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戏剧

2020-11-18 03:32
关键词:评剧豫剧剧种

上期,大家一起领略了五大戏曲剧种中的京剧和越剧的魅力,本期就让我们来感受下其余剧种的风采吧!

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该戏曲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馬》《砂子岗》《火烧紫云阁》等陆续上演。

黄梅戏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等,他们对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评剧

评剧是起源于唐山的传统戏剧,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华北各省市及东北三省流传最广。评剧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乐元素,同时也受到唐山皮影戏音乐的影响。

评剧的起源和其名称的来源也颇有意思。

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1890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又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莲花落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在辛亥革命前后形成为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此时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人。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现在较为盛行的是东路。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

评剧经典剧目有《秦香莲》《刘巧儿》《金沙江畔》《花为媒》《乾坤带》等,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有成兆才、月明珠、倪俊生、李金顺、刘翠霞、新翠霞、赵丽蓉等。

豫剧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旧事又称“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豫剧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的结构组成。

豫剧剧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配》《梵王宫》《花木兰》《七品芝麻官》《程婴救孤》《刘胡兰》等。著名豫剧演员有孙延德、陈玉亭、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等。

猜你喜欢
评剧豫剧剧种
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探析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评剧《良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