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刍议

2020-11-19 06:19胡佳男
经济视野 2020年15期
关键词:监督管理状况预算编制

文| 胡佳男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水平日益提高,预算管理也渐渐受到了公众的关注。预算管理是指为了达成拟定的战略目标,综合规划收入、支出、资金运营等多个内容,通过预算管理,科学分配财政拨款,合理配置不同领域的资源,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预算管理工作是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内容,也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预算考核等方面入手,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强化预算执行的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健全单位考核评价体系。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预算编制较简单

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认为预算编制工作仅由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不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同,从而使其他部门对财务预算的配合度较低,预算编制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另一方面,预算编制工作量非常大,但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上级部门给基层部门的预算编制时间较短,使得财务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调动各个部门参与调查和论证当中,造成预算编制内容比较简单、粗糙。由于预算编制的内容过于简单,不够科学,没有充分考虑工作任务、重点、中期规划、长期战略目标等要素,使编制的预算与单位的真实需求相背离,难以彰显单位的实际需求,影响了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支出管理控制,随意性较强,任意增设预算项目,在资金支付时未能严格根据预算的标准,进行批复核对,导致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预算超支或者不正常列支的情况时有发生,实际执行预算和期初预算批复相违背,往往在年末“临时抱佛脚”完成预算指标。同时,混用资源也是造成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未能清晰明确自身的资源状况,容易导致预算执行不彻底、日常经费占用项目经费的状况,影响了整个单位的预算执行率。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未能形成一个合理的参考标准,在年度未能及时审查当年的收入和支出内容,比对预算和决算之间的差异,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手段。同时,在项目结束之后,未能对预算执行情况做一个全面的剖析,导致重蹈覆辙曾经犯下的错误。并且也无法客观考核评价预算工作人员的业绩状况,难以肯定其工作价值,难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采取的对策

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应成立预算编制小组,明确各个部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职责和权限,明确预算主要责任人,并且可定期开展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员工讲解《预算法》、《预算实施条例》等预算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年度预算编制之前召开全体动员会议,提高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应为财务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预算管理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专业培训,强化预算编制人员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力。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上级部门应为基层部门预留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并且调动各个部门参与调查和论证的热情,制定出符合单位实际状况的预算方案。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以往年份的年度预算执行状况和年度结转结余状况,综合考量各项要素,包括中长期计划、近期工作状况等,按照本年度实际状况预估预算收入,按照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需求和人力物力财力预估预算支出,使得预算数据充分与未来一年要开展的工作密切挂钩,提升资金的运营效果和效率。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之前,先充分调查论证项目,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准备相应的资料,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且充分利用预算编制系统,把下一步要开展的项目导入项目数据库当中,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重要程度进行合理排序,考虑单位当前所处环境、自身财务状况、未来发展动向、基期预算执行情况、历年预算考核情况等因素,充分发挥预算编制系统的功能特性,科学合理分析和测算接下来一个年度的资金供给情况和收支状况,清晰划分人员工资、燃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预算科目,明确各项收入的来源,明确基本支出预算和特定项目支出预算,严格管控年度的支出额度。

强化预算执行的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办法,定期编制预算执行进度表,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预算执行状况,核对期初预算和实际支出之间的差异。一旦重点开展的项目的执行比例未能在相应的偏差范围内,应当详细写明原因,给出合理解决建议,并且将差异数值和原因记录在预算偏差表里,交由预算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审批,便于预算管理小组及时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漏洞,适时调整决策,使预算执行状况能够切实可行的保障。同时,在预算执行阶段,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应当严格控制各项预算管理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严格强化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内在联系,遵循“预算在先,支出在后”的准则,根据预算批复开展项目活动,按照预算计划为各个部门分配相应的资金,严格监控项目的进度,全程监督管控预算资金的流向和使用状况,项目实际支出切勿不能超出预算标准,不虚列与项目无关的费用支出,日常支出不占用项目支出。单位的领导层也应该给予全面预算工作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帮助,给予预算管理小组一定的经营管理权限,强调需要各个部门通力配合,确保预算方案的贯彻落实,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健全单位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提升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民主性,行政事业单位可推进内部和外部监督工作,一方面设置预算监督管理部门,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与外部第三方审计机构合作,邀请专业的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对单位的预算执行状况进行审查,明确审计的对象、审计的范围等内容,严格监管预算编制内容、预算执行状况、预算制度的实施情况等,也可以定期在官网公示本单位的财务预算信息、决算信息等,使社会公众也能参与到单位的监督工作中。同时,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可购进先进的预算管理系统,充分利用预算监督管理系统,自动生成业务信息数据,实时共享财务信息数据,从而对项目经费审核批准情况、项目经费结算、项目执行进度等内容有一个全面和动态的监控,最大限度地规避增设临时性支出的情况发生。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部预算工作人员的考评,构建有吸引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绩效目标编制和预算编制密切相关,预算执行指标和员工绩效奖金相挂钩,根据预算绩效目标的完成状况,问责相应部门和相应责任人。并且阶段性总结业绩情况,评价员工预算资金是否使用合理,预算指标是否按计划完成等,给予员工更有力的工作支持和更大的工作信心,提升预算管理的效率。比如针对预算管理工作突出的员工,适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让员工能够得到切实的利益,使其为其他员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带动更多员工共同努力。

结语

由此观之,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仍存在较多的漏洞,包括预算编制较简单,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预算执行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完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预算考评等过程,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提升预算管理的效用,推动单位的持久、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监督管理状况预算编制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
带头增强“四种意识”推动监督管理常态化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某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做法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