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等教育在大湾区的发展规划探析

2020-11-22 01:59刘华相广州工商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特区粤港澳大湾

■刘华相/广州工商学院

一、人才供给的目标

(一)人才需求增加

广东省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最前方,经济基础十分良好,又与港澳相邻,所以国家为了体现地域优势,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中共十九大又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定位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必将再次腾飞。为配合奥港粤大湾区的发展,必须先展开教育方面的规划与研究。而广东省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能力与其经济发展能力是有极大差距的,这需要当地政府以大湾区的建设为契机,实行教育改革,为奥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充足优质的人才队伍。

(二)人才供给不足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需要在学科的发展与规划、人才的培养及目标等方面进行探索。广东省的的整体教育水平较弱,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极其不均衡。全省共有高校151所,其中64所为本科,而港澳大湾区涵盖的九城市则有126所高校,仅广州市就拥有83所高校,其中36所为本科院校,并且广州基本用了全省所有的的重点、优质高校。国家在2017年公布的双一流大学的名单中,只有五所来自广东,其数量为例全国第八,这表明了广东的教育实力与其经济实力是完全不匹配的。所以,广东省存在教育实力较弱与教育资源部不平衡的问题。为了奥港粤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结合自身优势,积极的增强本地的高等教育实力。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及现状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概念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三部委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 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首次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概念。 而在2016年的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当中,只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建设基础设施与品台来打造城市群,共同建立优质的生活圈,直到2017年,广东省与两特别行政区签订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才最终确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概念,即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惠州市、江门市、肇庆市、两个特别行政区,地域概念的确定为其开展地区性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发展

目前与粤港澳大湾区有关的学术研究中,成型的学术型论文有135篇,主要分成三种,一种是其他成熟大湾区的经验介绍,一种是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环境、生态等专题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建设为主,最后一种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的定位于发展的研究。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定位,方向,发展等的关注并不多。总的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最新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对此展开了各种研究,但研究成果还不够明显。

三、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办学模式以及分布情况

(一)高校的分布情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所公示的最新高校名单,在内地招生权的特区高校名单中,按照其办学层次以及办学性质,对整个奥港粤大湾区的9所城市以及2个特区的高校进行如下分类。首先,办学层次可以简单划分为专科以及本科,而办学性质可划分为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因合作方式以及出资方式的不同,港澳地区与内地的名称不同,内地一般称呼为民办高校以及合办高校港澳地区则称之为私立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的9个内地城市加2个特区现阶段共有149所高校,以办学的层次划分,有77所本科院校,72所专科院校。基本已经形成了形式多样化,层次合理化的优质教育体制。从学校的区域分布来看,广州市拥有了半数以上的高校,而江门、惠州以及中山这三个城市的高等教育相对比较薄弱,但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每个城市都至少拥有1所本科大学,2所专科学院,从数量上来看,这基本能满足当地人才供给的最低需求,但现在人才供给不均衡的问题主要是教育发展的结构问题。因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同,高水平高质量的高校大多都集中在广州市,两特区,深圳作为在经济紧随其后的城市,正在努力探索,谋求更好的发展模式。而其他7所城市的高等教育怎么规划,可以努力的学习深圳的模式,并努力避免那也重复性和同质化的建设,比如高等职业学校升级为本科大学,学院升级为学校等规划,合理的确定学校发展的目的。当然,除了这些拥有独立法人的高校之外,各个城市还拥有大学校区,比如深圳就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在当地的校区。以下对高校的办学模式来尽心归类。

(二)高校化办学模式情况

分校模式已经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证明了其成功之处。分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同属于一所的大学在异地办学,而此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分校模式,在本世纪初,中国的著名顶级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均在深圳市建立了研究生院,哈工大也紧随其后,而在最近,中山大学也在深圳成立了新的校区。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国内的一些顶尖高校依托新校区,立足于深圳,利用当地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领先、制度优越的特点,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行一种新的探索。二是省内高校扩充其办学资源的分校模式。广州市的高校相对集中,原有的各个大学在发展中收到了地域的限制,所以大批大学在设立的大学城区域建立分校,或干脆在省内的其他城市建立分校,比如暨南大学在珠海设立的新校区,华师大的南海校区,广东医学院在东莞与湛江的两个校区,广东财经大学在佛山的新校区等等。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满足的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了受教育名额,扩大了学校的空间与规模。

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应进行融合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9所内地城市与两个特区在经济、资源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需要根据各自自身特点,结合两岸三地不同的教育方针,不断调整合作的方式方法,求同存异,最终达成共识。此前,三地的高校教育合作还仅仅停留在表面,而现在,三地的高校合作机制在不断的充实与完善。充分的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各自的优势,构建一个联系紧密、优势互补的教育合作新机制。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9所内地城市与两个特区在政策制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两岸三地可以通过共建课程、共建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来达成共识共创。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还应该保留各系的特点,达成个性与共性的平衡,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

(三)粤港澳大湾区的9所内地城市与两个特区在思想、理念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两岸三地要结合自身特点,开阔眼界,将目光转移到国际上,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人才,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发展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优质高等教育,使特区的大学生能认同粤港澳大湾区,也增加自己的国家荣誉感。国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是为了将其发展为型的全球科技中心,而教育发展则是其最重要的基石。这需要有关部门更加重视教育,给与政策上的倾斜与支持,如增加广东的招生名额,为广东籍学生在特区的高校就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五、广州市高等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下的发展规划

广东市作为广东省省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所以更应该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其他城市,特别是内地的8所城市做好带头作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项主要职能,人才培养是其本职工作,科学研究则是其附属职能,而服务社会是其派生的的职能,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作为其本职工作的延伸与附属职能的优化,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高校的发展必须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与规划为依据,适当超前,最终能达到服务地方的目的。

(一)广州市高等教育要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导向,建设新型学科

高校要深入发掘自身特点,建立一些新兴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学科。这能使高校学生更加了解企业需求,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与技能结构,增强自身实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以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利用番禺区有大量珠宝首饰产业与玩具产业的特点,新开辟了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玩具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培养出了大量适应当地企业需求的人才,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学院的实力,还使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玩具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成为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重点建设专业。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也设有商务国际这样的高重复性专业,但学院另辟蹊径,让学生在入学第二年就根据当地经济趋势、学生意愿,分别设立港口商务管理以及连锁经营管理两个方向。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满足了全市港口企事业单位与连锁商家的需求。

(二)广州市高等教育要与当地产业紧密联合,达成高校与企业的联盟

高校要主动引导企业合作,发挥教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现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常常出现理论知识充足,但实操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高校与企业互相渗透早已成为国际趋势,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既实行大学工业合作计划,日本也实行了官产学联合开发计划,而在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一直就是工业应用。国内,以北京科技大学为首的一批高校也开始与企业联合办学,教育生产相结合,科研实践一体化。这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基地,又让企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也让企业职工有了深入学习的机会。

六、结语

从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教育现状来看,三地的高等院校既有各种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三地之间既有差异之地又有相似之处。加强三地的高等教育合作弥补自身问题,又能优势互补。使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广州市的教育发展更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重中之重,建立适合当地的新型学科。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为目标,带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产业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特区粤港澳大湾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2022DMP大湾区工业博览会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DC炫特区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俄开设新赌场
阅读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