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一带一路”翻译传播:内容、途径与策略

2020-11-17 16:06孙宜学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一带一带一路

孙宜学

文学是作家个体生命的折射,但当文学跨越时空进入异域文化空间,与陌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时,文学的个人性就具有了世界性,陌生人的阅读赋予了文学新的个人性,并丰富了文学的世界性。这是文学翻译传播最迷人之处,也是最困难之事。鉴于不同语言和文化所孕育的文学的特殊性,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翻译传播之路也必然具有特殊性,而面对的传播对象却又千差万别,为此,应该基于中国文学传统和当代文学的特殊性,在研究不同对象国的人文环境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传播的“中国模式”,形成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翻译传播机制,从而提高翻译传播的效率、效能和质量。

世界文学传播史证明,一国文学的海外影响力与一国综合国力的世界影响力是成正比的,如英美等国进入现代化过程中,都伴随有文学国际化热潮。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当代文学一直是时代潮头的一朵浪花,歌咏时代、抒情言志。随着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学的主题、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推陈出新,尤其是与世界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同步,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出现了大批基于民族特性同时具有世界视野的优秀作家,体现了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呈快速发展趋势。但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目标,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范围和程度迥异,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也需要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差别化共进。为此,我们应主动营造和培植利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舆论环境和土壤,细致区分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对象,基于对沿线国家的国情、舆情、民情的详细了解和把握,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生态体系、不同民族的文学趣味和审美特点制订差别化翻译传播方案,科学确立中国当代文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独特传播内容、路径与方法,这样既能表明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精诚态度,舒缓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一些负面舆情,又能实现中外文学交流的精准对接,保证中国当代文学在沿线国家的翻译传播效果。

一、继承与创新中国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

中国古典文学在世界各国的译介与传播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日本遣唐使拉开了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序幕,至18世纪英国人詹尼尔(Soame Jenyne)将《唐诗三百首》译成英文,期间起起伏伏,但绵延不绝,源远流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的译介在世界各国产生的文学和文化影响最广泛、最深远。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经典文学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滋养作用,国外出版社对唐诗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出版几乎从没有间断过,尤以英、法、美等经济大国为主。

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其中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美学的集大成者,已得到世界的普遍认知和接受,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融入了很多国家的文学传统,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产,实现了中西文化互补共鉴,证明了多元文化可以相容共生。以美国为例,中国古典文学在美国的译介对美国文坛产生过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影响。美国学者能够从无比深厚的中华文化历史底蕴中撷取精髓,汲取精神营养,并促其在美国文化中获得深沉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相适应,进而产生世界价值和永恒价值。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以来美国就推出了24部不同版本的唐诗选集。

1884年,中国“东学西渐”第一人陈季同在《中国人自画像》一书中把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作家的诗译成法语介绍给欧洲读者,由巴黎Calmann-lévy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多家出版社多次出版,包括英文版,在欧美国家盛行不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和延续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国文学的国际传播频率和效果与一国的经济发达水平息息相关。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曾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发达的经济水平、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和多元的文化传播交流途径,在促进本国文化繁荣的同时,自身也发展成国际文学交流活动最频繁、最发达的地理空间,梳理和研究欧美国家文学世界化的进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化之路可提供镜像。

历史证明,文学在低语境文化国家和语境文化高低程度接近的国家更易于传播。比如,英语国家及大部分北欧文化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范畴,文化传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低语境”能够为异域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天然的生存土壤和发展、创新空间。(1)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 Jr.)提出高、低语境传播概念。高语境传播(HC)指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重视间接交流,强调接受者的敏感性与领会话外音的能力以及理解隐含意义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低语境(LC)与之相反。正因如此,中国文学在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出版社出版后,通常都会在其他两个国家出版译者相同、内容几乎相同、封面设计略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译本。此外,中国文学的译本在英语国家出版后,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文学市场的脚步也就明显加快。

二、共建“一带一路”文学信息共享走廊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快速发展,关键在于中国同沿线国家找准了合作之道。合作即对话,“一带一路”就是中外对话的国际信息走廊,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可以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廊的跨疆域信息共享走廊,也是中外文学交汇、相互借力搭建繁荣共生的信息共享走廊,在这个信息走廊,中国与沿线各国文学都能各自言说、相互言说、美美与共。

