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视角解读黄厚江老师《作文课的味道》

2020-11-19 09:48刘钰圣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贺卡习作素养

■刘钰圣/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词汇。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所谓“核心素养”那么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核心素养”又可再精准的概括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通俗一些来说就好比我们要对一块土地进行改良,最终目的是要让这地里的土壤变得肥沃,而不是让这块土地能够种植所有的作物,一定要根据这块土地的特性,种植适合它的作物。在语文学科中,语文的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所以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如果一个人说话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的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叶圣陶先生曾经就办过一个农场——“生生农场”。叶老让孩子们在农场里自己种菜、种瓜。其意义并不仅仅是优秀的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的范本,更是叶老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如果将这办农场的教育思想迁移到语文教学上来,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喜欢语文,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能力。黄厚江老师本色、质朴的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对我影响至深,关于写作教学,他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带着作文种子进课堂”,好的教学生长点,就好比是一粒好“种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开放的、有生机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的。下面浅谈一下黄厚江老师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智慧。

一、作文指导课中的经典“引路者”

在黄老师执教的《写出人物的特点》课例中,前两个环节是教学的导入,是写作的热身,更是为了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的了解。在中间的三个教学重点环节中,黄老师训练学生围绕一个特点多角度、多层次的写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认识人物。伴随写作体验的丰富,写人的手法也多了起来,但是如何突出人物的特点呢?黄老师强调,特点写多了等于没有特点。[1]于是让学生们拿出纸笔,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会写作,用一段话来表现出黄老师“聪明”这一个特点。第一个同学说写手,“比较勉强”。第二个同学说写目光,“也不好,不具体”。第三个同学说“黄老师的言谈和眼神透露出了聪明”。老师说:“其实最容易的还是写肖像”。引导学生观察。“写一个人的特点,比较容易的办法是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感悟,“肖像”“语言”。老师追问“如果要把一个人的特点写的很丰满,写得比较深入,除了写肖像、写语言等。还要怎么办?”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领悟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件”。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家对我的了解应该还不够,又可以写出什么特点呢?”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善于引导与启发。重要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认识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黄老师问:“大家想一想,如果写一个人,对他的事件了解并不多掌握的材料不够用,怎么办?”针对学生的“三分真七分假”的认识,老师提出一个选材的方法叫假借。明明这件事情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现在我们为了写这个人的特点,可以把他人的事情假借到这个人物身上来。在这里,黄老师穿插了《三国演义》中张飞痛打邮差的情节,据专家考证,痛打邮差的事情不是张飞干的,恰恰是刘备干的。但刘备的特点是仁厚,这个事情不能让他做,一做刘备就不仁厚了。为了突出张飞的粗野,罗贯中就把这个事情安排在了张飞的身上,十分符合他的特点。[2]作文的三分真七分假,这也就是合理的“假”。不仅向学生们说明了“假借”的选材方法,而且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在教育实践中的一种落实。不仅让学生们学习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还将阅读向课外经典推进,以有趣的情节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阅读整本书。

二、作文评讲课中的经验“分享者”

黄老师曾调侃的把模式化、简单化的作文评讲课归纳为“开两会”:一是开表彰大会,也就是列举写得比较好的习作,并且选样在班级展示;二是开批斗大会,往往是归纳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呈现一些案例。[3]这样的作文评讲课缺少问题意识,教学过程简单,学生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教师也仅仅起到简单表扬和批评的作用。在黄老师《用“感激”唤醒“感动”》这节课当中,他既没有直接评讲作文,也没有展示优秀的习作,没有呈现问题习作,没有评点学生在习作中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成功与不足,而是针对这次习作中大多数学生都缺少“感动”这样一个共同问题,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培养感悟能力,以情感的交流为基本方式,设计了一堂师生共生的写作课。黄老师采取的办法是“唤醒”。这也取决于黄老师自己敏锐的生活感悟,首先,他由两次坐飞机的遭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己深切的感悟,并把这个感悟带进课堂,把学生带进自己的故事里,与学生们分享,唤醒他们的感悟。其次,唤醒学生内在的写作体验,黄老师的办法是让学生们介入自己的写作,和他一起写文章,进而实现了老师介入学生的写作过程,让学生进入写作的角色来思考问题,提升生活感悟。再次,是唤醒学生执笔刹那的写作意识,古人说道:功夫在诗外。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讲述名家故事,学生自然是喜欢的,但是缺少了那么一点亲近感。黄老师的有效做法是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唤醒学生的这种意识。新课标告诉我们,“美的表达与创造”指的是:“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美好形象”因为这样一个过程非常隐秘和短暂,所以我们常常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感觉”,当做是一个“瞬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件的过程性。因此,黄老师的智慧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强行干预,而是“以退为进”,让学生听完自己描述的事件后,来完善老师的文章,学生热情高涨时,不自觉地获得一些写作启示。见时机成熟,黄老师便顺势利导,讲评起学生的习作来。这样的课堂教学,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有机融合,既彼此独立,又交融共生。因此,要培育学生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去催生他们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能力训练课中的语言“构建者”

