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的设问规律及教学策略

2020-11-18 08:48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观点

陕西

解答高考思想政治主观试题是复习备考过程中的难点,突破主观试题也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高考思想政治主观试题具有设问明确、情境复杂、答案精炼的特点,而《生活与哲学》部分主观试题的设问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加强对高考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部分主观试题的设问研究,有利于明确《生活与哲学》部分复习备考中的必备知识,进而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有效解读设问对于科学、准确、全面解答高考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部分主观试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015—2019年高考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部分主观题设问汇总

通过以上的设问汇总,笔者发现高考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部分主观试题的基本题型主要是两种:一是单一观点类,二是辩证关系类。这两种基本题型在考查时具有不同的要求及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高考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部分主观题的基本题型及其启示

1.单一观点类

单一观点类的题目主要以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依托,考查学生对观点本身的理解,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基本观点分析情境材料中阐述的基本问题。这种小切口问题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记忆上,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观点内涵、外延的深度理解。因此,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日常课堂教学和复习备考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的复习备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强化:

一是重视选择情境材料。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情境”和“核心素养”是两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而单一观点类的题目正好适应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测评理念。因此,在日常的新课教学和复习备考中,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情境材料、能否利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必备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基本观点往往模糊不清,于是笔者以新冠肺炎爆发后人们的思想态度变化为情境材料,让学生在对情境材料的分析中理解了“疫情现状”是一种社会存在,“人们对待疫情的心理”是一种社会意识,进而就很容易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基本的哲学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述基本观点时,一定要将观点与情境材料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观点、用观点解释情境材料的能力,如此才能使观点生活化、情境意义化。

二是重视梳理知识外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教材中核心要点的解释性文字更是基本忽略。然而,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对于观点本身深度理解的考查越来越频繁。例如:在教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重要的认识论观点时,学生基本能够熟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四个重要的观点,然而如果单独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时,学生却并不能从“实践产生的新问题和新需要推动认识发展;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这三个重要层次进行分析,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未能深入理解教材对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基本观点的阐述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必备知识上的盲区。

三是重视搭建解题的逻辑框架。单一观点类的题目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外,能否按照相应的逻辑框架进行分析是得分或者得高分的关键所在。例如:2016年全国Ⅰ卷39 题第一问“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这一道高考题就需要运用典型的逻辑分析方法。具体来说:第一步是明确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内容(立论);第二步是分析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出现的原因(分析);第三步是就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进行批驳(结论)。如果教师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解题逻辑框架,解答这一道题就会比较容易,避免停留在观点表面而失去大量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基本观点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有逻辑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辩证关系类

辩证关系类的题目往往以教材中涉及辩证关系原理的考点为载体,要求学生利用辩证关系本身的表述对材料进行解读。相对于单一观点类的题目,辩证关系类的题目难度较小。如果学生能够完整表述辩证关系本身,并将辩证关系中涉及的两个核心概念具体化,就能轻松解答此类试题。辩证关系类题目大多数情况下,会考查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但是在少数情况下只涉及辩证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对于辩证关系类的题目,在复习备考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在思想政治一轮复习中,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以考点复习为主,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对考点本身的理解,但单纯的考点复习对于理解考点之间的联系和进行同类考点的归类上略显不足。笔者在进行一轮复习时,除了强调单一观点的理解外,还重视对所有涉及辩证关系的内容进行归类,比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通过对辩证关系类考点的梳理,引导学生对辩证关系类题目形成基本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库。

二是提高学生的概念置换能力。学生能否对哲学原理中的概念与主观题设问或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置换是解答辩证关系类题目的关键。例如:2018年全国Ⅱ卷40 题第一问“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笔者在讲评这一道高考试题时,引导学生将设问中的“杂交水稻研发”和材料中的“水稻育种”这两个概念与“实践”相对应,将“推广(研究成果)”和“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与“认识”相对应,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就会变得非常清晰,学生按照“A →B”或“B →A”的基本模型进行套用即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持续将辩证关系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时政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串联,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避免学生在概念置换中出现错误。

三是提高学生的答案表述能力。在辩证关系类题目的答案组织过程中,除了哲学原理本身表述正确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答案的表述规范、准确、科学。大多数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都能将辩证关系的内容表述清楚,但是在观点与材料的结合上往往不流畅甚至错误,整个答案的基本结构比较混乱。为解决学生答案表述上的问题,笔者在讲评2016年全国Ⅱ卷39 题第一问“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时,专门设计了一张《答案规范化表述训练表》。在表格中,第一部分是高考真题的材料和设问;第二部分是哲学原理中基本概念与设问或材料核心词的置换过程;第三部分是辩证关系原理的分层表述(分层表述后留足结合材料的空间);第四部分是学生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对比分析及反思。通过这种规范化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答案的结构化处理,避免了辩证关系类题目看不到“辩证”和原理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总之,高考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部分主观题的设问中包含着众多的信息点,其设问更是规定了主观题的基本题型。有效解读设问,把握这一解题的“金钥匙”,对于准确、全面解答《生活与哲学》部分主观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设问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这项能力作为复习教学过程中重点强化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猜你喜欢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观点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观点
《生活与哲学》教材辅文的特征、功效及运用
学生的“难”,老师的“解”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