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太极拳心理效应研究现状

2020-11-23 11:31张立新
武术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A型太极拳量表

张立新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1450

“太极拳心理效应”涉及体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即练习太极拳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而人的心理从动态性维度上可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又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又可划分为气质、性格和能力。本研究将按照心理学的划分标准综述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

1 太极拳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1.1 太极拳能够提高人的认知功能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国内学者通过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文献综述、量表评估等手段研究太极拳对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蓝永生等人通过比较长期练习太极拳和久坐的男大学生的P300(认知功能的基本神经生物学评价指标)的差异;以太极拳练习为变量测试实验组前后的P300变化。发现太极拳能够提高习练者的认知功能,而且效果与运动时间正比,即每周5次的运动量优于每周3次的运动量。[1]白蓉等人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综述,论证了太极拳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功能 。”[2]吕晓标等人运用心理测量、实验测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机理进行实证性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可以延缓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衰退。[3]

1.2 太极拳对情感情绪的影响

1.2.1 太极拳能够缓解焦虑、紧张、愤怒的情绪状态

陈新富等人以年龄在50~65岁中老年女性的太极拳初学者为研究对象,练习内容为24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采用中国常模心境状态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自觉幸福量表进行实验前后测量。结果显示,长期太极拳运动后,中老年女性焦虑水平明显降低。[4]杨啸原采用文献资料、康奈尔医学调查问卷等方法,以“5.12”地震灾区65~70岁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研究太极拳锻炼对地震灾后老年人的身心康复的影响。数据显示,习练太极拳老人的身心康复情况明显优于锻炼前和非锻炼人群。[5]魏德样采用元分析方法,使用RevMan 4.2软件,选取太极拳与心理健康(抑郁和焦虑两项指标)关系的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太极拳对降低抑郁和焦虑水平达到了明显效果,说明太极拳能够降低抑郁和焦虑水平,增进心理健康水平。[6]

1.2.2 坚持习练太极拳的时间是影响人情绪的重要因素。

方敏等人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根据练习时间的长短将某高校学生分为3组,使用SCL-90量表、主观负荷强度感觉等级量表(RPE)进行测试。研究发现,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短期和不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表现明显。[7]林友标等人对66名老年女性进行为期7个月的太极拳运动处方干预,采用SCL-90量表研究其锻炼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数据表明, 太极拳有效的促进了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老年女性心理因素的变化与时间长短成正相关,表现为2个月有良性的影响,4个月有明显改善,是改善心理疾病的见效期,7个月是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最好的时期。[8]

1.2.3 太极拳对情绪的影响优于其他项目

包雪鸣以某高校大二学生为,根据体育选项课分为太极拳被试组和排球被试组。运用NEO人格问卷修订本、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和SWLS生活满意度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格和身心健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太极拳被试组最初在焦虑症状和阳性诊断指标得分上低于于排球被试组。[9]贾龙等人对乌鲁木齐市区有抑郁和焦虑症状倾向的老年女性实施8周的运动处方干预,运动处方根据不同情况选用登山、太极拳、舞蹈等项目。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测量其运动干预前后的变化。研究表明,研究对象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在第4周均有显著缓解,在第8周后效果更佳,而且太极拳在改善老年妇女焦虑情绪方面效果显著。[10]

2 太极拳对个性心理的影响

个性心理又可划分为气质、性格和能力,目前并没有较为直接的研究来揭示太极拳对气质和能力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性格方面,证明太极拳可以有效改善A型行为。

邱服冰对A型行为的理论基础与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通过太极拳锻炼运动来改变心理特征是可行的。[11]陈善平等人以某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任务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以太极拳练习为变量,共计14周。教学前后,采用A型性格自测量表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太极拳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的A型行为倾向,认为太极拳可以改善大学生的A型行为倾向,成为治疗A型性格的有效方法。[12]徐美玲选取30名全国太极拳、剑锦标赛专业太极拳运动员为实验组,以30名浙江省非专业太极拳运动员为对照组,采用卡式个性测验量表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表明,实验组平均心理健康指数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且与太极拳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的一些个性中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具有显著差异,敏感性、自律性两组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13]

3 太极拳心理效应机理的研究

3.1 从太极拳的技术理论特征进行论证

对于太极拳心理效应的产生机制,国内一些学者倾向于从太极拳技术理论特征的角度来进行论证。王岗认为“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求心,以心行气,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基础,心理状态与太极拳养气合神统一起来,来实现对心理的调节作用。”[14]李宁、董业平通过对太极拳练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的对比分析,认为柔和缓慢的太极拳在运动中要求全神贯注,可以缓解日常生活和工作给人的身心带来不平衡的不良影响。[15]温佐惠等人通过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失衡的原因,依据太极拳的拳法理论推断太极拳能够促进老年人心理平衡的调节。[16]杨祥全认为,太极拳练习时讲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并遵循“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拳理原则,“这样可以使练习者全神贯注于练拳之中,通过这种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从而对练习者的情绪进行调整”。[17]熊国胜认为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要求练习者的躯体处在放松状态,从而引起了心理上的放松。正是在这种心理放松的作用下,强迫、抑郁、焦虑等症状得到改善。”[18]

3.2 借助相关学科对太极拳心理效应的解读

宋珂旭指出太极拳锻炼能有效地降低抑郁及焦虑水平,促进心理健康,他结合中医与心理学原理对其机理做进一步的探讨。他认为“身心是相互影响的,情绪问题会引起身体气血的运行阻滞或混乱,甚者伤及脏腑,而调节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同样可以调节情绪”。[19]李钢、尹剑春借助运动生化指标推断太极拳可以改善情绪状态。[20]王国谱、王文超、佐久间春夫通过脑波和心理问卷数据,分析说明了太极拳运动前、后状态性焦虑的变化,对状态性焦虑的改善进行客观评价、量化方面作了基础研究。[21]

猜你喜欢
A型太极拳量表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DF100A型发射机马达电源板改进
A型肉毒素在注射面部皱纹中的应用及体会
A型肉毒毒素联合减张压迫法在面部整形切口的应用
AZA型号磨齿机工件主轴的改造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