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总目录

2020-11-17 16:06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学小说

(下列括号中“·”前为期数,后为页数)

莫言新作评论专辑

关于新作几句不得不说的话

莫 言(1·4)

莫言的反精英之路

余 华(1·7)

闪亮的细节及其他

格 非(1·9)

归去来,或从故乡的方向看(读莫言新作的旧角度)

张清华(1·11)

形式实验的“返乡”与乡土记忆的“当代”意识

(细读莫言小说新作)

姜 肖(1·15)

论莫言戏剧人物塑造的三个倾向

王梦琪(1·22)

李敬泽评论专辑

很多个可能的“我”

李敬泽(1·25)

一个现代文人的文、气、象(李敬泽论)

徐兆寿(1·27)

立体桥式的写作(从《会饮记》说起)

申霞艳(1·35)

“历史”的另一种言说方式(论李敬泽散文对历史

的“修补”)

罗小凤(1·40)

时空的辩证与讲述中国的方法(论李敬泽的文学创作)

颜水生(1·48)

刘醒龙《黄冈秘卷》评论专辑

“我们的父亲”与传统(解读刘醒龙的《黄冈秘卷》)

李遇春(1·93)

悬疑其表,隐喻其里(评刘醒龙长篇小说《黄冈秘卷》)

郭洪雷(1·102)

家族叙事破译黄冈文化精神密码(论刘醒龙的长篇

小说《黄冈秘卷》)

刘 艳(1·108)

老藤《刀兵过》评论专辑

“东北—历史—故事”:《刀兵过》阅读札记

王 尧 牛 煜(1·118)

历史·成长·信仰:《刀兵过》论

李晓峰(1·125)

元现代视野中传统文化的复魅(以《刀兵过》中的

王克笙、王明鹤父子形象为例)

王洪岳(1·134)

罗鹏(CarlosRojas)专辑

“我叫刘跃进!”(民工、信息、身份的怪圈)

〔美〕罗鹏(Carlos Rojas)著 盛建杰 尹 林 译(2·106)

文学分类的语言、族群和政治:黄锦树与马华文学

〔美〕罗鹏(Carlos Rojas)著 王 振 译(2·115)

论罗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刘 莹(2·124)

格非评论小辑

文化乡愁与乡村的冷峻现实(关于格非长篇小说

《望春风》)

王春林(2·166)

江南故事,如何重续?(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

凤 媛(2·172)

格非《隐身衣》新论

张雪蕊(2·179)

虚幻的线索(论格非小说创作的一贯性)

陈广通(2·186)

《应物兄》评论专辑

应物象形与伟大的文学传统(评李洱的长篇小说

《应物兄》)

孟繁华(3·81)

应物兄的不思之思

贺绍俊(3·88)

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蜕变与现实困境(李洱《应物

兄》对当代学人的代际书写)

熊 辉(3·94)

王蒙评论专辑

1985:王蒙与《人民文学》

李萌羽 范开红(3·104)

王蒙与鲁迅

白 草(3·111)

阎连科评论专辑

“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恋爱”(读《坚硬如水》)

郭冰茹 郭子龙(4·87)

回溯与预言交叠下的悲歌(《日光流年》的史诗性叙

事研究)

王 敏(4·94)

社会主义的经济学与分心术(论阎连科的《受活》)

余夏云(4·101)

《战国红》评论专辑

新农村的在地性(读滕贞甫的《战国红》)

陈晓明(4·107)

文学可以为脱贫攻坚贡献什么?(对长篇小说

《战国红》的一种解读)

范玉刚(4·111)

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表达、新范式(评滕贞甫的

长篇小说《战国红》)

周景雷 肖珍珍(4·115)

《人生海海》评论小辑

人生海海,传奇不奇

〔美〕王德威(5·68)

聊聊《人生海海》

季 进 麦 家(5·71)

班宇评论小辑

离散灵魂的造像(班宇小说论)

赵 坤(5·78)

寻梦者的铁西老城故事(班宇小说的溃败叙事)

马芳芳(5·84)

梅尔评论小辑

困境中的飞翔,或“相遇的诗学”(论梅尔的诗)

何言宏(5·89)

行吟、“及物”与修辞的乡愁(梅尔诗集《十二背后》

抒情主体的建构)

