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大陆跨境铁路的轨距问题

2020-11-17 14:46李典易陈勇
社会观察 2020年2期
关键词:跨境铁路差异

文/李典易 陈勇

轨距是铁道上两根钢轨顶端内侧之间的距离。在铁路出现和扩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乃至同一国家的不同铁路线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轨距标准,铁路轨距的差异给跨境铁路运输造成了巨大障碍。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设施联通的推进,尤其是国际经济走廊的建设和中欧(亚)班列的开行,跨境铁路的轨距问题更加突出。

现有关于轨距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事实介绍类、轨距技术类、运输领域类、轨距标准化类四个方面,这些研究未能全方位把握中国跨境铁路的轨距问题,也没有从地缘政治角度探究轨距差异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将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以亚欧大陆为例,重点关注中国及其陆上邻国,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亚欧大陆国家铁路轨距情况如何?轨距的地缘政治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俄罗斯、欧盟、印度等大国和国家集团的轨距战略是什么?中国面临怎样的轨距地缘政治环境?轨距差异给中国跨境铁路运输和建设造成了哪些困难?本文提出“轨距区域”这一概念,试图揭示轨距差异的深层根源,以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导设施联通的时代背景下,为加强亚欧大陆的互联互通、打造中国的“轨距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轨距问题概述

(一)常见轨距及其分布

1435毫米轨距在1937年被国际铁路联盟定为标准轨距,现主要分布在东亚、西亚、北非国家,以及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和部分美洲国家。此外,不少国家和地区的高速铁路、地铁与城际铁路也采用准轨。小于1435毫米者称为窄轨距,常见的有1067毫米(主要分布在日本、东南亚、非洲中南部)、1000毫米(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各国、东非和西非部分国家);大于1435毫米者称为宽轨距,常见的有1676毫米(主要分布在南亚)、1668毫米(主要分布在伊比利亚半岛)、1600毫米(主要分布在爱尔兰、巴西和澳大利亚)和1520/1524毫米(主要分布在前苏联国家、蒙古和芬兰)。

(二)亚欧大陆的四大轨距区域

本研究主要关注1676毫米、1520/1524毫米、1435毫米和1000毫米四种轨距,研究对象区域集中于亚欧大陆的主要国家;本文以下采用“印轨”“俄轨”“准轨”和“米轨”分别指代这四种轨距。根据这四种轨距的分布情况,亚欧大陆国家可以划分为印轨区、俄轨区、准轨区和米轨区。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采用1668毫米轨距,但两国偏居西南欧一隅,而且已经有准轨铁路与法国连通,因此不再列为单独的轨距区域。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主要采用1067毫米轨距(笔者用“日轨”指代),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以岛屿为主,也不再列为单独的轨距区域。

由于轨距差异,亚欧大陆国家形成了印轨区、俄轨区、准轨区、米轨区四大区域:印轨区主要包括南亚国家;俄轨区主要包括前苏联国家、蒙古和芬兰;米轨区主要为中南半岛各国;准轨区包括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中国、朝鲜、韩国及越南北部,笔者称之为“东亚准轨区”,西部为绝大多数西亚和欧洲国家,笔者称之为“西亚欧洲准轨区”。各轨距区域之间虽有铁路相通,但列车不能直接过轨,必须先进行复杂的换轨操作。亚洲国家的轨距区域分化更明显,欧洲国家的轨距则较为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轨距的区域化分布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尽管孟加拉国的印轨铁路里程少于米轨,但该国铁路目前只与印度连通,未来很可能成为印轨区的一部分。一些国家处在两种甚至三种轨距区域的交界处,如老挝与阿富汗。老挝虽然现有铁路为米轨,但是,中老铁路的建设有可能使之成为准轨区的一员;阿富汗处在印轨区、俄轨区、东亚准轨区和西亚欧洲准轨区之间,现有铁路为俄轨,但最终采用哪种轨距标准仍未确定。

地缘政治和轨距战略

轨距差异之所以反映出轨距的地缘政治属性,是因为轨距区域构成了国家尤其是大国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俄罗斯、欧盟、印度等亚欧大陆的主要力量都有自己的轨距战略,一方面在本区域内统一轨距,另一方面向区域外推广自己的轨距。这些都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一)轨距的地缘政治属性

1.轨距统一是国家统一的标志。轨距差异阻碍国内各区域联系,甚至可能催生地方割据势力,所以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需要统一国内主要铁路的轨距。英国作为铁路的发源地,起初建设铁路时无统一计划、无通盘考虑,铁路轨距宽窄不一,甚至因此一度发生“轨距战争”。1846年,英国议会通过《轨距法》统一轨距,使原来彼此不连接的线路联接成网。美国铁路在早期除1435毫米轨距之外,还出现过一些其他规格的宽轨,促使各路联运发生困难,直到南北战争以后才趋向统一,到1887年全美铁路统一为1435毫米轨距。印度也有自己的“统一轨距计划”(Project Unigauge),将本国非印轨铁路统一为印轨。

