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任务和实践路径研究*

2020-11-23 10:21杨菲菲
体育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服务

苏 阳 杨菲菲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任务和实践路径研究*

苏 阳1杨菲菲2

(1.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01104;2.南京市体育竞赛和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全民健康,全面小康”为核心目标,从医疗卫生、体育人文、科技信息、法治体制、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健康中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背景下,作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重要推进力之一的体育院校,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人们健康的新内涵和新期盼,也必须充分认识体育在健康促进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肩负起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抢抓机遇、迎击挑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开放等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健康中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翘楚,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健康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是党和国家谋求发展的战略基点,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将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体育与健康历来密不可分,早在1952年,毛泽东就曾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战略要求下,体育院校作为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挑战和担当,是体育院校必须认真研讨的重大命题。

1 “健康中国”提出的历史背景

1.1 “健康中国”思想的演进

中国历届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人民健康,在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的指引下,根据中国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毛泽东认为保护健康与实现人民解放同等重要,政府应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公益性健康服务;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将社会效益作为健康事业的发展标准,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三个代表”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也蕴含着建设健康中国的必要趋势;习近平在总结我国健康事业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调研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将人民健康的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提出健康中国思想体系,为健康中国成为战略布局提供了原则、路径和策略上的理论支撑。

1.2 “健康中国”出台的过程

“健康中国”思想体系和战略布局是中国政府在深化健康认识,综合发展实际基础上,历经多年研讨和论证而提出来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同年,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在中国科协年会上提出了“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战略。

2008年被认为是“健康中国”建设的起始年,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战略研究,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但这个时候还未充分考虑到我国发展的新常态。2012年,卫生部组织相关专家在历经3年多的研究后研制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涉足健康的公共政策、药物政策、公共卫生、卫生科技、医疗模式转换和体系完善等多个领域,同时提出针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全面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这一重点工作。“健康中国2020”科学总结了新中国建立2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但仍然局限于卫生部门,缺乏跨部门间的合作。有学者认为,健康中国建设应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完善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题,以建立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为根本[1]。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这是“健康中国”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要求“把人们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同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未来15年的健康工作进行了部署。纲要中就提高全面身体素质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与健身方法。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这也成为体育系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2 “健康中国”的内涵和对体育内在需求

2.1 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1948年以前,人类对健康的定义局限于“个体无疾病”状态;1948年至2011年期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健康定义为个体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能达到健全的状态;2011年荷兰的健康学者马特尔德·休伯提出健康应当是个体在“面对社会、躯体和情感挑战时的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他认为,健康可以从六个维度展开即表现为躯体功能、精神功能和感知、灵性维度、生活质量、社会和社交参与以及日常自理功能达到适应良好的状态[3]。从健康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健康概念不仅仅是个体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个体健康与整体政治生态、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文化发展相互支撑,互为依赖。

2.2 “健康中国”的内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4]。“健康中国”建设就是要创建人民共建共享的幸福和平时代,将健康考核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社会健康。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伟大进程中,如何理解健康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思考“健康”。其一为时间维度,从出生至死亡,贯穿个体整条生命线;其二为空间维度,以个体为中心扩散至家庭和社会;其三为世间维度,以生理健康为中心,融合心理、医疗、教育等资源,打造健康体系。正确把握健康本质,践行健康使其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健康中国”,其最终目的在于让人民真正享有健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2.3 “健康中国”对体育的内在需求

体育与健康自古以来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人们为了追求健康,探索和尝试着各种方式的体育活动,体育自然而然成为实现健康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制定和发布了《标准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政策法规性文件,深刻体现了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健康中国”建设以来,体育在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全面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强调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体质,提高健康。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健康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强调了体育是实现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突出了体育在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过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关键性,制定了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体育发展所要达到目标,提出了完成战略目标体育所要承载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认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调节和改进人们的生活习惯,塑造健康的体魄,因此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体育是全周期、全人群保障人的身体健康的需求。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可以健全人们的心理,拉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距离,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体育是积极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的需求。体育运动中包含的积极进取、公平正义、规则至上、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力量,能帮助人类迅速融入和适应社会,因此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体育是有效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

3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院校肩负的发展任务

体育院校是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999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1 培养健康人才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魄,促进健康;相反不科学不合理的体育活动不仅不能达到增强体魄的作用,反而容易引起损伤。调查表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5%,即居民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的人口比例仅为9.5%[5]。实施“国民健康素养行动计划”是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利抓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一是普及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堂,从小抓起,培养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二是加强指导。要加强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社会各类人士进行科学健身和体育锻炼的指导,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三是促进融合。加强体医融合,充分发挥体育院校体育健身和运动康复教学力量,建立与医疗机构、医学实验室、医学器械企业等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不管是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指导或康复的角度去推进“健康中国2030”,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执行和落实。俗语讲: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专业的人才能干专业的事,因此,抓好体育健康人才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根源之一。体育院校作为体育健康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渠道,要切实肩负起培养人才的发展任务,整合自身资源和优势,培养一批又一批兼具丰富理论知识和操作实力的专业人才,推动实施“国民健康素养行动计划”,发挥体育在“健康中国2030”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2 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198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我国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观理念也深刻蕴含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近年来,科技的力量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体育科技成果,也促进了体育“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信、微博、短视频、健身类APP等电子信息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更加是人们分享运动分享快乐的重要渠道,运动手表的运用让运动变得更加便捷、准确,以5G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体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运动的崛起让我们更加直观的认识到科技在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体育院校作为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机构,要高度认识到肩负的推动科技发展的发展任务,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和形式,研发并灵活运用体育科技成果,为不同种类人群提供更加科学健康的运动生活方式。