姜 肖(5·96)

在“永恒”的注视之下(关于梅尔诗集《十二背后》)

王士强(5·102)

行走于天空的老虎和漫游于大地的诗人(梅尔诗歌

读记)

贺嘉钰(5·107)

《灭籍记》评论小辑

范小青《灭籍记》叙事策略解析

李掖平(6·85)

“轻”与“重”的巧妙融合(评范小青《灭籍记》)

贺仲明 李珍妮(6·91)

身份背后的主体之思(论范小青的长篇小说《灭籍记》)

王振锋 洪治纲(6·99)

《灭籍记》:空间的现代性体验

何 英(6·106)

共和国文学70年专辑

中国当代文学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中国当代文

学70年”高峰论坛会议述评)

周伟薇(4·41)

《中国》杂志:考察“晚年丁玲”与80年代文学的一个

视角

沈杏培 史倩文(4·48)

“动员结构”的结构化与改革想象的发生(围绕《上海

文学》复刊初期的几篇工业题材小说)

李 阳 张祖立(4·59)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

程光炜(5·32)

重构传统:台湾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选择

苏 珊(5·39)

论郭澄清文学创作兼及“十七年”文学的“当代性”

妥 东 张丽军(5·46)

未知之域的书写与新世纪文学观念的转型

杨 姿(5·59)

当代文学的理想主义

贺绍俊(6·6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卫生改革运动中的政治与

性别(重读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

刘传霞(6·68)

1980年代初期小说文本个人主体的性别想象与确认

(以《天云山传奇》《月食》《蝴蝶》为代表性文本)

王 莉(6·79)

当代文学观察

“十七年”诗歌选本的编选法则与“强制传播”特征

巫洪亮(1·79)

媒介嬗变中中国文学文本样式的延伸、转折与嬗变

(以“电脑文本”与后现代写作比较为例)

张斯琦(1·88)

中国乡土小说理论的百年流变与学术建构

李兴阳(2·4)

关于当代作家性别观的问卷调查(十位作家的同题回答)

张 莉(2·15)

发现与剖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散文的“母爱”叙事)

王兆胜(2·24)

中国现代作家质疑城市的四个甄别

李运抟(2·35)

《红旗》杂志与当代文学的“人民性”问题(以“新民

歌运动”为中心)

毕文君 韩 锋(2·43)

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可能路径之一(以“腾讯文学评

论专区”为例)

刘 巍(2·54)

语言、文体、梦境(“神实主义”的三个维度)

宋登安(2·61)

网络文学“四要素”变迁及其批评标准的空间维度

韩模永(3·4)

轻躁的开端(“新诗百年”驳论)

顾星环(3·12)

成长小说的叙事困境及突围策略

张国龙(3·18)

南下影人、文学改编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20世纪

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对现代文学经典化的研究)

金 进(3·25)

微信媒介对汉语新诗狂欢化的影响

潘桂林(3·34)

“抱团取暖”的背后(“90后”作家述论)

金 鑫 郭颖欣(3·41)

三界模式与异大陆模式(玄幻小说的两种基本叙事

模式及其“世界观”比较)

葛红兵 刘 赛(4·4)

新时期以来文学现代性的两极走向及症候(以王安

忆和贾平凹为中心的考察)

徐 勇(4·11)

打开语境变异中文学批评的围墙

石竹青 王丽云(4·21)

当代小说叙事中的世俗立场

晓 苏(4·31)

“中国故事”与文学民族化理论自觉

丁 琪(5·4)

论“寻找小说”

张伯存(5·11)

“重返八十年代”:语境、方法、问题与可能性

陈 林(5·17)

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新历史书写” (以新世纪前

后中国历史科幻创作为例)

汪晓慧(5·25)

媒介融合时代文学经典的价值重构

韩传喜 黄 慧(6·4)

市场化语境中的茅盾文学奖多元评审趣味(以《暗算》

获奖为中心)

马 炜(6·9)

失“物”志:为“消逝”的香港形塑与作注(论1980年

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地志书写”)

徐诗颖(6·18)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主持人的话

吴 俊 韩春燕(1·57)

有关《新时期文学的起源》

黄 平(1·59)

走出人文主义的执念(谈中国当代科幻文学)

李松睿(1·62)

