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探析

2020-11-19 06:31王本周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班干部管理学生

■王本周/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在高校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受传统教育理念严重的影响,原有的管理制度、教育方式方法已经不满足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急需完善、改进和创新。

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因循守旧

在校大学生为90后和00后,他们的思想活跃生动,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以自我为中心,不受师书礼义的限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缺乏之观能动性,存在懒惰行为,一心只想着毕业就好,不受高校条条框框的约束,自律性差。高校的规章制度不适用管理现代学生,传统的管理理念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二)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单一、死板枯燥,仍然以班级为单位,由辅导员、班干部进行管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成长。为了适应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紧致,这就要求高校需要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上下功夫。高校的有些课程需要打破班级的界限,集中上课学习,这就要求高校根据教学要求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方法,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生。

(三)欠缺实践操作

很多高校仍然离不开中学时代的模板,一直延续上课时间以教师为主体,主要是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少之又少,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步入社会只懂得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

(四)过分关注考试成绩

目前高校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为考试成绩的高低,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其他的方面优秀,成绩差的学生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够优秀,只关注考试成绩显得太片面,对学生的培养确实全面参考。

(五)缺乏管理人员且结构不合理

在高校学习期间,管理人员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习的指挥者。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制度不健全,数量不足,一人身兼多个班级,并且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队伍趋于年轻化,学历普遍偏低,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整体水平有待于提高。

(六)管理形式化

学生管理太过于浅显,形式化,学校各部之间的管理相对独立,没有关联性。例如:学生公寓的宿管部门聘用的管理人员普遍学历低、综合素质差、服务意识淡薄,只负责公寓管理,不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与现代的发展不相符。学生的管理方式还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作量来支撑,同时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因此,学生的管理形式表面化,并未深入到实际管理过程中。

(七)面临新挑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进步,海量的信息充满了学生的大脑,由于网络中隐藏着负能量及虚拟的东西,让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学校的知识传授也会受到质疑。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的管理模式需要创新。

二、重新定位管理方式

高校学生的管理方式受多个方面的影响,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则,但管理是相通的,是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现,不同的管理过程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方式,特别是进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时期,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需求、思维方式,重新定位管理方式,及时修订和完善,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的管理模式。

三、创新思路及对策

(一)掌握学生动态

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多方面、多角度接触,比如: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等实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提高对高校教育的认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学校生活,找准职业定位,树立信心,通过高校教育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高校中只存在两类人群即教师和学生,教师是高校的管理者,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放在首位,多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教师做个有温度的指引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提供暖心的服务和指导,促使学生实现目标和梦想。

(三)塑造一支有力量的管理团队

高校学生管理团队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组成,塑造一支强劲有力的团队,是学生管理团队建设的基础。辅导员应当是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无私奉献的工作者,从学历、资质、业务能力上切实保证辅导员团队的质量。从教室队伍中筛选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创新能力强、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来担任班主任,是管理的重要保证。班干部在班级的管理中是关键的环节,高校班级管理不同于中学时代,班干部是工作的执行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纽带,正是他们的参与保证了管理的开展。选拔一批有管理能力、有素质、有责任心的班干部团队,加强班干部的素质培养是学生管理的关键,拥有一支好的班干部管理团队,为高校的管理力量添砖加瓦,高校应建立管理团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做到培训合格后再参与管理,提高他们的站位及觉悟。

(四)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

1、分析学生的群体构造

根据学生的特点、文化背景、人生追求、价值观念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为他们量身打造服务需求。把管理学生的工作作为重点,分析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表达他们的真实心声,愉快的融入参与到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转变学生的思维表达方式,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转变管理方式,由“上下阶层管理”转变为“同级间指导”,转变管理内容,由“说服教育”转变为“指导服务”。这就需要管理者做出严谨的管理计划和方案,保证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还要采纳良好的建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便于学生管理。对于个性化的学生“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在生活、成长、学习、心理、就业上给予更专业的指导,不抛弃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2、完善管理体系

高校要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完善管理体系。高校要进行顶层管理设计,当一些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事,管理制度要有的放矢,能满足需求。制度创新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最好的境界便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缺点是达不到想要的管理结果,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为了能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需要高校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把管理的重心下移,不让小问题转变成大问题,改变传统的发生问题后再处理的局面。

完善管理体系,创立符合本校自身特点的框架结构,设置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建立岗位职责,形成高效的沟通机制和途径,实行现实可行的工作流程,能达到有问题及时汇报解决。从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体系建设、制度建立等方面,形成统一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全员参与的局面奠定基础。

3、搭建管理平台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学生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工作量加大,传统的方式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不同院系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学生的上课时间有差异,统一管理很难做到。为了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搭建学生专业管理平台,将学生的课程安排、考试培训、就业、违章违纪、校园活动等纳入管理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分析,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建立校企、师生的联系渠道,一目了然,方便、省时、快捷,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提高管理的高效性。

4、建立激励制度

管理中建立激励制度很重要,人是在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在管理中做出重要成就的人员,给予激励或奖励,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在激励的作用下,管理者用20%的能力完成80%的工作,因此激励制度的建立,对管理者发挥潜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校的管理工作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基础管理是管理创新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更好的推进管理,才能把管理做细做实。学生是培养的主要对象,继续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高校培养出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猜你喜欢
班干部管理学生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赶不走的学生
竞选班干部
学生写话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竞选班干部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班干部的烦恼
管理的另一半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