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思考

2020-11-22 01:59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通识法治法律

■刘 晓/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公民建设的重要策略,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步骤。法治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秩序的重要举措,良好的法治社会建设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整体不断前进。因此,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实意义

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学生个人发展的层面来说,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并运用正确和有效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理利益,对不法侵害进行抵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发展[1]。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普及化,大学生的数量非常庞大,因此学生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就业压力,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前我国和实际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增多,社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具有法律知识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大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对学生个人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其次,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来说,当前中国的内部社会发展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懂法和善于用法的社会骨干通过科学有效的法律途径来将各种纠纷有效解决,确保社会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肩上承担着民族复兴和振兴国家的使命,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至关重要。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容乐观,除了法学院的学生之外,其他学院和专业的学生法治意识淡薄,认为“法”和自己非常遥远,认为自己不会触犯法律法规[2]。也有部分学生对“法”漠视,没有深刻意识到“法”的权威性,也不善于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财产损害或者人身侵害时也不知道怎样利用法律途径,首先想到的是用社会关系来解决问题。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足,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在不断推进,但是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治”思想已经根深蒂固,面对各种问题人们都习惯利用人情和权势来解决,并且大学生也受到了一些执法不公、执法不正、以权代法等的社会负面新闻的影响,让大学生对法治权威产生了一定的怀疑[3]。其次,高校的法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将教育重点放在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方面,人文课程不断缩减,学校内部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非法律专业学生只能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接触法律知识,并且教材中法律相关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少,内容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最后,大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普遍比较低,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法律和自己的生活距离很遥远,所以很难主动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平时浏览网页和新闻时更多的是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没有深入探究新闻背后涉及到法律知识,也没有产生警惕性。

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通过通识教育普及法律知识

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该加强通识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将法律知识教授给大学生,向大学生普及法律观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水平和法治素养。在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中,大一和大二阶段的通识教育中要强化法律通识教育,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为载体来开展教学,重视其中关于法律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拓展法律方面的内容,通过教材和互联网来向大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和法治观念。一直以来法治教育都是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以往在各个学校中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导致法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高校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以及学生都要对法治教育重视起来,加强考评,杜绝应付考试的行为发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将法治教育和专业的课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加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储备量,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定期开展权威法治讲座

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权威的法治讲座,要求法律一线工作人员以及法律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来学校开展讲座,结合具体的事例和社会事件来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尤其是法律一线工作人员,属于实践型的专家,在法治讲座中可以将法律实践和法律理论联系在一起,或者紧密结合我国的法治进程的状况来开展法治教育,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权威性的法治讲座可以联系当前的时政,例如校园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就在自己的身边,避免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空洞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联系时政的法治教育还能够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促使大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法治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选修科目开展法治教育

除了大学的公共基础课程之外,学校还可以开设法律相关的选修科目,通过选修科目来开展法治教育,增加对学生法律教育的面,这也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要修满法律方面相关课程的一定的学分,以此来督促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上向法律科目倾斜。学校应该开设多样化的法律科目选修课,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全面覆盖,开设的法律相关科目要覆盖法律的各个方向,以此来满足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需求。高校在设置法律选修科目时,要确保选修课的内容质量,做好相关科目的内容建设,要将选修课和法律专业课区别体现出来。法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选修科目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向学生普及法律相关的内容和知识,不做太深的专业要求,科目内容的设置要有一定的亮点,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选修科目毕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还应该注重科目的务实性,广泛运用生活案例来开展教育,以案说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四)强化法治社会实践

法治社会实践也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法治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活动的同时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来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4]。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来开展“法制宣传周”的活动来普及法律知识,从大学生实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出发来宣传法治内容,同时也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来开展相关的讨论。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展板宣传之后,还可以通过学生自编的话剧、小品等来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

五、结语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促进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将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当成重要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加强通识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充分利用选修科目来向学生普及法律相关的知识和观念,定期开展权威的法治讲座,并强化法治社会实践,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通识法治法律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