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课程思政”策略研究

2020-11-22 01:59王淑杰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外语课程思政思政

■王淑杰/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状况,无数的大学生冲锋在前,到社区做志愿者,有的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网络知识,做起了电商,帮农民解决了卖货难的问题。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青春芳华,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担当。但是,受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的冲击,有部分外语专业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感淡薄等一系列问题。最近网上被大家口诛笔伐的美国留学生许可馨就是思想政治缺失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大家口中的的“香蕉人”和“慕洋犬”。长期以来,有些人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的责任,其实,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以,推进课程思政势在必行。作为外语专业的教师,应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意识到每一学科都有其育人的功能,每一学科都应深入挖掘本学科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及其核心内容,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的功能,让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使当代大学生具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课程思政还是刚刚起步阶段,在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还未形成,外语专业大学生课程思政的策略更是很少。如何对外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对于整个外语教学都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也是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外语专业大学生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没能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目前,很多人以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其实,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在于此,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即: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在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外语为基础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家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文化自信;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开拓进取、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创新意识、学术诚信、批判性的自我思考、终生学习的能力等)。

(2)不是所有专任教师都发挥了育人功能。思政课很多时候是思政教师“单兵作战”,其它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很多外语专业课的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没有发挥外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实,任何学科都包含课程思政的内容,有的是中西方文化介绍,有的是家国情怀教育,有的是能力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各门学科没有很好地挖掘本学科的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没有做到专业课应该与思想政治课同行,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很多教师为了思政而思政,直接把思政的内容嵌入在教学中,而不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家长式的生硬说教,学生一定不会喜欢,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说专业课是显性教育,那么思政就是隐性教育,就像盐融入汤中,没有盐的影子,又充满了奇幻的味道,这是一种艺术。如何掌握这门艺术,这是很多外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

(4)长期缺乏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和指导,缺乏示范课;教材缺少思政设计引导;强调外国文化多,关注学生语言和能力培养,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很好地树立文化自信等等。

三、进行课程思政的策略

外语教师要通过筛选优质的外文素材“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外语教学中,”以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方式将思政融入课程中,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同时,也实现了思想的提升。因此,外语专业课堂思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推进思政教育,关键在于教师

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要充满自信,具有丰富的学术底蕴,热爱生活,对学生充满爱与关心,教师要有爱国情怀,时刻关心国家大事,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在2020年有无数的人成了最美的逆行者,他们中有医务工作者、有军人、社区服务人员、志愿者,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更大的热情对待学生,以更严谨的工作态度上好每一节课,没有监督,没有考核,我们做得比线下教学更好,这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身教。平时也是如此,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必须自己先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坚持原则,高校外语专业教师要熟悉中外文化,不断加强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大纲中体现课程思政元素

本人以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俄语)为例:《俄语初级教程(2017版)》中指出:《第二外语(俄语)》 是英语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此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俄语基本技能,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俄语语言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为成为社会所需的俄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外语(俄语)》通过对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的训练、较宽的知识面的积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潜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学习《第二外语(俄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动获取信息、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通过中外文化对比,树立文化自信。

(三)深挖思政素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我们在进行外语语篇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事先进行教学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内容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考核和课后反馈,效果如何。在外语教学中,结合线上线下开展自学,结合授课内容进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结合当前时事,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将爱国情怀、国家大事、中外文化等元素融合在教学中,外语课程思政,必竞不是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生硬说教,要隐性植入,多选取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真、善、美。通过启发、引导、分组讨论、点评,加强对学生价值观、思想、思维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辩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多种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每年除了正常的在校上课外,也会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实习、见习活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进行课程思政的绝佳时机。在实习期间学生们来到学校、工厂、农村、甚至国外,体验不一样的文化,了解不一样的风俗习惯,重新回到学校后,分享经验,交流心得,这就是个人思想政治总结。高校还应定期展开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引导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认识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淡化盲目崇拜洋节日的不良风气。

习近平同志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目标。只有每位教师都有立德树人的意识,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将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相结合,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外语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