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的思考

2020-11-18 11:01李昊
时代人物 2020年22期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校体育

李昊

摘  要:人终身都应接受体育教育进行运动锻炼,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我国正在积极推行终身体育,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学生体育爱好和习惯的主阵地,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将课堂教学、运动竞赛、课外活动三者协调起来,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全方位的体育环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自练和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的能力,掌握锻炼方法和技巧,形成终身体育运动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锻炼;体育意识与能力;终身体育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逐渐深化,体育需求不断增强。人们发现,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处于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身体锻炼能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体育运动能促进和改善人体的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的功能与形态,使机能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肌体灵活,工作高效。人们认识到,体育不只是人某个时期的活动,而应是贯穿一生的生活内容。人一生中都要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延续生命的活力。体育作为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应伴随一生。人的一生都需要体育,即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亦是人类拥有健康身体的保证。我们要大力倡导终身体育,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

1. 终身体育思想的起源与我国实施终身体育的现状

终身体育思想的起源。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它是人一生中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终身体育思想,起源于终身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了终身体育理论。后来,从理论研究逐渐转化为推广应用,各国作为教育方针政策实施。7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了“生涯体育”。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指出:“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均应得到保证和保障,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終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

我国实施终身体育的现状。80年代中期,终身教育思想引入我国。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刚要》指出:“青少年和儿童的建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然而,总体上人们的体育意识还不强,多数人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许多人想锻炼而缺乏锻炼的能力。据调查,我国体育人口数量为35.71%,其中一个省会城市仅为18.22%,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达60%。有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高级知识分子,60.5%患有各种疾病。全国城市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年人,只占中年总人口的20%。即使是大学生,自觉坚持经常体育锻炼者,男生占在校总人数的20%,女生占在校总人数的10%。大学生自觉体育锻炼的比率很低,超半数的学生对体育持消极态度,不喜欢体育课,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2.高校体育对实现终身体育的作用及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对实现终身体育所起的作用。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是人接受身体教育最长的时期,处于终身体育之中间关键环节,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终身教育理论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终身学习者。高校学生已是身心成熟的青年,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时期。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体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以及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踏入社会及一生中都能自觉并且有能力坚持体育锻炼。

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存在的问题。我国对于终身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观念不强,未能面向社会与未来,忽视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实施终身体育存在许多问题。

体育教育目的不明确和教学质量评估不健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阻隔,缺乏连贯性。过分追求体育教育的短期效益,片面将增强学生体质确定为学校体育的唯一目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的短缺,与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产生矛盾。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体系不健全,教学仅以课程为中心组织内容,缺乏选课机制,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体育课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致使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害怕体育运动,体育课考试及格就行,没有终身体育意识。

教师教法不适应及缺乏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教学中仍是沿用“你教我学”的传统模式,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是被动学习。学生不满意选择的体育项目,认为从小学就学过田径、球类等,对体育没有兴趣。

体育教学中,理论知识未能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仅教材中内容少、粗略,而且教学缺少针对性。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及相应的教学检查和评估规范。学生缺乏体育理论基础知识,对体育实践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所学技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不会在课后进行锻炼,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的目标必然落空。

教材不适应。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以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选择教材,教材中多数运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不能为学生就业工作后的运动锻炼提供多少帮助。学生没能真正掌握一定的终身运动锻炼项目,不少人毕业踏入社会后,体育生活也就终结了。

3.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终身体育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体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加强体育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身体锻炼的方法和体育能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网络信息知识,将最新的体育信息讲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避免学生学习中难度太大,影响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体育习惯。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是一种无需意志努力和监督就能自觉维持的行为模式。其自觉性来源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动机产生的起点。学生若没有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就不可能坚持终身体育。强制运动锻炼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体育产生消极情绪。高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的主阵地,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愉快与成功的体验,或失败努力后的成功,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心理素质。教师可通过快乐体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与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加以技术指导使之掌握锻炼方法和技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多采用游戏法、挑战法、集体比赛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到运动、挑战和创造的多种乐趣,感受到体育的快乐,激发出自觉性和主动性,养成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摆正建康和事业的关系,学会遵循人体生理规律选择运动项目,合理、全面、渐进地锻炼。培养学生终身对体育的喜爱、自主锻炼意识及体育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基础上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有一两项可坚持终身的运动锻炼项目。教师要传授自练的知识与方法,使学生自主锻炼,如分组锻炼、自由锻炼、独立锻炼。还要给学生传授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的知识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益于学生巩固体育知识,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竞赛,学生可以获得竞赛胜利的自豪感。再加强监督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自練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院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将校运动队和确有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成立校运动队、体育俱乐部。多组织体育竞赛,让学生成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创造全方位的体育环境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加强院校体育管理,做好宣传工作,制定体育工作计划,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高校体育教学,要将课堂教学、运动竞赛、课外活动协调地统一起来。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外,要指导校外体育活动与竞赛,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建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高校体育与社会公共体育互相联系,筹组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校内比赛,和社会体育组织联系,让学生广泛参加社会体育活动。

猜你喜欢
终身体育高校体育
高中体育教学要注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