3.3 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

开展社会服务是中国高等学校核心职能之一,这高度符合我们国家和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育院校作为体育类高等学校,义不容辞担负着发展体育事业社会服务的任务。现有的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研究认为,就服务对象而言,主要包括奥运战略、全民健身战略、地方经济事业发展、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特色行业等等;就具体领域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学校体育服务、竞技体育服务、群众体育服务和体育产业服务;就服务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人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物质文化资源服务等等[6-10]。总体而言,高等体育院校的服务观念在不断增强,服务的领域在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在不断丰富。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新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更要继续牢固树立“立足体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推动“全民健康,全面小康”为核心目标,以“培养人才,科技创新”为主要手段,切实担负起社会服务的责任。

4 体育院校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实践路径

4.1 改革创新,提升体育健康人才培养质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加大康复治疗师培训力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要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师资纳入体育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内容;要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2],为体育院校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提出了要求。

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健康教育服务效果和水平与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紧密相关[11]。体育院校要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的知识渗透,同时积极开展校内健身活动和实践课堂,及时转化知识成果,为实施“健康中国2030”提供技能型人才;要适当发展特色项目,结合校内学生诉求和学校自身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部分特色项目,适应“健康中国2030”时代发展趋势,培养专业化人才;要完善管理机制,鼓励体育科研创新,提倡设立研究项目,制定奖励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智力和兴趣,为实施“健康中国2030”提供创新型人才;要加大体教融合、体医融合的发展力度,主动寻找与医疗机构、实验室机构、健康文化公司等部门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全能型人才。

4.2 加强科研,提升运动健康的科技含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推动健康科技创新,推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笔者认为,体育院校在“健康2030”战略背景下助力健康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是加强科研力量,提升运动健康的科技含量,为科学健康生活提供理论支撑。首先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经济是基础,要将科研经费列为体育院校每年重大预算项目,一部分作为科研基础经费,鼓励师生开展科学研究,一部分作为科研奖励经费,对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项目分等级给予奖励,同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其次要加大科研人力投入。要宣传鼓励广大师生积极踊跃参与体育院校的科研项目,可以将参与科研作为学分奖励或者教师的绩效评估手段,科研过程中要聘请该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和评价;第三要加大科研资源投入。要优化配置体育院校各项资源,及时配备更新科研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科研技术和手段的培训,提高科研效率;最后要鼓励强强联合。要寻找与其他院校、政府、医院、企业之间的合作机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

4.3 完善服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用一整篇章的内容强调了优化健康服务,其他篇章中也多次提到提供服务的字样,不难看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核心要义是为全中国人民健康服务。体育院校要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发展体育社会服务,现有的服务水平还远远不够,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提升服务水平。笔者认为,体育院校提升服务水平既要依靠自身发展,也要依赖校外合作。

就自身发展来说,体育院校首先要树立建设“服务型院校”的责任意识,端正社会服务态度;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内外社会服务机制,多组织比赛或活动创造机会,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特别是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实现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转变。就校外合作而言,目前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模式主要有:校校服务,主要是与其他学校开展服务或单向向其他学校提供服务,特别是中小学;校政服务,主要是指与各级政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服务合作。校政服务中最为普遍的是校地合作,指体育院校在其地理位置所处区域内的地方政府部门合作;校企合作,是指体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或共建研发中心等。体育院校要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就要根据院校自身条件,科学找准定位,创新合作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推进各类健康促进计划,开展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开发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畅通服务渠道等。

5 结语

体育院校肩负着推动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两大使命,在实现“健康中国2030”进程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任务。体育院校要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要从自身发展和融合发展两个方面,优化配置自身的资源,加强与学校、政府、企业的强强合作,提高理论支撑水平,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强化社会服务理念,为体育事业、教育事业和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1]刘国永.实施全民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36(12):3-10.

[2]中共中央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戴剑波.中国健康转型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7(5):111-117.

[4]李滔,王秀峰.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4-10.

[5]龙佳怀,刘玉.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科学,2017,37(6):91-97.

[6]杨桦.“2个战略”协调发展与体育院校改革[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0-21.

[7]叶国雄.省属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1-5.

[8]陈宁.大学理念与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18-1520.

[9]王鲲.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3):56-61.

[10]李俊峰.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20,41(2):63-67.

[11]陈阳.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的健康教育创新机制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1):71-73.

On the Development Tasks and Practice Paths of Higher Sports Colleges and Institu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2030"

SU Yang, etal.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0SJA0377);南京体育学院教改课题(编号:JG201908)。

苏阳(1987—),硕士,编辑,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体育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我们的“体育梦”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