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实的还原
——谈韩东《有关大雁塔》

2020-11-17 17:23刘雨轩
鸭绿江 2020年27期
关键词:韩东大雁塔朦胧诗

刘雨轩

《有关大雁塔》是中国第三代诗群核心诗人韩东的代表作。韩东一反朦胧诗崇高宏大的语言风格,使用平实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诗歌中被赋予太多意义的意象进行还原,以使大雁塔作为真实的存在而再现。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诗坛还是朦胧诗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朦胧诗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对之前的文学进行批判与反思。朦胧诗将属人的情感、理想注入意象,在诗歌中人们看到了遥远却仿佛触手可及的理想。然而,朦胧诗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也使诗歌渐渐远离它的发源地——生活,诗歌成了少数人迷狂的所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韩东的诸多诗歌应时而生,针对朦胧诗进行解构与批判。《有关大雁塔》便是这些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首。

一、对意象的还原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著名的景点之一,自唐朝建塔以来,便有传奇故事相伴。而历代骚人墨客也为大雁塔写下了许多传唱至今的诗词。当代诗人杨炼便写过一首长诗《大雁塔》。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一位久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的姿态,面对广阔无边的大地,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也面对自己的灵魂。大雁塔在诗歌中得到升华,成为身经百战、历经沧桑的战斗者,成为作者崇高的影子。

然而韩东恰好看到在这首诗中,大雁塔作为西安古老的建筑,它所代表的不再是伴随着无数西安人一起成长、一起生活的大雁塔了,而是作为杨炼本人理想抱负、情感意志的象征。“大雁塔”的本真性被消解了,就如同海德格尔笔下的“农鞋”一样,农鞋不再是一位每日穿它劳作、沾满泥土的农夫的农鞋,而是作者现象学“还原”后生搬硬套式的存在主义解读。理念式重构之后,大雁塔便不再为大雁塔了。在杨炼的大雁塔中,饱含的理想、抱负、情思,竟未有为真实的大雁塔留下一丝存在的空间。韩东写就《有关大雁塔》一诗,正是对杨炼《大雁塔》的回复。《有关大雁塔》里,大雁塔不再是朦胧诗中高大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消解权威与个人英雄形象来消解大雁塔被赋予的种种意义,将大雁塔还原成日常生活里的那个建筑。

所以,诗歌一开始,便开始询问“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就大雁塔所能够知道的,是围绕大雁塔一代代居住、生活的西安人民,是熙熙往往过来参观、紧接着便融入人潮消失无踪的游客。而对于杨炼所说的“英勇的战士”“战斗者”,韩东则以戏谑的口吻回复道:“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就登上了大雁塔与大雁塔短暂融合的人而言,他们每一位都是英雄。“英雄”的称呼不再是作为抒情主体的作者独有的桂冠,而是所有来到大雁塔紧接着便离开的芸芸众生。英雄的价值便在此时不再崇高,成了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存在。也正因如此,大雁塔可以被每一个平凡的人解读、诠释。这就意味着,由于诠释者各异,诠释的结果也便有了无数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战士”。

二、生活化的语言

与宏大激昂、大气磅礴的朦胧诗相比,《有关大雁塔》平平无奇的语言则似乎不起眼。然而,恰恰是韩东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观点。当诗歌超出了语言的界限之外,便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一重重诗人个体的烙印。而随着朦胧诗潮的进一步展开,朦胧诗越发成为一些“精神贵族”的游戏。其艰深晦涩的语言、大量繁复的意象,使诗歌语言的本真丧失殆尽。在韩东看来,诗歌语言的本真便是生活,诗歌应该诞生于平凡质朴的日常生活中,所以语言的生活化便成了韩东诗歌创作的原则之一。

在《有关大雁塔》中,诗歌通篇以口语写就。因为没有传统诗歌华丽精致的文字,大雁塔平淡如生活中的日常点滴琐事一般,消解掉语言之外的种种意义,以反讽的姿态回应着历代文人。大雁塔存在于现在,存在于历史的此刻,因而唯有此刻经历着的人,才能进行诉说。“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这些各不相同而又生活着的人,便是诗歌的意义所在。“诗到语言为止”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诗到生活为止”。韩东要求诗歌语言生活化,其实不是对诗歌创作者的苛求。恰恰相反,生活化的语言是一个人存在的根基所在。如果诗歌脱离了生活,那么也便失去了诗歌意义存在的根基。

《有关大雁塔》也进行着种种刻意的重复。诗歌以“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作为开头和结尾。问题的答案正蕴含在“上塔——做英雄——下来”的往复循环中。我们能知道的便是这一线性时间里发生的一切。而这一切又在不断重复,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正是在这一重复中,“什么”的意义在与大雁塔发生关系的人之中一次次地产生。韩东站在这一线性时间之内,以反讽的姿态面对企图为大雁塔打上个人烙印的诗人。

三、对意象价值消解的思考

然而,大雁塔既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一种寻常的景观而存在,那么大雁塔的特殊性便也解构掉了。因为如他诗中所言,所有的古迹遗址,甚至是生活中所有的存在物,似乎都可以代替大雁塔作为诗歌的意象,失去了独特的价值。《有关大雁塔》“上塔——做英雄——下来”的模式似乎可以适用于无数建筑。如此一来,一切诗歌创作都因意象的个殊性的消失而不再具有价值,至少是不再具有价值的确定性。我想,韩东也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发生,而对这一现象的答案,其实蕴含在诗歌之中。这些意象的意义应该由每一个与该意象产生关联的个人赋予,那些“英雄”们的生命痕迹永久地和意象共存,而这些意象之所以出现在某一首诗中,只是一次偶然的巧合。在凡俗生活中,大雁塔这样的名胜古迹也被打上了生活的印记。当大雁塔的孤独感、历史感消失之后,大雁塔才真正还原为真实的存在。

猜你喜欢
韩东大雁塔朦胧诗
一匹马
可爱的叙事者——读韩东短篇小说《素素与李芸》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大雁塔
大雁塔即景
跟着我的脚步去旅行——西安之旅第一站:大雁塔
唐文化符号在现代广场景观中的应用——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