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信息走廊,作为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学合作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在其中能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在沿线国家走出去的主动权。同时,信息走廊的建设能够促成中国与沿线各国、世界各国之间文学作品的新型合作关系,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增进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加速中国与沿线国家优秀文学作品共享,提供双方和多方互译互通的平台,使中国与沿线各国能充分相互汲取彼此文化的精髓以丰富和完善各自文化,推动中、外文学关系朝着互鉴、平衡、共生的方向发展。

文学作品最动人的魅力在于文学之光感召和照耀人性的能力。共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信息走廊,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以已出版和规划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为基础,同时从沿线各国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与中国当代文学元素相契合的作品并翻译成中文,以唤起沿线国家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和共鸣的文化元素,实现以文学情感沟通人类情感。

随着“二孩儿”政策的落地,许多家庭都增加了新的成员,然而问题来了,原本已经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人,有可能需要再次“上岗”……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并非以世界文学的统一性、同一性和单一性为目的,而是希望通过与沿线国家分享中国当代文学的成果,有机推动沿线国家民族文学的自觉和发展,使其明确自身的丰富思想和内涵,优化其文学生态,更好地实现中外文学共生共荣,最终形成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学、世界各国文学百花齐放、相互辉映的壮美奇观,为众望所归的民心相通提供可能。

三、科学设定翻译与传播路径、阶段和阶段性目标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动因与世界上任何优秀文学一样,既是自身发展的内需,也契合了沿线各国对中国文学的需求,沿线国家从中都可获得一些发展民族文学与国家实力的借鉴。

中国当代文学融入沿线国家,并非以挤占对方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资源空间为目的,而是要为沿线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文化生活注入中国优质资源,实现中外精神文明的资源共享,相互优化,共同发展,拓宽各自文学的生存空间和交流渠道,形成完善的新型文学国际交流机制和结构体系。

为了保证中国当代文学在沿线国家的翻译传播效果,就需要充分了解沿线各国的文学生态系统,科学制定中国文学作品在所在国翻译传播的历史阶段、阶段性目标、融入路径、传播方法,并动态监测翻译传播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和创新翻译手段、传播方法,做到精准翻译、有效传播,最终实现从“我们给”到“我们给的就是对方要的”,再到“对方主动要的就是我们想给的”这一文学翻译传播的最高阶段转变。

从走出去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无疑提供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多种途径和合作方式,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在沿线国家的传播经验,从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传播机制等方面多角度观照世界文学版图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地位,从文学本身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中外文化的异同性、接受语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细致对焦文学的翻译和传播路径,找到问题,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在沿线国家和全世界更科学、更有效地传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状态和水平不一,对中国的诉求和期待不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察和接受角度也不同。发达国家的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流属于逆差,输入少于输出,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不主动,但市场大;相对发达国家希望中国提供文学转换货币的市场,将中国文学的输入与文化产业结合度高;发展中国家需要中国文学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但限于语言和文化交流有限,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度较低;第三世界国家欢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援助,对中国文学的期待值较低,但需要借助文学营造经济合作的软环境等等。显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自身处于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阶段,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点和接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发展水平的沿线国家采取的翻译传播策略也应有所区别。目前,以国别论,可将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传播的“一带一路”对象国粗略分为7个类别,即:

①以西欧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强国;

②以金砖国家成员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

③与中国文化一衣带水的东亚文化圈各国;

④G20成员国;

⑤上合组织成员国;

⑥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尼日利亚等体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⑦其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

这说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犹如荒山探险、夜路寻径,风险多、变数大,很难事先预设路径,更不能一条路走到底,必须因地制宜、动态调整、以变应变,以实效为原则,一时一地一策,科学设定融入路径,在翻译传播过程中形成中外文学资源动态调整交流机制,惠泽世界文学未来发展。

融入路径的设定要切中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脉搏,以创新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学双边合作机制为宗旨,通过作品内容宣传精细化、与目标读者互动化、传播形式多媒化、传统运营机制创新化、营销模式用户友好化、社交媒体运营专业化、自媒体与小说作品出版高度融合化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引领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学创作和交流关系的转型。