2.轨距差异是安全防御的屏障。在换轨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时,适用于甲轨距的火车一般无法在乙轨距的铁路上行驶,轨距差异成为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安全屏障。例如,19世纪俄国在铁路建设之初,即决定采用与西欧不同的轨距,一个重要考虑就是,一旦发生战争,敌人将无法方便地利用俄国铁路运输军队和物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入侵苏联后,在利用苏联铁路装备组织运输方面遇到很大困难。同时,轨距差异往往在国际敌对形成后才出现,如俄罗斯之于西欧、西班牙之于法国。因此,虽然繁琐的轨距转换阻碍跨国交通运输和经济联系,但轨距差异在关键时刻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3.轨距统一是区域整合的手段。对于轨距区域的主导国家,如果采用本国轨距的铁路向国外延伸,本国的影响力就能随之扩展。例如,俄国和苏联在扩张时修建俄轨铁路,因此俄轨区与苏联领土几乎重合。即使苏联解体,俄轨仍被前苏联国家沿用,成为俄罗斯隔绝外部影响、控制其势力范围的工具。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样面临轨距差异的挑战,欧盟通过“连接欧洲设备”计划(Connecting Europe Facility),统一包括轨距在内的各成员国的技术标准,加强经济联系、促进地区整合。

4.轨距改变反映对外关系的亲疏。轨距并非一成不变,当国际关系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从一个阵营倒向另一个阵营,或加强经济联系的渴望超过国家安全的忧虑,当局可能重新选择轨距标准。西班牙于1986年加入欧洲共同体,它与法国的轨距差异成为欧洲一体化的障碍,因此在新建与法国连通的高速铁路时主动采用准轨。波罗的海三国最先从苏联独立,它们积极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在与欧盟合作修建连接波兰的准轨铁路。当然,轨距的改变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可能受到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不同的利益集团会出于各自考虑争论不休。

以上四个层面存在递进关系,轨距的“国家统一”和“安全防御”属性服务于国家的生存目标,而“区域整合”和“外交亲疏”属性服务于发展目标。其中,“区域整合”属性主要适用于大国或国家集团,而“外交亲疏”属性则主要适用于小国,尤其是临近大国或强大势力集团的较弱小国家。

(二)亚欧大陆主要力量的轨距战略

1.俄罗斯的俄轨战略

俄罗斯大力推行俄轨战略,建设欧亚经济联盟“统一运输空间”,通过俄轨铁路巩固和扩张由自己主导的欧亚交通运输网络,极力打造和维护“俄轨联盟”。俄罗斯的俄轨战略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1)通过“1520战略伙伴”论坛,经营现有俄轨区,俄罗斯高度重视这一论坛,它已成为俄轨区国家的重要合作机制;(2)继续新建跨境俄轨铁路,扩张俄轨区,俄轨区除现有覆盖范围外,还将分别向西、东、南三个方向延伸,俄罗斯正在实施韩国釜山港到维也纳的统一轨道方案,并且俄轨铁路已经延伸至阿富汗;(3)阻碍俄轨区内其他轨距铁路(主要是准轨铁路)的建设,使用准轨重塑俄轨区遭到俄罗斯的反对,各国在俄轨区修建准轨铁路的设想到目前为止均未实现。俄罗斯的俄轨战略表明,应当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统筹和规划跨境铁路建设,充分考虑轨距的地缘战略意义。

2.欧盟的准轨战略

欧盟成员国的轨距存在差异,大部分国家主要采用准轨。对此,欧盟提出了“连接欧洲设备”计划,努力统一欧洲大陆国家的轨距,促使非准轨国家融入准轨区。“波罗的海铁路”是欧盟统一成员国轨距的标志性工程,它将促进波罗的海国家融入欧盟,改变波罗的海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对北约也极具战略意义。欧盟加强成员国互联互通的举措为“一带一路”提供了范例,扩展准轨在亚欧大陆的发展空间也符合中国与欧盟的共同利益。

3.印度统一国内轨距的努力

印度铁路的轨距多样,最主要的两种是1676毫米(印轨)和1000毫米(米轨),此外,还有762毫米及610毫米的窄轨铁路。印度铁路公司制定了“统一轨距计划”,将国内其他轨距的铁路改造为印轨。印轨铁路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比例已经从1950—1951年度的47.13%上升至2017年的91.56%。未来印轨将在亚欧大陆铁路运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印轨铁路向周边国家的扩展,势必与准轨区、米轨区形成竞争,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铁路建设中选择何种轨距也将成为有待协商的问题。

中国跨境铁路的轨距问题

尽管中国在国内统一采用准轨,但是,除朝鲜外,陆上邻国都采用其他轨距。中国的跨境铁路运输与建设都面临轨距差异造成的障碍,与陆上邻国的轨距差异限制了中国向外发展的地理空间,中国的轨距地缘政治环境严峻。

