局,计划从2020 年开始试点小升初多校对口。”这是一个完整的条目记述,如果不细加分析,是很难看出缺少必要的背景资料的。也许有的同志会认为无关紧要,但试分析一下,有的背景资料还真是有必要。因此,征集资料还是要多注意,既要注意篇目涉及的资料,也要注意篇目没有涉及的资料,有时看似没有必要,或不相关联的资料,这就要更加注意,防止意外的资料漏掉,尤其是在征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或发现的一些新信息、新资料,要毫无疑问地征集上来,科学地加以使用,使年鉴的资料内容更加丰富,增强年鉴的资料性、实用性。同时,要坚决摒弃因年鉴字数限定资料的现象。

三是编纂要充分体现记事完整性。对于志书编修而言,志书的竖写记事是以节目为单元实体,纵述历史、记述事物始末,要求记述完整,即记好发端起始、转折变化、发展与现状,有严格明确的特定要求,当然啦,志书记述的事物一般都是断限内的,时间跨度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编纂年鉴,记述的事物仅仅只有一年。无从谈及发端起始、转折变化、发展与现状,但是,无论对于志书,还是年鉴,体现记事的完整性是毋庸置疑的。都要求体现出记述事物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事件(人物)、事情的起因、过程(经过)和结果。这“六要素”并非缺一不可,但时间、事件(人物)、起因、过程(经过)和结果不可缺少。一般往往缺少起因,即背景资料,结果资料。特别是结果资料的缺失,有失条目记事完整性,常常易被忽视,或很难发现。比如,《××年鉴》教育类目初等教育分目中的教育教学检测条目:“【教育教学检测】××、××两区新纳入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全市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达80%。根据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引导学校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实施教育,将所有省颁课程列入可实行质量检测范围。市教育局对全市小学四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质量抽测,抽测科目为语文、英语、美术。”这是一个完整的条目记述,不注意,一般是发现不了缺少结果的。

四是积极借鉴使用志体语言。语言是事物、事实的反映,是体现年鉴记事、载物的重要外化形式,是年鉴区别于志书的风格与特色所在,语言彰显撰稿者的文化素质与文笔功力。相对而言,年鉴的编纂语言要求较为宽泛,而志书的语言要求则相对严格苛刻。科学地把握好年鉴语言,积极借鉴使用志体语言,在条目题拟定,以条目为单元的事物记述,都要注意记述表达的新闻式语言、公文式语言、论文式语言、广告式语言等等,不修不饰,不彰不慢。比如《××年鉴(2018)》条目标题:“持续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民族团结更加紧密”“矛盾纠纷妥善化解”“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系统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全面深化民族团结先锋活动”,均非规范精准的年鉴志体条目标题语言表述。年鉴志体语言直书其事,秉笔直书,述而不论,述而不作,不用修辞。力求使方志语言尽可能为年鉴所用,尚简、尚实、尚准、尚精,努力实现年鉴编纂语言的志体化。

五是创新编纂章法。章法,简言之,就是写文章的方法。对于年鉴编纂而言,即为年鉴编纂的层次结构、语言的逻辑表达、图文行文设计、体裁的选用等编纂方法。特定的形式由特定的内容而定,特定的内容需要特定的形式,形式与内容统一。志书编纂7 种体裁,对于年鉴编纂同样适用,年鉴编纂到今天,志书7 种体裁在年鉴中使用较为全面,但在行文中主要是志、表、录、图,这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势必影响记事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也影响特色与亮点的凸显,进而略显章法不活不新,过于拘泥于传统。为此,可否将专记、附记等向正文记事记述中移植,增加资料内容,增加信息量,增强可读性,提高使用价值。

创新年鉴编纂,力求年鉴编纂志体化,实现志鉴同一,融合发展。并非全盘否定年鉴体例、年鉴编纂的原则、要求及特点,而是创新年鉴编纂方法,实现年鉴与志书对接、修志与编鉴融合,发挥年鉴的“双重”作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修志所用,真正实现年鉴编纂的目的,这才是根本,是广大史志工作者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修志志书篇目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现象学视角下的教材比较研究*——以大陆、台湾高中语文《红楼梦》节选篇目编选为例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略议年鉴资料在第二轮贵州省《科学技术志》中的重要作用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