智者,善借力发力,变不利为有利。目前,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进行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建立了良好的“端口”。以古巴的文学市场为例,由于古巴网络技术不发达,目前古巴普通民众能接触的网络资源有限,使用既有网络资源的用户也受到严格的控制。因此,传统的纸媒、报刊、电视等媒介资源就体现出极高的优越性,成为中国文学在古巴的重要传播手段。一方面,中国文学作品通过由古巴政府负责管理的报刊、电台等渠道进行介绍,另一方面,中国当代作家如刘震云、蔡天新、雷涛等也亲赴古巴与出版人及读者举行文学对谈、文学讲座等活动,在古巴掀起一波波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潮,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

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建立差别化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与交流机制,动态推动现有中外双边文化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成熟一个方案,形成一个典范,发展一个国家或区域,做到启动一个,成功一个。如中国目前与沿线国家合作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就成功搭建了中外文学交流交汇的平台,张贤亮、韩少功、莫言、张炜、赵丽宏、邱华栋、铁凝、阿来、余华、李洱、扎西达娃等都在这个平台上为沿线国家读者带去了独特的文学视觉体验。

四、建立以作家为中心的“一带一路”翻译联动机制

与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地位相比,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性影响目前仍相对较弱、较小。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中国当代文学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的主动性越来越明显,中国当代文学在沿线国家的翻译出版进步惊人,不但译出语种多,国家或地区分布广,而且文学种类多,这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出版机构、作家、翻译家形成了良性联动机制密切相关,而中国当代作家的主动作为,则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中国当代作家海外推介的主体性发挥也越来越充分,如越来越主动参加国际性的文学创作合作活动、或主动参与沿线国家图书节、读书会、研讨会、媒体专访类节目、或主动联系海外翻译家和出版机构、出版人等,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个人性与时代性日益趋于融合的特点。

作家只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会传播自己的作家,可能会写出优秀的作品,但不会得到应有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世界性的作家就会增加很多困难。信息时代,作家传播自己的媒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纸媒传播与互联网传播已经日益结合,新媒体逐渐成为媒介传播的主流渠道。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作家开始积极主动地接受国内外官方和民间的采访、宣传、报道。他们既在书斋写作,也已习惯走出书斋、走进市场、走上世界舞台,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受众优势,顺应自媒体时代大众读者的文学需求,不断加快推动海外读者阅读、了解、欣赏并感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精髓。

2013年以来,王家新多次接受俄罗斯、韩国、克罗地亚等国媒体的访谈;蔡天新也先后多次受邀在伊拉克、秘鲁、美国、法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巡回演讲和主题讲座;劳马则在蒙古、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罗马尼亚、亚美尼亚等沿线国家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出版的先河,并应邀多次出席翻译作品研讨会,接受蒙古共和国的《国家真理报》、罗马尼亚国家广播电台的采访。2016年10月,格非应邀参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中心、布鲁克林的Community Bookstore和纽约China Institute等地举行的文学研讨会和沙龙对谈等活动;2016年10月,刘慈欣受邀到苏格兰的Glasgow参加科幻系列文学作品推广活动,之后前往伦敦接受《卫报》《欧洲时报》《现代科幻》,SFX、Starburst and List等报刊、杂志的采访,等等。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外相关机构也越来越积极主动邀请中国当代作家参与国外的中国文学推广活动,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行的中外文学活动,中国当代作家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国外的各种报刊上,国外各种文学节、读书活动上,中国作家的身影渐渐不再让沿线国家的读者感到陌生。

