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11-18 11:01肖哲
时代人物 2020年22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肖哲

摘 要:大学生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社会群体,调查显示,该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流认识是乐观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现存制度缺乏信心,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此,要充分发挥“制度自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监管好网络空间,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多方位开展“制度自信”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关键词:制度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再强调青少年要坚定制度自信,发扬五四精神,肩负时代使命。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和奉献者,在面对实现伟大复兴路途中遇到的困难阻碍时,要迎难而上,秉持制度自信主动应对新挑战,用热血青春谱写时代奇迹。

一、当代大学生对制度自信的理解现状分析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制度自信的理解程度,笔者以所在高校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合计14道题,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随机向在校大学生发放,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97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共295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8.33%。为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样本主体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充分确保结果的说服力。由于此次抽样数量较少,抽样地区有局限性,若以现有样本数据来分析全体大学生对于制度自信的理解现状,是不科学不准确的。所以笔者避免从宏观视角对此次样本总量进行分析,而是着重分析此次样本的横向对比,以微观数据管窥当代大学生对制度自信的理解现状。

首先,笔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及其历史入手,考察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认识水平。在“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一题中,有217人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率为73.56%;在“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哪些”一题中,有187人选择全部正确答案(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E、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正确率为63.39%;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从哪一年开始确立”一题中,有116人选择1956年,正确率为39.32%;另外,同时将这三道题回答正确的学生仅有63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21.36%。从上述分析可知,受访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其次,笔者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评价的学与用着手,考察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价值认同度和情感信任度。在“大学开设的政治类公共课中,老师是否对比讲解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一题中,仅有44人表示老师经常讲并且自己已掌握,占有效样本总数的14.92%。对比老师“教”的效果,学生“学”的效果亦如此。被问及“哪些内容可作为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准”时,有153人选择了全部正确答案,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1.86%。在运用层面,互联网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日产生活中,成为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有部分网民评价我国制度缺乏民主公平”一题中,仍有3.40%的人选择“敢说真话,转载跟贴”。从上述分析可知,受访学生仍需要加强对我国制度评价的学习,增强制度认同感。

最后,笔者选取能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四个方面来考察当代大学生对已有制度效能的认同度。在“当前国内美好的发展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前景很乐观”一题中,有76.61%的同学选择“不同意”,13.90%的同学选择“同意”,对比差十分明显;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一定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题中,有86.78%的同学选择“同意”;在“基层政府能够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一题中,有72.88%的同学选择“不同意”,占总样本数的绝大部分,而选择“同意”的同学只有11.19%;在被问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力不断增强,日益繁荣昌盛”时,有80.68%的同学选择“同意”。从数据来看,大部分同学对我国制度效能较为满意,比较看好国家发展前景,但是对大学生就业前景预期不高,对基层政府工作情况满意度较低。

二、影响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因素

分析上述调查数据可知,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主流认识是乐观的,对中国制度引领下的中国道路是认可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现存制度缺乏信心,追本溯源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一)制度相关理论教育普及度不足

对制度的认知是建立“制度自信”的首要基础。由上述调查数据可知,受访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党员对我国制度的认同感要高于团员和群众,文史专业学生的制度认知水平要高于经管和理工专业,同专业中研究生的制度认知水平要高于本科生,这都要归功于学习制度相关理论的机会、途径和时间优势。由于党员在入党过程中会接受关于党和制度相关理论的学习,所以他们比团员和群众更了解中国制度;由于文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即他们更偏向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所以他们有更宽阔的眼界去学习中国制度。由于研究生在入学考试中需要复习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制度有更多了解。正是这些同学有更多的机会、途径和时间去学习制度相关理论,才能比他人更深入认识我国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所以,当代大学生缺乏制度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相关理论教育普及度不足,导致他们无法将我国制度优越性内化于心,也就无法增强对我国制度的自信。

(二)网络技术的不正当运用

如今00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军,由于从小接触互联网,他们也是互联网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其中,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与大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他们通过新兴媒介交流学习,也通过新兴媒介获取信息。

