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研究

2020-11-20 02:12张蕾
写真地理 2020年3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策略

张蕾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运用过程意义重大,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隐性教育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隐性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7.161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各学科教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改革机遇和挑战,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亦不例外。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找不到好的方法与理念。因此,很多时候道德与法治课程变成了学生十分反感的“说教课”。而在新形势下,隐性教育变得十分大热,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运用和实施隐性教育值得探究。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隐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对隐性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充分透彻。在他们眼中,所有的焦点都放在提升学生应试成绩的层面上,就算已经开始逐渐采取一些所谓的新方法和新理念,但是仍然受限于传统思想,最终的教学过程不伦不类,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其实隐形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体现尤为明显。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各项教育逐步落到实处。但是很多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隐形教育的内涵,因此整个教育模式有点不伦不类。

第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始终不浓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亦是如此。但是纵观现如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学生就连基本的学习动力都没有,就更别说所谓的学习兴趣了。几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行动都是被动消极的,在教师的驱使下进行了“不情不愿”的学习,就连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十分困难,就更别说全面提升教学成效。就算有部分教师逐步开始尝试着运用隐形教育,但是并未真正领会其精髓的教学其实也显得很“不走心”,隐形教育想要达到的效果也最终变得差强人意。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隐性教育的策略

2.1 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运用隐性教育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或者是好看的“花架子”而已。要想更好的体现实施效果,教师自身素质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一方面,作为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与“数据库”是最重要的提升内容之一。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片面的认为这门课程就是讲讲“道理”,说说故事而已。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如此简单,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教师不断革新理念,及时淘汰一些陈旧的知识十分必要。不少学生常常抱怨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过就是“老调重弹”的“养生课”,其实这很大程度上都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有限相关。

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这门功课又与其他功课有着比较显著的区别。其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给予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和熏陶的功课,因此隐性教育发挥的力量往往变得更加强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相关知识外,给予学生言传声教的影响也是十分奏效的方法。教师通过对自己各方面的全面严格要求去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让隐性教育深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方面面中,让读书育人的目标真正在隐性教育的推动和实施下变为可能。例如,教师在进行《我们的好习惯》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从学生日常行为的各种规范和要求进行教育。其实这些教育本就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内容,很显然与隐性教育的初衷和目的不谋而合,且通过教师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隐形教育与日常教学完美结合。

2.2 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中体现隐性教育

首先,在隐性教育模式下采取实践性教学方法。在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十分被动,知识的接受过程也十分吃力。而在隐性教育理念下,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十分吃香,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仅仅只会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在理论知识方面。但如此一来,学生缺乏社会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十分薄弱。而实践性的隐性教育方法则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变得与日俱增。其次,在隐性教育中运用陶冶式的教学新方法。所谓陶冶式教学新方法指的是在实施具体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受教育者周边各种事物的方式进行环环相扣的渲染和传递。通过陶冶渗透的方式让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得到全面升华,在不知不觉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换言之,通过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力量实现知识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过程。最后,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运用隐性教育要将显性教育相互结合起来,这二者之间相互的结合才能让其取长补短,最终全面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

2.3 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适合隐性教育开展的良好氛围

首先,每个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环境。通过物质文化环境的反作用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隐性教育真正得以运用到方方面面。其次,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也是隐性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之一。道德与法治本就有着相应的制度规范教学内容,在隐性教育理念下,将校园中的制度文化建设实际情况与课本中的相近知识结合在一起。如此一来,内外结合,“双管齐下”,学生的道德法治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显著提升。最后,班风学风的营造和建设也應该和隐性教育相互结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班风学风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给予学生慢慢的浸润,原先可能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解决的一些道德与法治难题,在隐性环境的载体下逐渐变得轻松易解决了许多。很显然,这就是隐性教育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个“文明礼仪宣传栏”。宣传栏定期更新,主要以宣讲文明礼仪为主。这些文明礼仪宣传栏是学生们每天学习环境中的“身边事物”。浸润于此,各种知识渐渐从陌生到熟悉,隐形教育达到预期目的。

结束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隐性教育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每一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揣摩隐性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整个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焕然一新,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 刘玉庆.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教育[J].华夏教师,2020(21):52-53.

[2] 郜小燕.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考试与评价,2020(04):89-89.

[3] 苏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8):197-197.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