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速递

2020-11-17 11:47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疫情发展

保就业促增收 稳定县域经济发展

本刊讯(记者齐美娟)11月14日,由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通州区农业农村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在京召开。本届大会以“内外循环·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为主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认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面向未来,最根本的挑战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他指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需要人才。其中包括带领农民干的企业家型人才,帮助农民干的农业科技人才、作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电商人才,自己独立干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需要创新。包括体制机制、支农惠农政策创新,以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为目的的组织创新及涵盖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是什么?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继往开来,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变革新趋势。二是开拓创新,走向我国农业信息经济创新发展新征程。三是通过精细农业实践,助推智慧农业系统集成体系创新发展。

新时期,我国农业当务之急是全面实行生态转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认为,生态转型并不是要走传统生态农业的老路,而是要走现代生态农业“质”与“量”兼顾的高效生态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当天会上还发布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研究报告(2020)》两部行业报告以及《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研究报告(2020)》。

后疫情时代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刊讯(记者张涵)11月22日,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的“后疫情时代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旨在把脉重大城市交通难题,建言城市交通治理优化,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更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有力支撑。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高艳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高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亟需相关运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支撑。

运行图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地铁提供运输服务的质量高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服务管理部部长张文强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地铁的客流现状及运行图编制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零扩散零传播、满载率控制在50%以内”的疫情防控政策对北京地铁公司的运营提出了新考验,北京地铁公司通过优化线网运力资源配置和线网客流分析调度,实施了超长超强列车运行图,同时辅之以利用客流检测平台预警满载率、试行预约进站自动分流乘客等新举措,提升了网络化运输能力,保障了疫情管控期间出行安全,走出了网络化运营创新与实践的新步伐。他指出,网络化运营需要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互联互通程度。要围绕线路服务、维修工艺等做进一步研究。此外,网络化运营需要得到乘客的理解和支持,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航空运输需求出现的大幅下降。民航业如何转危为机,开拓新局?首都机场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孟宪伟指出,虽然目前国内航班恢复可观,但是民航相对高铁规模依旧较小,要扩大规模,释放空域,带动天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持续提升航空业的客货运输功能;加强科技引领,加紧开发新型快速检测、安全防护机制,实现旅客的国际流动;多种交通方式融合,以科技创新为发展驱动,实现中国民航业在后疫情时代真正引领全球民航发展。

编辑:张涵

适应教育发展新趋势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本刊讯(记者田佳奇)11月7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长江教育研究院和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为主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教育发展有哪些新趋势?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认为主要有十点,一是教育场所泛在化,二是教育方式多样化,三是教育主体多元化,四是教育过程双重化,五是育人目标全面化,六是教育内容未来化,七是教育评价过程化,八是教育对象全民化,九是教育环节终生化,十是学校社区融合化。他强调,必须顺应这些趋势,全面推进和深化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如何推进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治理?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陶宏指出,一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与推进对外开放相结合。坚定教育自信,继续提升国内教育质量,不断增强对国内外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坚定对外开放,继续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与学术机构的合作,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二要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在坚持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空间格局。三要坚持疫情防控与推进教育各项任务的落实相结合。做到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四要坚持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既要巩固提高国内国际教育普及水平,又要支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五要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要总结疫情大规模线上化的教育经验,改进线下教育,把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优势结合起来。

本次论坛设1个主论坛和基础教育治理、高等教育治理、在线教育治理、智库建设与评价、国际教育5个平行分论坛,与会100多位专家学者为我国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智库建设和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思路、凝聚共识,以便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双循环格局下加快构建高质量钢铁原料保障体系

本刊讯(记者张涵)11月8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大连商品交易所协办的以“双循环格局下高质量钢铁原料保障体系”为主题的2020(第九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市场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我国钢铁工业始终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为主,坚持国内循环为主,钢材净出口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19年约5%,今年4月份以来,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国内钢材市场需求旺盛,超大规模的内循环市场为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钢铁生产经营整体保持高位平稳运行态势。但我国钢铁生产原料供应链脆弱、供应渠道不稳定的问题仍然突出,钢铁行业资源保障体系缺乏顶层战略规划、体系不完善。”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对我国钢铁原材料行业发展提出五个建议:一是坚持充分高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努力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原材料高水平保障格局。二是完善价格机制和原料金融体系,降低钢铁工业成本波动影响。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减少传统原料需求,增加替代资源的多元化供应。四是考虑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制度。五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促进矿山高水平健康发展。

钢铁行业如何建立原料保障体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颖生指出,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与常态下下游长期需求相匹配的产能规模是实现原料保障的前提,应做大内循环、优化外循环,构建钢铁原料保障新格局,而且钢铁生产和原料保障必须是更高效、更绿色和更低碳的。

来自相关部门、钢铁和矿山企业负责人、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境内外媒体记者20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围绕我国钢铁原材料供应形势及保障体系建设,我国焦化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原料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编辑:张涵

猜你喜欢
高质量疫情发展
战疫情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