首先,轨距差异导致铁路运输成本提高、效率降低、时间延长,使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等相比第一亚欧大陆桥、海运等运输方式处于劣势,造成中国商品的外销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不利于中国加强与亚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其次,轨距差异使新建跨境铁路面临轨距选择的难题。中国与俄轨区国家新建跨境铁路时,采用准轨遭遇重重阻力。如果新建跨境铁路也像新亚欧大陆桥那样境内外轨距不同,则“设施联通”有名无实。但是,中国也不能强迫邻国选择准轨,俄轨区国家也面临俄罗斯的压力,各方很难达成共识,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如中吉乌铁路)跨境铁路建设因为轨距分歧陷入停滞。最后,作为东亚准轨区的核心国家,中国也希望能够与西亚欧洲准轨区实现无障碍连通,但两大准轨区之间在北部被俄轨区切断,在南部为印轨区所阻隔,中部则被铁路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前途不明的阿富汗所分隔,二者之间尚无准轨铁路直接相通。这种局面限制了中国“准轨”发展空间的扩展,不利于实现“一带一路”亚欧大陆经济整合的目标。

对中国未来轨距战略的展望

俄罗斯的俄轨战略、欧盟的准轨战略和印度统一国内轨距的努力都能为中国提供有益的经验。“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施联通的推进亟待中国“轨距战略”的顶层设计,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平衡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因地制宜、一国一策、一线一策,有针对性地提出轨距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平衡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

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表明,在考察现有的和在建的跨境铁路时,都要兼顾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选择轨距时慎之又慎,尤其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价值而忽视长远的战略价值。新中国成立时曾一度将中苏同盟关系置于国家主权之上,为了与俄轨铁路对接,将国内的集宁至二连准轨铁路改为俄轨,后又因中苏交恶不得不改回准轨。集二线铁路采用准轨还是俄轨,成为中苏关系的独特晴雨表,是上文所述轨距“外交亲疏”属性的最佳佐证。这段历史教训对今天新建跨境铁路时如何选择轨距,以及在与邻国谈判时如何充分考虑对方的战略关切,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考虑到相关国家的安全关切

在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亚欧大陆,轨距差异是一道潜在的安全屏障,这一点对相对弱小的国家尤为重要。中国在努力改善本国的轨距地缘政治环境时,也要尊重周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关切,轨距差异虽然阻碍交通运输、影响经贸合作,但其地缘政治价值往往被政界所看重,甚至被认为事关国家主权。因此,如果盲目地在非准轨国家推广准轨,势必遭到对方的抵制。

(三)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提出轨距问题的解决方案

跨境铁路建设事关沿线国家的复杂形势,不同国家在轨距问题上有着各自的考量,比如中南半岛国家更期待落后铁路的升级改造,中亚国家更担心轨距差异消失后潜在安全风险上升;有时甚至同一国家对于不同的铁路线路也有不同的考虑,蒙古在修建连通中国的跨境煤炭运输铁路时更看重准轨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修建国内其他铁路线路时仍沿用俄轨标准。此外,大国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俄轨区国家新建铁路时选择哪种轨距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俄罗斯的意旨,尼泊尔选择印轨还是准轨势必受到印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味推广准轨可能引发周边国家的疑虑和担忧,给互联互通增添不必要的阻碍。因此,要充分考虑相关国家的合理关切,有针对性地提出轨距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优先考虑技术解决方案,化解轨距壁垒

相较于客货换装、更换转向架、改建或新建准轨铁路等手段,列车配置变轨距转向架是轨距差异问题最简便的解决方案。它无需旅客换乘和货物换装,建设费用相对较低,换轨所需时间也大大缩减。目前,变轨距转向架技术已经在日本、西班牙、波兰等国家成功运用。轨距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逐渐受到中国的重视,中国中车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了研发力度。如果技术解决方案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将在很大程度上打破轨距的地缘政治逻辑,有效化解亚欧大陆跨境铁路的轨距壁垒。

结语

铁路轨距差异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轨距作为一种技术标准,常常被赋予地缘政治属性。由于历史原因,亚欧大陆的铁路系统形成了四大轨距区域,中国是东亚的准轨铁路“孤岛”,为俄轨区、印轨区、米轨区所包围。轨距差异不仅困扰跨境铁路运输,更阻碍跨境铁路建设,造成中国目前严峻的轨距地缘政治环境。

可以预见,轨距之争在未来还将继续下去。亚欧大陆各主要力量可能会在蒙古、阿富汗、中亚、外高加索国家、乌克兰、波罗的海国家乃至尼泊尔、缅甸展开轨距竞争。最引人瞩目的是:印轨、俄轨和准轨三种轨距的铁路,哪一种将填补阿富汗的铁路运输空白?这对于亚欧大陆的交通运输体系乃至地缘政治格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后续的研究需要更多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轨距标准在国家内部的决策过程,尤其是新轨距标准的选择过程;二是轨距选择的国际谈判过程,尤其是在跨境铁路建设过程中轨距标准如何确定、各利益相关方如何讨价还价,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轨距的地缘政治属性,为新建跨境铁路的轨距选择积累成功的经验、提供有益的指导。

猜你喜欢
跨境铁路差异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滇藏铁路丽香段站后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年内开通
No.4 天猫国际推出三大跨境进口新服务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浙江:出台5个新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