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表述到理论文本:古代武术著作的脉络呈现

2020-11-22 05:21田文波
武术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剑术著作武术

田文波

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和田野资料的缺乏,武术的起源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其在中国远古时期即已萌生,这应该是一个事实,这是由我们对现存的先秦时期的武术表述所确定的。《史记·律书》有云:“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其微也。”同样,在《史记·殷本纪》中也说殷纣王“材力过人,勇格猛兽”。这些都表述了他们能与猛兽相搏斗,也表明他们已具有较为高超的格斗技能。《诗经·巧言》中描述一个人“无拳无勇”,《管子》记载了当时的国君要求推荐“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这直接说明具有“拳勇”者已成为国君和大众喜欢的对象,这些早期的文本记述为我们了解远古时期的武术发展提供了证明,也使得中国武术的历史几乎可以同中国的文明史一样悠久。

上述的只是有关于武术的一些简单的记忆,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一些有关于武术的具体的理论表述。据《吴越春秋》载:春秋时期,越王向越女请教剑术之道,越女说:“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剑之道,诵之不休。”这里的“击剑之道”即指的是剑术的理论。对于越王具体的提问:“其道如何?”越女则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越女的这段话对剑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相当精到的总结。《庄子·说剑》则进一步提出了“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高深剑术理论。这一理论不仅被视为对剑术理论的高度总结,更被视为武术技击理论的指针,成为今人也遵从的技击原理。

先秦时期的武术研究大多仅限于对武术某些理论的表述,这与其时代的久远与武术发展早期的理论不够成熟是相关联的。汉代以后,关于武术的记载就更为详尽和细致。

《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篇,其中除射法外还提到“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这些是我们可以通过文本资料知道的最古老的武术著作,虽然现在都已亡佚,但可以看出早在汉代,拳术和剑术等武术技巧就已有文字记载。这些已经亡佚的武术著作也可以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对武术文化进行有意识的积累。与上述这些著作一样,已经亡佚但却真实存在过的还有隋代讲述枪法的《马槊谱》,其序言在《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收录。

北宋以后,随着时间距离的缩短,一部分相关的武术著作开始被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宋代调露子所著的《角力记》,就是一部有关角力和拳术的史料,全书包括述旨、名目、考古、出处、杂说等几个部分的内容。这部书不仅有技术方面的研究,更从民俗、社会、地理环境等各个影响因素来论述角力的产生与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宋代曾公亮、丁度于1044年合作编成的《武经总要》,这是北宋王朝用国家力量编辑的一部军事著作,其内容广泛,且涉及武术的内容颇多。

明代和清中前期是武术发展和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以后,武术研究逐渐繁荣起来,关于武术的著作也较前大有增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纪效新书》《武编》《正气堂集》《江南经略》《阵纪》《五杂俎》《三才图会》《耕余剩技》 《武备志》《手臂录》《内家拳法》《苌氏武技书》《拳经》等。 明代及清代中前期的武术研究依然将重心放在武术的技术和兵器等方面,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这与传统社会下的社会结构稳定有着相当的关联性。直到鸦片战争时,中国社会开始被迫直面“千古之变局”,武术研究也逐步走上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

猜你喜欢
剑术著作武术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赵王止剑
中华武术
剑术套路与舞蹈剑舞演练风格对比研究
社会变迁维度下武当剑术传承人液态文化的构建
武术
SPORT IN ANCIEN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