当代小说的情节模式再议(以1960年代中期到1970

年代中期为中心)

吴雯雯(1·66)

私人生活/民族认同的缺失物如何重新可见(重评

铁凝《大浴女》)

梁盼盼(1·74)

主持人的话

吴 俊 韩春燕(3·47)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的顶层设计及其领导机制

斯炎伟(3·49)

旷野之狼:纪弦的浪荡生命与荒唐诗歌

郭 枫(3·57)

1980年代知青文学的意识形态三维特征

韩春虎(3·69)

《诗经》新译:百年文本旅行的案例分析

李 婷(3·74)

“寻找当代文学经典”专栏

主持人的话

王 尧 韩春燕(2·67)

王安忆小说中两性关系的建构与想象

王振滔(2·68)

独立的探索与生长的状态(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王雪瑛(2·76)

作家词典·王安忆

李 一(2·85)

主持人的话

王 尧 韩春燕(6·25)

现实批判、浪漫书写与“人性循环”( 对《组织部来了

个年轻人》的一种理解与分析)

王春林(6·26)

镜像怀旧与情感结构的转型(再读王蒙“季节”系列)

姜 肖(6·34)

作家词典·王蒙

蔡 东(6·41)

当代文学批评家研究

理论、经验与日常生活(南帆的文学批评实践与生

活趣味)

孟繁华(2·88)

南帆的生动与理性

毕飞宇(2·93)

细节:理论的发现与发生(论南帆的细节观念)

滕翠钦(2·95)

阐释与意义空间的扩大

南 帆(2·103)

主持人的话

孟繁华(4·66)

成为王尧的朋友是一种幸运

阎连科(4·67)

“90年代学人”:以王尧为对象

黄 平(4·71)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评批评家王尧的当代文学研究)

贺 江(4·78)

关于文学批评的闲言碎语

王 尧(4·83)

文章:是追求,是方法,也是生命状态(谢有顺文学批

评的新变)

孟繁华(6·44)

高饱和度色彩的交织错杂(谢有顺印象)

蔡 东(6·48)

前方有一片灵魂的旷野(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

宋 雯(6·51)

为不理解、不确定而写作

谢有顺(6·58)

作家作品评论

一波三折 意蕴深沉(论《天堂蒜薹之歌》的两次修改)

贺仲明 马思钰(1·141)

坚执的勇敢与无尽的情怀(论迟子建新作《候鸟的

勇敢》)

盖 光(1·148)

“荒凉”的情感记忆与美学表达(素素地域文化散文论)

樊迎春 陈晓明(1·155)

面对漫天“洪水” 探索中国童话新途(评徐则臣的长

篇童话《青云谷童话》)

徐 妍 生媛媛(1·162)

距离与超越:苦难经验的审美化〔论80年代反思文

学的苦难审美化(之二)〕

于慧芬(1·169)

陈晓明文学批评的学理自觉(以《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为例)

杨荣昌(2·131)

论尤凤伟中短篇小说的权力叙事

李 涵(2·136)

论潘向黎散文中的趣、情、识

李晓愚(2·143)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赵大河小说的叙

事艺术)

石 雷(2·148)

以笔摄像:论李舫散文的电影化书写

王 丽(2·155)

论里下河小说中的乡村政治书写

王 慧 柳应明(2·161)

“无法愈合的疤痕”:启蒙叙事与历史记忆(《一九

八六年》再解读)

毕光明(3·120)

谁的“白鹿原”?(话语的争夺与改编的政治)

李定通(3·125)

回到南方(余华小说论)

韩松刚(3·132)

诗与真的凝眸(李云雷短篇小说之批评)

袁盛勇(3·139)

有根的文学与“精神之岛”的塑造(张炜文学版图中

的儿童文学创作)

杜未未 白 杨(3·145)

论杨绛小说艺术的中和之美

陈浩文(3·152)

女性的命运时空:严歌苓创作的成长节点与小说的

艺术特色

邱 月 朱瑞鸿(3·159)

提灯夜巡人(读丁帆《先生素描》系列散文)

李 冰(4·120)

启蒙前的时代,启蒙后的遗迹(读王安忆《考工记》)

刘盟赟(4·124)

神性、母性、巫性的共存与转换(论莫言戏剧作品中

的女性形象)

潘 耕(4·129)

