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19 05:1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时师资队伍高校学生

张 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一、前言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2年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要求各高校将“创业基础”纳入必修课并发布了教学大纲。可见,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和成长环境。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俨然成为高校的历史使命和教学方向之一。

二、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教材编排不合理

我国的创新创业课程起步比较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地域区域较大,东西部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为了适应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的需要,目前高校所采用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教材,只能是一些通识性的教程,没有做到对当地高校学生的针对性。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高校编印的教材,充分结合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当地产业链条的接轨,更注重于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孵化与产出。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广大高校来说,由于当地市场环境和学生的基础能力双重受限,所以更加需要指定对其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教程。

(二)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力量较薄弱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对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直接相联系的课程,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实践性。因此,对师资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业以及相关管理实践经验,才能在学生具体的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创业需求,利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给予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些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或者是仅仅经过一些短期的培训学习,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方面只能就着现有的课程教材进行理论授课,即使有实践性的案例分析也不能结合自身实践进行深刻的分析,对于不同的创新创业需求难以给出具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因而对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些高校为了解决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而通过聘请一些成功企业家或者创业者进行教学的方式,这对于学生的指导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企业家和创业者属于兼职,平时以自己的事业为主,在协调授课和理论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校企合作的关系缺乏长期性,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创业课程讲授时缺乏连贯性,内容也缺乏系统性,不能给高校学生真正科学有效的指导。

(三)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环节方式单一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中理论学时为16 学时,实践学时为16 学时,总学时为32 个学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双创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往往局限于课堂PPT,以及一些简单的视频资源等,对学生没有针对性,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造成了学生接受度不高,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收获有限,远离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初衷。而另一个重要课程环节,16 个学时的实践环节中,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四)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说,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通常只是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而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课程评价与反馈,这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课程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二是授课教师对学生上课结果的评价。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评价,依托学校评教系统完成,这里着重要解决的是教师对学生上课结果的评价。按照本门课程的学时要求,分为理论16 学时+实践16 学时,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究竟如何给出评价结果?目前在这一块的评价标准上,存在着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事实不准确、评价流于形式化等情况。在理论学时,一些学校仅仅以学生的出勤率为标准进行评价,学生上课的效果、互动情况、完成任务情况等的考虑较少。在实践环节,实践学时的标准如何划分?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如何区别?专业实践的评价标准如何制定等内容都存在不少问题。

三、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课程的设计和编排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社会需要而变化,并且不同地区的高校学生有着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学校应根据相关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学校、本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教材。注意结合实际,将教学内容与“互联网+”、创青春等大赛项目的申报与训练相结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表和任务表,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对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进行优化

按照专任教师为主、兼职导师为辅的方式进行师资队伍配置。一是利用现有师资队伍,大力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创业教师,通过本地本校实际,结合创业创新需求,设置标准要求,选拔符合条件的教师作为人才储备。同时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教学考核、职称评定、人才任用等形式引导,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二是招聘兼职创新创业导师,例如:优秀创业校友代表、地区优秀创业企业家及创新创业服务团队来校对高校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指导,可以采取定期合作,或者针对某一案例或需求灵活安排,把这些导师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也可以在导师带领下参与导师企业、公司的一些项目,积累实践经验。三是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高校应当结合应用型教师专业化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完善师资培训制度,聘请专业创业导师来校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教学。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此外,对于专任专职的师资队伍要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操,或者在企业合作任职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三)探索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新模式

针对已有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环节方式单一的问题,在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高校制定统一规范的课件和教学环节,以项目化形式推进课程设计。二是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者若干创业团队,按照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7 个角色组成(CEO、CTO 等)进行角色赋予。学生被角色赋予之后,将按照角色赋予的职责进行相应的课堂任务、完成相应的课程作业。三是将教学过程模块化,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式互动环境,使学生融入到创业项目中的角色中去,学生具体参与到创业项目中,需要完成自己在项目中的特定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就避免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和融入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四)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有着极强特殊性的课程,所以在课程教学评价上,针对其特色性,也需要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创业课程是由16 个理论学时和16 个实践学时构成,因此在教学评价时也要注重每个模块的评价。在理论教学模块中,主要有4 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考勤(10%)+商业画布模式设计(10%)+创业计划书(20%)+项目路演(20%)=60%(所占评价比例)。而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同样从4 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调查报告(10%)+专业知识讲座(10%)+创新创业项目(10%)+专业创新活动(10%)=40%(所占评价比例)。通过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科学的评价考核,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猜你喜欢
学时师资队伍高校学生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