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20-11-18 16:10黑龙江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张 依/黑龙江大学

一、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思想价值观念失衡

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值关键时期的塑造,此时他们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脆弱、易受侵蚀,认知能力不足,没有客观事情全面、细致的分析能力,分辨信息的能力薄弱,一些不良网站传播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当学生出于好奇心点击进去,便落到他们设下的不法网站的陷阱中,荼毒学生的内心发展;思想多元化的趋势为各种思想观念的发展提供舞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好的思想也会为大学生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建立带来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主流、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中消极、有害的腐败思想并存,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失衡。

(二)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舆论监察机制的不足、网络语言规范性的缺失,再加上网络中很难查证现实真实身份,导致网络言论发表的随意性,不文明的网络现象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网络的隐蔽性似乎成为了某些网络语言暴力者的面具,语言暴力者在网络上随意的对他人进行言语辱骂、攻击等,不文明的网络现象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容易使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发表网络言论时缺少一分严谨性,随言随语,任意发表言论。受网络中不好现象的影响,大学生也容易将网络变成情绪的宣泄地,造成其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三)网络言论盲目跟从

人云亦云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思考问题、发表言论时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媒体发展迅速,如某短视频程序软件,它是手机端的拍摄短视频APP,在全国的普及率非常高,它在给人们生活带来轻松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对于一些容易引起争议事件的短暂拍摄上传到网上,引起热议,大学生在明辨是非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容易跟风站队,缺乏理智客观分析事件的能力,缺少辩证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此外,“流行”成为了大学生建立某些思想道德信念的基础。网络舆论的碎片化和互联网更新速度的迅速促使人们对一件热议事件的关注度短暂。在短暂时间内对热议事件的关注,大学生容易产生盲从的观点和心理,不能真正的、追根究底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缺少对事件的思考、沉淀最后内化成自己独一无二观点的过程。

二、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大学生的知识资源,拓宽视野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一些给社会带来便利的领域和互联网的结合,大学生总能轻而易举的适应并灵活应用它。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促进时代不断向前优化发展的巨大驱动力。网络世界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蕴藏丰富的知识资源,大学生们容易接受到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最先进的科学、最优质教育资源。这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的最有力的传播者。社会上至美至善的事情在网上的传播,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的事迹深深着触动大学生,榜样的力量时刻鞭策着大学生。对于社会中真善美的事件的传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大学生感受“中国特色”

自媒体的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泛,对于社会事件、国家政事、国际事件在新媒体上传播,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最先接触、了解这些新闻:感受祖国在国际社会中举重若轻的作用、面对弱小国家求助中国的慷慨援助等等。在浏览这些新闻时当代大学生们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魅力,潜移默化的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力量的熏陶,有利于在夯实当代大学生成长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三、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展现更加生动形象,给传统模式下的课堂带来了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传播知识方式单一、死板。结合当代大学生对娱乐性、趣味性的追求,课堂知识的传授应注重把抽象概念转变为鲜活的事例,空洞的理论学说转变为日常接地气的案例。在课堂的教学中应注重情境性的设置,理论观点讲解的具体化,课堂氛围的感染性,同时也应结合学生个性化需要科学的规划课程内容。此外,互联网具有资源共享性的特点,打破了时空的极限,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线上丰富的课程资源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力,又能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新的认识。

(二)打造专业校园新媒体

除了课堂中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时交互性、信息传播的高效率性等打造专业的校园新媒体。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并且利用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以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及相关新闻,让学生们感受丰富有内涵的知识,润物细无声的使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深入学生内心。其次,校园新媒体应注重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引导,是非明确的舆论观点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的塑造。此外,高校应建立严谨科学的网络舆论监察机制。对于网络中引起人们所热议的事件,各高校应密切在关注舆论动向,关注学生们所发表的言论、观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发布不良信息、散布谣言的人严肃处理。严格把控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气,保证学生绿色上网。

(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信息的多样化带来价值观念选择的多样化,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网络中常常面临“失语”的窘境,学生容易受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误导,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专业的教育思想,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思想观念中的困惑,根据学生的疑惑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规划课程内容。结合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又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点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创建真实的、平等对话式的、科学的、结合学生个性化需要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补位“流行”而确定自己的思想观点,客观理性的思考问题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做到慎独。“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民族复兴和祖国强大的历史重任”,这不是一句空话,是未来几十年中当代大学生要为之付诸努力的人生信仰。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颇多的资源,同时也给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的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网络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大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其价值观容易受到侵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