敏于艺术营构的地方性纪实(读刘国强的报告文学)

王 晖(4·135)

词的精神分析(《马桥词典》再解读)

崔 耕(4·142)

余华小说:从欧化到中国化

杜 娟(4·149)

论王安忆近年来的中篇小说

程 旸(4·155)

在平淡中发现崇高(读黄蓓佳《野蜂飞舞》)

王一典(4·162)

“雾霾”隐喻,或“构形”城市的方法(《王城如海》的

“北京叙述”)

徐 刚(5·112)

《人世间》的情爱叙事与梁晓声的“世俗化”转向

于小植(5·119)

超越时代的思与诗(张炜中篇小说阅读札记)

顾广梅(5·125)

米拉日巴的启示(论次仁罗布小说的“西藏叙事”)

童 娣(5·132)

意象重构与左翼思想再出发(论陈映真早期创作中

的鲁迅影响)

徐纪阳(5·139)

“物小说”的发生与变异(以贾平凹长篇小说《山本》

为例)

唐翰存(5·146)

个体视角、灵魂深度与“主旋律”写作的可能(谭仲池

作品叙论)

马新亚(5·153)

再造文明的理想与实践(《问道知源》读札)

程小强(5·160)

立言的艺术:《一纸情深》的构思原点与传情路径

吴玉杰 高 桐(5·167)

风流自在与挣扎救赎(论叶弥《风流图卷》)

张 英(5·173)

重识韩少功:以“新批判现实主义”的视域

杨经建 王 蕾(6·112)

逻辑决定命运(《三体》中的几种“酸葡萄”论解析)

马 力(6·119)

半为欣喜半为忧(读张平新作《重新生活》所想到的)

傅书华(6·125)

世俗年代的浪漫与反讽(《艾约堡秘史》细读)

徐阿兵(6·132)

文化城镇化与季栋梁小说

牛学智(6·139)

存在之痛、爱的回归及其叙事伦理(评王跃文长篇

小说《爱历元年》)

罗如春(6·146)

隐喻叙事与“贱民”视角:现代中国“精神之塔”的建

构与危机(重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万士端(6·153)

肉身经验与智性思考的融合:宁肯小说创作论

刘 臻(6·160)

亲情秩序的冒犯者(评陈希我小说集《命》)

高祎博(6·167)

立足成长,守望乡土(小河丁丁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乡

土叙事)

何家欢(6·173)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论毛眉长篇报告文学《社

区纪事》)

林超然(6·178)

心怀广宇的守望(论马克·吐温、塞林格对王怀宇小

说创作的影响)

于 健 赵沛林(6·182)

当代诗歌论坛

张中海:在逃离中坚守的“地之子”

吴思敬(1·176)

从“黑夜”到“白夜”( 论翟永明诗歌中的时间意识)

牛艳莉(1·181)

本源诉求及审美化境(论柳沄的诗歌创作)

芦苇岸(2·193)

诗意引领下的多重叙述(论周庆荣散文诗集《有温

度的人》)

陆孝峰(2·200)

“情人诗学”的确立与“地域景观”的延展(评雁西

诗集《致大海》)

孙晓娅 朱 瑜(3·166)

当代诗歌“刺点”及“刺点诗”的价值及可能

董迎春(3·173)

幻梦与生活的别裁(华清诗歌印象)

罗振亚 胡清华(4·168)

两个版本《朦胧诗选》的出版考证

姜红伟(4·172)

言辞的幽潭,或坎普美学(《壮游图》与当代纪游诗的

可能性)

朱钦运(4·179)

聚焦新锐力量

荒诞的叙事史与历史化(从王威廉小说的荒诞叙事

说起)

陈培浩(1·187)

无处安放的肉身(宋小词论)

于珊珊(1·197)

主持人的话

韩春燕(5·186)

伪恶者赵昌西(曹寇论)

李 振(5·187)

痛感叙事的思辨意涵与存在之境(王凯小说论)

傅逸尘(5·193)

质朴与开阔(雷默小说论)

汪广松(5·200)

国际文学视野

中国民族经验的世界经典性认同(贾平凹海外接受

个案考察)

闫海田(3·180)

论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批评回流”

杨 肖(3·192)