2014年10月,于坚应法国文学节邀请,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在法国巴黎、奥尔良、蒙特利埃、昂热、南特、克里松、雷纳等地举行了八场文学朗诵会。《法国中部共和国报》对于坚的法国之行这样评论:于坚已经在他的祖国播下了肥沃的灵感种子,现在他在扩大他文学的边界。法国著名电子刊物apostrophe45以“根深蒂固的作家于坚”为题,发表了对于坚的专访。2015年2月,北岛、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周瓒等也受邀参加美国圣约翰大教堂举行的中美文学朗诵会。2016年3月,柏桦赴巴黎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法国作家之春”文学活动,出席了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举办的以“二十世纪中文文学与世界”为主题的文学朗诵会和法国雷恩市的文学朗诵会、巴黎凤凰书店举行的柏桦法文诗集《在清朝》出版暨读者见面会。2017年9月,毕飞宇、格非等作家赴瑞典参加首届“中瑞文学研讨会”,同月,余华应邀到荷兰莱顿大学孔子学院参加“翻译工作坊”活动,参加了多次学术对话和翻译交流等活动,9月中旬,赴意大利,参加在米兰比克卡大学和都灵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文学论坛。2018年10月,英国伦敦南岸艺术中心(Southbank Centre)举办了主题为“中国科幻”的论坛,对谈嘉宾为中国科幻作家夏笳和陈楸帆,主持人为翻译家韩斌。2018年10月,法国中国文化中心阅读俱乐部邀请莫言及其作品《白狗秋千架》和《蛙》的法语译者尚德兰参加俱乐部的读书活动,12月邀请刘心武及其作品《蓝夜叉》和《尘与汗》的法语译者Roger Darrobers,2019年1月邀请贾平凹及其作品《古炉》的译者安博兰和作品《五魁》的多位法语译者、迟子建及其作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晚安玫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合作译者Yvonne André和Stéphane Lévêque、王蒙及其作品《跳舞》《新疆下放故事》和《智者的笑容》的法语译者傅玉霜共同出席读书活动……

中国当代作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的各种国际会议和文学峰会,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生动体现,是文化自信的有力表现,既为中国和沿线国家作家、读者交流创造了宝贵机会,也提高了中国当代作家的世界担当意识和能力,最终将助推中国当代文学涵养“一带一路”精神,并借力“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教育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沿线国家落地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仁爱”思想,鲜活的中国优秀文化元素,越来越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开始越来越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教育体系,逐步走进沿线国家的教材、课堂、必选书目和经典文库。2014年,张炜的法文版《古船》入选法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推荐教材,成为法国大学生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教材之一。同年,麦家的英文版《解密》被收进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是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后唯一入选该文库的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罗马尼亚语版《活着》成为罗马尼亚理解中国的参考书。劳马的罗马尼亚语版短篇小说精选集《一个人的聚会》则入选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孔子学院翻译课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走进沿线国家经典文库、教材、课堂,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开始国际化、经典化,也是中国文学影响世界的明确标志。

结 语

优秀的作家都是民族的触角,优秀的文学都能见证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在精神和思想上具有超越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从而具有全人类意义。中国当代文学见证了当代中国的繁荣与发展,不仅肩负着讲好真实、鲜活的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而且应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使中华文化主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一个生动、有力、敢担当、能担当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互联互通。

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化需求及沿线国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期待,都要求中国作家不仅要养好气血——以中华文化精髓融于作品,更要开沟凿渠,为沿线国家的读者认知优秀中国文学作品疏通经络,打通作品走进读者的“最后一公里”。

文学具有时代敏感性,其触角触及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每个毛细血管,因此,走出去的中国文学,其主题更具时代感和世界性,也更容易引起世界认同。“一带一路”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影响世界进程之路,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理念和文化精髓,彰显中国文化魅力,赢得沿线国家最大限度的信任。中国当代文学要主动担当使命,用作品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梦,影响沿线国家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使优秀中华文化和中国智慧成为“一带一路”的公共资源,共享共用。这样的作品,不但在沿线国家更易于得到翻译和接受,而且能推动沿线国家文学和生活的变化,最终有效带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地位。

“一带一路”创造了中华文化走进世界的良机,中国当代文学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内外各种传播途径的主动性,有选择、有步骤地根据不同沿线国家的民族文学特点,选择既能更有效地体现中国当代精神,又能与所在国文学精神相通相融的文学作品,采取适当的翻译传播途径,拓宽夯实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化途径,让中国文学精神成为所在国文学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立足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当下局限性,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们应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担当的时代内涵,铸牢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根基,从顶层规划设计,树起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风向标,直面问题,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充分发挥中国当代文学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方面的融合功能和融化作用。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一带一带一路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