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2020-11-18 00:16宾培英吴杜娟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22期
关键词:基础课艺术院校教育资源

宾培英 吴杜娟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2020 年6 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指出,要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纲要》明确了新时代所有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方向和主要任务。坚持以 “立德树人”为中心,构建全覆盖的课程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是当前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

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就是在各门公共基础课课程中发掘思政育人元素,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做到公共课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使公共基础课课程育人与思政课程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实现艺术院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目标。

推行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许多具体问题。如,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什么关系?公共基础课怎样开展课程思政?公共基础课中蕴含哪些思政教育资源?怎样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应该重点挖掘哪些思政育人资源?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该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以上诸多问题中,对于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而言,笔者认为,怎样挖掘公共基础课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是有效开展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笔者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挖掘公共基础课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以及怎样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2 从文化视角挖掘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的内容既可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可以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代史、党史新中国史等丰富广泛的内容。那么,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应该如何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等四种文化视角来挖掘思政育人资源,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理由。

2.1 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艺术是表现文化的一种形式。由于艺术与文化的特殊关系,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从文化视角挖掘思政育人资源,是符合艺术院校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必然选择。

2.2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由于文化的丰富内涵,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从文化视角挖掘思政育人资源,不仅开阔了教师挖掘思政育人资源的思维,而且极大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容。

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

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此,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从文化视角挖掘思政育人资源,有利于增强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四个自信”,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家国情怀和有自信的中国人。

2.4 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特点

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人文类教育课程,具有传播文化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支撑的功能。因此,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从文化视角挖掘思政育人资源,不仅符合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特点,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发挥公共基础课隐性思政的作用。

2.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从总书记讲话精神,同时结合艺术院校特点,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从文化视角挖掘思政育人资源,就是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优秀文化等“四种文化”中的“思政矿藏”。

3 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由上文分析可知,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优秀文化中充分挖掘思政育人资源,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熏陶中开拓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感人。那么,在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后,我们该如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怎样更好发挥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用,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见于无形却使事物津津有味[3]。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是吃的菜,文化思政育人元素是调味的盐,盐多会咸盐少则淡无味。课程思政需要有意为之,但又要顺其自然。艺术院校课程思政育人,对于思政内容的加入不必刻意为之,要结合各艺术院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资源融合于课程教育内容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下面以新课标九年级英语教材Unit 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中Section B 阅读部分 Stonehenge-Can Anyone Explain Why It Is There?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简要分析。

由英国巨石阵,我们可挖掘收集与此相关的文化思政教育资源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世界中古七大奇迹: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 亚历山大地下陵墓、中国万里长城、英国巨石阵、中国大报恩寺琉璃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在讲到中国万里长城和大报恩寺时,可适当拓展相关知识。如万里长城于1987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被当时的西方国家认为是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它通体琉璃,独步古今的独特装饰艺术赋予其“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塔”。16 至17 世纪,西方传教士和使团来到中国,他们惊叹于琉璃塔的壮丽,把它称为中国瓷塔。

同时,由英国巨石阵夏至狂欢节,可挖掘收集中国的夏至节及“二十四节气”等相关文化思政教育资源。“二十四节气”,不仅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并且于2016 年11 月30 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融入讲授世界中古七大奇迹和中国“二十四节气”等相关文化知识,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很好实现了英语课程隐性思政育人的作用。

总之,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可从文化视角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育人元素,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恰如其分地融入渗透的内容。同时,在渗透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避免说教,做到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基础课艺术院校教育资源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提高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职业技术院校应如何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