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诵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

2020-11-18 20:35季艳帆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1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教学

季艳帆

【摘要】经典是历经历史筛选而出的文明精华,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经典中承载着优秀的思想和精神,是完美的教育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活动发起已久,旨在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汲取正能量,获得精神滋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本文试探讨如何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诵读经典,感受经典,提升自我,传承文化。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此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以为,除了课内的诵读,还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外,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融合起来,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到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甚至是大自然中。尤其是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今天,这与《课标》中所强调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又可以合而为一: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经典诵读   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175-02

一、以“诵读欣赏”为起点,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最爱看的不是书,而是手机、电脑。要想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书籍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所以,需要在电子产品和书籍之间搭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诵读欣赏”。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着一大批这方面的优质媒体资源可以利用,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节目,比如“为你读诗”“且听风吟”等诵读公众号。所读的,无论是成语、诗词还是书信、散文,都是经典中的精品。优秀的经典诵读栏目,虽然已经融入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观看习惯,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观看上述节目提出一些学习要求,在指定观赏节目的同时布置一定的附加任务,并集中进行分享反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把这样的欣赏放到了课后,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受到了學生们极大的喜爱。于是,睡前饭后、休息日,零碎时间被利用起来。学生们与大师、名篇相伴,陶醉于美读欣赏中,不知不觉地耳濡目染,自在诵读。就这样,诵读融入了生活,经典成了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

当然,“诵读欣赏”只是一种形式,我们是要在它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诵读欣赏水平,将学生巧妙地引入到对文学作品的爱好上,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定的基石。

二、以“诵读体验”为着力点,在创作中感受魅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趁着孩子们热情逐渐高涨,我着手开展了一系列诵读活动。在“为祖国生日献礼”活动中,《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少年中国说》等红色经典一次次被朗诵,浓浓的家国情怀再次升华。在“名著悦读”系列活动中,《茶馆》《范进中举》《西游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传统篇目一次次被演绎,传统文化精神得到强化体验。在“智慧美文,一起读吧”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文学社和校园广播的平台,用最美的声音读最智慧的美文《金色花》《荷叶·母亲》《春》等。暑假期间,我布置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内外经典作品,配乐朗诵后以音频的形式提交。

不要小看了这次作业布置,孩子们在这次的作业完成中开始了全新的体验。在美篇、微信语音、抖音、手机视频等网络平台里,他们是演员,他们是编剧,稚嫩的身影,自信的声音,处处给我惊喜!其实在对朗诵篇目的斟选中,在对配乐曲风的把握中,在视频录制的场景的布置中,就已经融入了他们对作品了解、理解,甚至是对作品的再创作。他们开始了解声音对文章的诠释,了解肢体语言对诵读的辅助作用,了解书面语言与口头言语之间的关联,了解诗文背后的时代背景与主旨间的关系,他们还斟酌配乐与营造氛围的作用。进而,他们对文化传统、时代精神、潮流时尚等,也有了自己更为深邃的思考。

与经典相约,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里,在父亲节母亲节等特殊的日子里,抓住契机,让学生们享受朗读的快乐,享受创作的成就感,享受与同学齐读的合作,享受与老师共读的默契。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地点,却是同样的精神享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自身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们以创作者的身份和角度,全方位地感受到了诵读的魅力。

三、以“诵读自然”为突破点,在本土资源中汲取精华

韶关地处广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岭南名郡” ,得天独厚的丹霞地貌是韶关的天然名片,名闻遐迩的九龄风度是韶关的文化封面。始兴客家围屋,千回百转,扑朔迷离,弥漫着道教文化的神秘气息。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等杰出人物,早已为后人谱写下气度非凡的篇章。

就地取材,借着悄然兴起的丹霞研学风,我们根据韶关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了“赏心悦目丹霞山 魂牵梦萦丹霞情”“水墨丹青话丹霞”“梅关古道话梅香 珠玑巷里寻故里”“遇见九龄知风度”等系列诵读研学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在青山绿水中尽情歌咏,在丰富的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者”,和着张九龄诗歌中无处不在的盛唐风度情怀,一起沁入了学生们的心田。踏上梅关古道,吟诵着春天的诗、伴着清风杨柳,让学生们进入了曾皙的理想境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又是人生的一大境界。听丹霞山竹林涛声,嗅竹叶清香,见竹浪如海,踏方言小路,诵竹之诗文,又别有一番情致。走进必背瑶寨,聆听客家围屋的故事,这既加深了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也对自己肩负的继续发展和传承的重任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在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他们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与人物对话,与诗文对话、与古迹对话,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四、以“诵读经典”为落脚点,在文化传承中提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课标》中有这样的界定:“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而对学生语文素养归纳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而这些素养的形成,诵读经典都能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学生在诵读中浸润,在誦读中积累,在诵读中升华,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身心,洗涤灵魂,提升综合素养。

如果放眼长远,与高中阶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相联系,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还是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都与诵读经典密不可分。而这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它需要循序渐进,与书为伴,“读中悟,学中思”,将诵读感悟与生活体验完美融合。

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做好经典诵读的引路人,给学生提供合适的书单,并指导学生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对传统作品中的糟粕予以剔除,吸取有益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精华。然后还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做出符合其兴趣爱好的选择。通过“朝读经典”“阅读自习”“专题欣赏”等不同课型,推进经典诵读。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水平,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在课外开展整本书阅读提升综合阅读能力。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只依靠课堂教学,那就如同只张开了一只翅膀的鸟儿,无法飞得更高,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形式,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展开双翅,尽情飞翔。

【注:本文系广东省韶关市教育科研课题“初中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jky19105)】

【参考文献】

[1]张春晖.《中学课堂教学与评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G]

[2]王水涓.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U].散文百家(下句刊),2015(1):4

[3]马琳萍.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体化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3(5)

[4]伍绍彬.经典诗文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A].《教育科学》编委会.2017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科研成果汇编[C].《教育科学》编委会,2017:1

[5]金丽红.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文学教育(下),2017,11(5):132-133

[6] 周艳红.探讨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J].新课程学习(上旬刊),2014(1):41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