然而,在包罗万象的网络海洋中,总会有歪曲观点和错误思想,在不法分子的层层包装下混淆是非,若未能甄别出此类信息,很容易就会跌入陷阱,接收错误思想或轻信错误价值观。特别是有些人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发出造谣言论,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现存制度产生怀疑态度,认为社会问题的爆发是社会公平正义缺失造成的,比如,由上述调查问卷可知,当“有部分网民评价我国制度缺乏民主公平”时,还会有学生选择“敢说真话,转载跟贴”。在各种歪曲观点的干扰下,当代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教育效果被大大弱化。所以,当代大学生缺乏制度自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技术的不正当运用,导致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被“灌输”错误思想,因而對我国制度缺乏自信。

三、制度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伟大实践不断磨练的科学制度,对该制度的自信和认同能最大限度的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社会发展潜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要不断增强对我国制度的自信,才能担负起党和人民给予的厚望,才能形成坚定的人生信念。

(一)充分发挥“制度自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制度自信”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发挥其主阵地作用,帮助学生领会制度优越性。在融入过程中,应在“制度自信”基础上找准大学四门公共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制度自信”有效渗透在课本知识的方方面面,在教授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使“制度自信”进入学生头脑。

在确保思政课堂发挥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还需推陈出新,转变刻板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实现“制度自信”教育现代化。这个现代化首先体现在教育载体和形式上。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要积极寻找方法的创新,运用新兴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使用微信、钉钉、邮箱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深入了解学生现状,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当然,如果只有教育载体和形式实现现代化,而没有教育理念的现代化,那么就会陷入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由传统的单一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转变为双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不仅是教育的主体,也可以主体客体化,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可以客体主体化),教师在传授思政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此模式下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与教师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更能及时发现学生们的思政认知误区并予以纠正,学生们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增强了“制度自信”教育效果。

(二)监管好网络空间,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

运用网络进行“制度自信”教育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正向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理解制度内涵及优势,提升制度自信;另一方面,消极虚假的网络环境会误导大学生的制度认知,对现存制度产生质疑或抵触心理。对此,我们要加强网络空间监管力度,减少网络对学生“制度自信”造成的负面影响,充分运用网络正能量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

净化网络空间,需要加强互联网监管机制。在法律层面,要实现全方位依法治网。比如,在当前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前,武汉政府强调,企图以造谣引起恐慌者最高将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任何试图通过造谣混淆视听,弱化制度自信的行为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技术层面,要从网络信息源头加强防控,对入网信息进行甄别筛选,严控负面网络信息的传播造成恶劣影响。监管网络空间不仅需要法律和技术,还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保持举报渠道畅通,引导社会成员“遇不良即举报”,不给不良信息任何生长空间;社会成员也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发布不纵容不传播,共筑网络监管的藩篱。

净化网络空间,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1]当今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新资讯,也不避免会参与讨论,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会歪曲事实,借机引起大学生群体的愤怒吸引眼球,致使大学生在愤怒的作用下丧失理论思考,不明青红皂白就随波逐流,其直接结果会使大学生将这些话题事件有意无意的归咎于社会或制度的不完善,进而逐渐丧失制度自信。面对这种情况,主流媒体要提升正面传播力和影响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同时,还应顺应新时代媒体技术发展趋势,运用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宣传能力,以此吸引更多受众大学生,增强其对我国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三)多方位开展“制度自信”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大学生学习“制度自信”相关知识属于以老师为中间媒介的间接认识,所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饱含前人的智慧,但或多或少带有个人情感,为了大学生能够以直接认识获得切身实地的直接经验,有必要将“制度自信”培养扩展到课堂以外,通过实践使“制度自信”教育更具说服力。

学生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的重要途径。第一,学生社团是开展“制度自信”教育主题活动的重要载体。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支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价值引领作用。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设立以理论宣讲为主的社团,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仅可以在校园内外进行理论宣讲,让更多人了解我国制度优势,提升制度自信,同时在宣讲过程中社团成员也会将制度自信内化为信念,大大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肯定认同。第二,学校可以适当带领学生走出学校,亲身感受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辉煌成就。例如,带领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来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让他们对我国制度具有更坚定的信心;带领大学生参观现代农村,让他们看到在我国制度指引下脱贫攻坚取得的傲人成绩,增强他们对我国制度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11-06(001).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共青团,2019(05):1-5.

[3]杨林香.大学生“制度自信”的支撑要素及制约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109-113.

[4]杨学龙,艾丽芳.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路径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5,37(08):27-31.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