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关注单元整体,把重复选文教出新滋味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为例

2020-11-19 07:06福建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邢艳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五壮士方阵课文

福建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 邢艳萍

2019年9月开始,小学语文教材全部使用统编版教材,面对人教版和统编版两套教材的衔接年级(现五、六年级),教师不仅要解读所教年级统编教材,还要开展学生缺学的统编教材相关内容与能力的补教工作。对教师来说,新的内容如何教,旧的内容如何新授,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如何知新,这都是新的挑战。针对这类重复选文,教师存在较大的疑问:已经学过的课文还要再教吗?如果要重新教,该怎么教?学生已经学过的,还会有兴趣学吗……

在通过对新教材的研读中,笔者发现统编版语文教材努力建构适合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采用了“宽泛的人文主题+明确的语文要素”这种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将语文要素具体化为知识或能力的训练点,落实到每一篇课文之中。面对学生已学的课文,教师在二次教学前应先比对选文内容、学段和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找准学生起点,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课时量。而对单元语文要素的关注,即为重复选文教学的突破口,教师应把落实语文要素作为教学目标和起点,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思路,把重复选文教出新滋味。下面就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重复选文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第二单元围绕“革命岁月”的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其中前三篇课文学生均已在五年级上学期学过。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这与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一脉相承。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练习过写活动,掌握了把活动过程写清楚的方法,本单元又有所发展,强调要写出印象深刻的重点部分,并且在关注整个场景的同时,也要描写个体的表现。《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的编排,为本次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课文的场面描写既写出了宏大的场面,也写出了群体与个人的表现,对学生的习作起到了导引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关注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两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其次要通过对教材的再解读,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三篇教材中“点面结合”方法的运用,侧重点有所不同,是层层递进的。而这就是实施对重复选材二次教学的突破点。

《七律·长征》作为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点面结合”方法的使用上,属于“入门级”的指导。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理清“点”和“面”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万水千山”一词,理解“水”和“山”在诗中的代表分别是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为什么选取了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和岷山作为“万水千山”的代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这五个地点,均有不同的特点,对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很有代表性。诗人选取这五个地点,突出了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暖、大渡河寒、岷山白雪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更突出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点面结合”手法的好处。

《狼牙山五壮士》中,既有对五壮士群体形象的描写,也有对每个人的细致刻画。在学完《七律·长征》后,教师可通过《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点面结合”方法的运用上,进行进阶式指导,即指导学生在“点”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详写。在教学时,先结合课后问题第3题“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引导学生先关注第二自然段,找出属于“面”和“点”的句子。在学完第二自然段后,教师请学生再找找还有哪几个自然段也有“点面结合”的手法,然后让学生自读三至六段,找找哪个人物的描写最具体,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有所感悟:对班长马宝玉的描写最具体,引上绝路、顶峰歼敌、壮烈跳崖,均是由他下达命令。把马宝玉作为五壮士的代表进行详写,最能体现五壮士英勇顽强、热爱祖国和人民、憎恨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最后教师进行小结:“点面结合”的手法,在“点”的处理上,可以在描写多个点的情况下,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点进行描写,更能突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第七课《开国大典》,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后,重点引导学生聚焦阅兵式,体会整个场面的恢宏气势和每个方阵的不同特点。教师借助课件,让学生先观看阅兵式中各个方阵的照片,再结合课文的描写,梳理出各个方阵的描写重点。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同的方阵有不同的描写重点?为什么不重点描写其中一个方阵,而是对所有方阵都进行介绍?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点面结合”写法的另一种方式:采用并列式的方法,选取各个点的代表性的特征进行描写,以体现场面的壮观,以及人民军队的气势,体现人们心中的自豪感。

第二单元三篇重复选文的教学,通过对单元语文要素的关注,教师就能更好地抓住选文中的教学重点,调整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把旧课文学出新滋味。

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这是统编版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第12课《桥》,是一篇小小说,全文篇幅虽然简短,但表达特点鲜明:以曲折的情节不断推动、深化主题,以简短的句段和精妙的修辞来渲染环境,以准确的用词和传神的描写来丰富人物,以悬念的设置产生巨大的冲击,结尾引人深思。这篇课文学生已在五年级下学期学过,对课文内容已有所了解,对老汉形象及文章主题也有所感悟,教师如何才能教出新意,让学生有新的学习热情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本文在单元里的地位入手,它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有机结合,从文体角度出发实施教学。此外,基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点,教学设计要从篇章结构着眼,引导语句感悟。

在教学时,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直接抛出大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小说是怎样塑造老汉这个人物形象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老汉有这样的表现?”然后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并填入表格中。

环境变化(洪水)没腿舔腰齐胸没顶情节发展盯揪推祭人物形象(老汉)镇定无私父爱父子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全班梳理等,逐步感悟到文本通过环境变化,不但渲染紧张气氛,而且推进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的表达方式。从而感受到小说中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情节的发展也影响着人物的形象。最后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结尾,体会小说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综上所述,对学生已学过的重复选文,教师如果能关注单元语文素养的落实,明确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整体把握单元训练重点,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能把重复选文教出新滋味,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猜你喜欢
五壮士方阵课文
医护方阵
背课文的小偷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小奶狗方阵”
语文(S)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奇变偶不变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实力方阵 璀璨的星群
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精神”,纪念建党94周年
——新版3D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剧组参与举办爱国主义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