写作能力训练并不以具体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的学习为教学内容,尽管在写作能力训练中会涉及到某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但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掌握这些知识,而是借助这些知识来帮助能力的训练。在黄老师的课例《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中,阅读与写作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结合,而是读读写写的融合。钱梦龙说,阅读一篇范文,有时比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十遍“应该怎样写”效果还好些。[4]其实能不能写出好的东西来,不在于眼睛看到了多少,而在于内心激发了多少,正如没有亲临岳阳楼的范仲淹,根据一幅《巴陵胜景图》就写成了千古名篇。这堂作文课主要围绕散文家鲍吉尔·原野的《雪地贺卡》的阅读而展开,黄老师对于阅读范文的选择是精心的。从初中生的写作实际出发,《雪地贺卡》故事性强,有一定意义且篇幅短小。经典的文章,往往就有好逻辑建构,包括生活逻辑和写作逻辑,也就是说,它往往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事情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写作的基本要求。许多难以下笔的学生,他们大脑中既不缺乏写一般作文的陈述性知识,也不缺乏程序性知识,而是缺乏关于这篇文章写完以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知识。黄老师首先出示《雪地贺卡》的开头,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文中的雪人有什么特别之处。然后让学生以一个名叫李小屹的小学生身份给雪人写贺卡,并和原文中雪人收到的贺卡比较。写好后和原文中作者以雪人口吻写给李小屹的贺卡进行比较,明确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符合相应的语境,童真有趣。在语文的学习中,借助现有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和以往学习经验,比如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接触经典而规范的语言材料、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来源于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绝不能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四、写作理念课中的思维“激发者”

共生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共生原点——种子。黄老师认为,好的教学生长点就好比一粒好“种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生长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是开放的、有生机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的。这粒种子可以是学生的习作、故事,也可以是教师的亲身经历或随笔文章。确定共生原点,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教师选择共生原点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一课的“种子”就是黄津汝同学的习作《我因应试狂》,也就是所谓的“别人的树”。在黄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阅读他人的文章,是为了自己的表达。我们常常能看到写作课上成了阅读课,文学课的,发了许多材料,一节课下来,许多同学变成了看别人的树,看别人的树开花。即使再绚烂,从写作课程价值来说,也是不成功的。

这还不够,黄老师又让每个学生在这篇记叙文这棵树上开出不同的记叙文之花。“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有难度的问题,黄津汝写的是记叙文。如果我们也写记叙文,而且和黄津汝的写法还不重复,大家想一想,可以从什么样的角度写呢?”那个站起来交流的同学说;“我觉得可以从奥巴马的角度出发,假设我是奥巴马……”瞧,这朵花开得多漂亮啊,这是几十朵中的一朵,课程的价值观念在黄老师的这节课里就表现在这样开出的一朵朵花上。黄老师还觉得,这开出的花还可以变成一棵树,他要更多的学生借着这棵树再开自己的花。下课之前,他还鼓励学生:“我们一起继续想下去,一定很有意思”。

黄老师的一节课就选择了一篇学生的习作,却通过多个层次设计,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活,而更有意义的是这个写作过程的体验和经历,学着在别人的树上开出了自己的花朵。他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个体,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总是能捕捉到学生发言中的灵光,并给予恰当的引导;他又把思维的种子、写作的方法播撒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促使学生得到成长。而一切的成功都源于黄老师深厚的底蕴,源于他写作教学的课程意识。

猜你喜欢
贺卡习作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给妈妈的贺卡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特别的新年贺卡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尴尬的电子贺卡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