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在高校女生性别教育中的路径与价值
——兼及西方性别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2020-11-19 05:13曹佳丽成都文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语境现象

曹佳丽/成都文理学院

一、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的需求与现状

马克思重视妇女解放、妇女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妇女是‘半边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正确的价值导向,富有理性与创造力的女性不但是建构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更是未来中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高校是性别教育的重要阵地,占据一半比例的女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如婚恋观、审美观、职业观、道德观等,不仅会影响个体在不同阶段与不同境遇中的重大选择,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人生观念与行为方式,而且将对整个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营构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她们却面临专业、系统的性别教育的缺失。女大学生群体的性别教育更多受社会文化环境与大众媒体传播的影响。目前较突出的问题与现象有:(1)当前高校女生群体中仍然存在令人堪忧的价值导向:理想信念缺失、拜金主义盛行、婚恋取向功利、审美观念扭曲等等。如“裸贷”背后对物欲的无底线追求、“选秀”“选美”背后对突然暴红、一夜暴富的向往、“高富帅”择偶观所映射的感官至上与金钱至上,“网红脸”潮流所昭示的畸形审美观。(2)大众传媒的性别话语表述及性别形象呈现仍较为单一甚至谬误:如网络语言中“剩女”、“女汉子”、“白莲花”、“绿茶婊”、“圣母婊”等语汇都包含性别歧视的意味,商业广告、网络文学、影视作品中也大都塑造年轻貌美、相夫教子、独立性欠缺的女性形象。(3)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仍然存在荒唐谬误的性别教育: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名,行打压当代女性之实的各种“淑女班”、“女德班”,仍将“三从四德”、“忍辱负重”等男权束缚标榜为美德。如果再不正本清源,光怪陆离的观念势必严重影响青年女性的价值体系建构。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迄今为止有五十多所高校成立了女性研究中心,开设相关课程近百门,显示出高等教育领域对高校女生群体进行性别教育的重视。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地方院校,客观上不具备开设专业的、专门的女性学课程的条件。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性别教育的思想理念,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有益尝试。

二、文学理论课程兼具多元视角与针对性

文学理论课程作为普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以思考文学普遍问题、介绍文学基本规律与基本知识为目标。课程以理论为轴心,具有较为开阔的学科视野,与哲学、艺术、心理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学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能够为性别理论的介绍、讨论、思考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扎实的学理依据。同时,以理论为出发点,往往涉及文学作品、文学潮流、文化现象的讨论。对文本、现象的考察最终都要落实到对人、对社会时代、对价值观念的考察。因此,文学理论的课程既具备性别教育需要的科学性,也具备人文学科的审美性和教化功能。在文学理论的课堂上,借助对中西方性别理论的介绍,对相关文本的评鉴,对特定现象的剖析,对特殊群体的审视等等,可以培养女大学生对固有价值体系、性别观念的反思与质疑精神,同时帮助她们了解性别境遇、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女大学生所占整体比例与其他专业相比绝对值较高,存在性别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有利于教学实践中的及时检验。在若干高校开设的女性学核心课程中,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本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然而诚如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所主张“讨论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不应该忽略种族、阶级关系”一样,介绍和学习西方的理论也应该融入中国的历史语境、现实语境。只有通过本土化的策略,才能真正发挥培养21 世纪中国社会优秀女性人才的效用。

三、西方性别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西方性别理论引入高校课堂教学的本土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融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理论。“女性主义”最早在西方以“女权主义”的面貌出现,源自为追求性别平等而发起的维权运动,是针对男权中心主义发起的挑战。因此,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以揭示父权制的压迫、批判“菲勒斯中心主义”为目的,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甚至暴力色彩。这与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显得有些疏离和隔膜,也是很多中国学者闻“女权”色变的重要原因。其实,中国传统哲学中完全不乏主张性别平等、性别和谐的思想理念。如《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率先提出阴阳并济的主张,老子《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发展了阴阳和合的思想,道家“贵柔守雌”的理念也包含了对女性的充分尊重,《淮南子》“阴阳和合而万物生”同样强调两极和谐的重要性。这些理论甚至早已突破性别的领域,成为一种符合“中和”思想的辩证哲学。批判地借鉴西方二元对立的性别理论,融入本土的传统哲学主张与文化理念,性别教育才能更加适应本土的文化土壤。(2)在性别视角中聚焦本土的文学现象。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大多指向自身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如果一味照搬,既容易引起接受者的隔膜,也无益于帮助她们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处境。实际上,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与性别理论紧密相关。如古代文学中的“母神崇拜”现象、“蜀女多才”现象、“明清才女群”现象、“性别面具”现象,现当代文学中的“身体写作”现象、“私人写作”现象,网络与影视文学中的“大女主”现象、“霸道总裁文”现象等等。聚焦和讨论这些本土的文学现象,既贴近中国高校女大学生的文化语境,也能更好地引导她们关注本土女性的生存境遇与价值追求。(3)性别理论的介绍重视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有相当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在传统视野下的阐释呈现出固化、程式化的倾向,与当代女大学生的眼界与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如果引入新理论、新视角,无疑可以拉近接受主体与作品的距离。比如《楚辞》中的性别托喻美学,《山海经》等上古神话女神形象的生态主义色彩,马克思女性主义视域下《金瓶梅》的性别剥削,《红楼梦》中的性别审美空间,《再生缘》中的性别倒置策略,乃至当下热门的宫斗剧、网络小说中的性别政治斗争、消费主义倾向等问题的讨论都可以强化性别理论学习的现实意义。

当代女大学生面临着较之前代女性更为复杂的生存处境与社会语境,一方面传统的性别观念与性别教育仍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商业诉求、娱乐诉求的价值异化日益严重,女性想要获得真正意义的独立与解放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通过专门的女性学课程或者通过专业课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应是值得努力尝试的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语境现象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跟踪导练(三)2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