六个寻找杜甫的现代主义诗人

〔美〕王德威 著 刘 倩 译(4·183)

一部“鬼子兵”反战的心灵档案(评日籍华人元山

里子的“自叙体”)

林 祁(4·194)

村上春树长篇小说中的中国叙事经验与中国艺术精神

邵雪飞(4·200)

中非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以张洁和贝西·黑德

为例)

卢 敏(5·178)

《九月寓言》:人类梦境的另一个维度

〔罗马尼亚〕阿德里安·丹尼尔·鲁贝安著

赵祺姝 译(5·183)

忠实还是叛逆: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研究

宁 明(6·189)

守护自己顽强的表达(韩少功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

启示)

付筱娜(6·201)

文学史料

“本土资源”与“友邦经验” (中央文学研究所创办溯源)

叶 炜(3·199)

《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总目录

(1·202)

《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优秀论文奖获奖作者与篇目

(1·6)

英文要目

Lily译校

封面人物

贺仲明(第1期)

王兆胜(第2期)

王 蒙(第3期)

葛红兵(第4期)

麦 家(第5期)

范小青(第6期)

封三海外“中国眼”专栏

特邀主持 杨丹丹

封底人物

陈培浩(第1期)

黄 平(第2期)

岳 雯(第3期)

张丛皞(第4期)

丛治辰(第5期)

黄德海(第6期)

《作家》目录 《鸭绿江》目录

主编 宗仁发2020年第1期

作家走廊

罗马六章:往事随风飘来

虹 影

又二分之一的罗马:新女性的神圣激情

荒 林 虹 影

谁为表予心

南 帆

班宇小辑

灭点

班 宇

班宇的萌与灵

马晓丽

班宇影记

金短篇

赏金

凡一平

天空

高 君

佛系女子

罗望子

中篇

爱好哭泣的窗户

叶兆言

新年问候

张玲玲

小长篇

俊友

荆 歌

诗人空间

【张洪波小辑】

生活需要一条音乐轨道

张洪波

“抒情的石头”

何言宏

我的朋友张洪波

郁 葱

我说我在

在身体欲望与社会禁锢的碰撞中成长

王春林

《作家》杂志邮发代号12-1,国外代号M751,每月1日出版,月定价20.0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邮购汇款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6255号《作家》杂志社,邮编:130021,免收邮资。联系电话:0431-85691416,网址:www.writermagazine.cn,电子邮箱:ccwriter@263.net。

主编 陈昌平2020年第1期

小说

小镇上的英雄(中篇)

樊健军

在赫尔辛基巧遇安德森(短篇)

鲍 十

1974年的猪(短篇)

张淑清

万事可行(短篇)

贾 颖

小说技艺

缘起(主持人语)

方 岩

彩票中奖了(文本)

黄孝阳

小说技艺,如是我闻(观念)

黄孝阳

三哥的“观念事实”和黄孝阳的人间(评论)

李 振

新青年·新城市

从“执拗的低音”到“小说的逻辑”(对谈)

陈培浩 王威廉 索 耳——关于《池鱼屋》的对话

池鱼屋(小说)

索 耳

走向崩解的自反性写作(评论)

张登峰——评索耳短篇小说《池鱼屋》

《鸭绿江》与新中国文学经典

《鸭绿江》与新中国文学经典·周立波(主持人语)

宁珍志

金戒指(小说)

周立波

被压抑的“小我”情感(评论)

薛 冰——论《金戒指》的革命化修辞及局限

本刊特稿

一江绿水潺潺流

金 河——《鸭绿江》1946-1996年小说精选

《日出江花》序言

专栏·巨匠与人生

我们都曾是霍尔顿

刘嘉陵——为J.D.塞林格逝世10周年而写

专栏·钻石与铁锈

琼·贝兹:写在女王谢幕时

苏兰朵

诗歌

时光机(组诗)

林 雪

戏楼

张远伦

理论

90后的精神还乡:寻找、救赎与成长史

王顺天——浅论孙惠芬《寻找张展》

《鸭绿江》杂志邮发代号8-7,每月1日出版,月定价15.00元。订阅方式:全国各地邮局订阅;本社直接订阅(免邮资),订阅电话:024-88501310,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鸭绿江街53号《鸭绿江》编辑部,邮编:110032。

猜你喜欢
文学小说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