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11-23 01:40刘路璐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

摘要:自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以来,河南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钧瓷、汝瓷、唐三彩等多个烧制技艺相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特殊的陶瓷烧制技艺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的了解,进一步探索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01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07

一、引言

河南陶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烧制技艺独具特色。早在距今约八千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就发现了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很早就因其精湛的艺术而驰名中外。河南各地出土的龙山文化蛋壳陶,轮制精细,器表光亮,充分体现了劳动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郑州商代原始瓷器的发现,不仅为我国瓷器发展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且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绚丽多彩的钧瓷、盈润如玉的汝瓷、艳丽多姿的唐三彩……这些丰富的陶瓷品种在河南这边肥沃的土地上延续,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河南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独特的历史记忆形式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正在取代传统技艺。陶瓷烧制技艺作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传承是目前河南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况

笔者对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做了较为详细的了解。目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主要有:钧瓷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和黑陶烧制技艺、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鲁山花瓷制作技艺、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巩县窑陶瓷烧制技艺、北宋官瓷烧制技艺等等,在河南地区分布范围很广,不同的陶瓷烧制技艺既有共同的烧制过程又有各自不同的烧制方法和特点。总的来看,虽然许多陶瓷烧制技艺都在历史的战乱纷争中逐渐断烧或失传,但是,随着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复兴。

(一)钧瓷烧制技艺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是钧瓷烧制技艺。钧瓷的烧制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在宋代,钧窑与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并列为当时的五大名窑,钧瓷便是当时钧窑所烧。宋徽宗时期,钧瓷作为御用品,为皇家垄断。明代,由于封建迷信思想,钧瓷的钧字与明神宗朱翊钧的名字相冲,当朝着害怕影响国运,下旨将钧瓷列为禁品,私制或私藏者一律严惩。由于这么一个原因,国人千百年来的艺术成就被荒诞的封建皇权所扼杀实在可惜。清光绪年间,禹州有一姓卢的陶瓷世家对钧瓷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让钧瓷沉寂了300多年后又恢复了生产。可好景不长,上世纪40年代,中原兵荒马乱,钧瓷再次被迫停产。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总理提出“尽快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的指示下,通过广大钧瓷文化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56年成功地恢复钧瓷的烧制,至此,钧瓷烧制技艺正式恢复。

(二)汝瓷烧制技艺

汝瓷烧制技艺在北宋时期与钧瓷齐名,和钧瓷相似,汝瓷由当時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所烧,不过,汝瓷烧制技艺的恢复比钧瓷稍微晚一些。北宋时期是汝瓷最为繁盛的时期,器形精美,烧制工艺精湛,釉色盈润如玉,在北宋时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通雅》的作者方以智曾说:“宋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可惜的是,北宋后期因金兵入侵,国家战乱纷争,不得不将朝廷南迁,汝窑及其烧制工艺也因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值得庆幸的是,与钧瓷烧制工艺的恢复类似,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提出“尽快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的指示下,经过几代文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汝窑遗址的发现到反反复复十多次对遗址的发掘,在参考大量青瓷标本的基础上,还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试烧,终于在1988年成功复原汝瓷烧制技艺。

(三)唐三彩烧制技艺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低温铅釉陶,铅釉陶始于汉代,隋唐时期发展到顶峰,到了唐代中期,唐三彩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可谓是历史之最。根据记载,唐朝时期流行厚葬,唐三彩是当时重要的随葬品,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对唐三彩的烧制技艺和配方的资料留存下来的较少,唐三彩烧制技艺自唐代灭亡之后几近失传,直到清末民初,唐三彩才在机缘巧合之下被重新发现。随后,相传是洛阳南石山村的老艺人们在1920年前后成功恢复了唐三彩烧制技艺。可以说,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的恢复要比钧瓷和汝瓷烧制技艺的恢复时间更早一些。

除此之外,河南地区的其他陶瓷烧制技艺也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陆续恢复,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和黑陶烧制技艺、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鲁山花瓷制作技艺、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巩县窑陶瓷烧制技艺、北宋官瓷烧制技艺等等,不再一一展开。

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途径思考

(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方式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狭义上的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实际上指的更多的是,居住在这片沃土上的我们的祖先世代相传而来的生活方式的延续。对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能以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看待。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已经发生明显的转变,具体可以简单的归纳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上方式是通过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介向群众大力宣传河南陶瓷非遗保护工作,普及大众的非遗知识;线下方式是通过对一部分人有目的地培养以切实的达到传承效果。《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提到的几条笔者认为非常贴合现今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的需要。例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养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从新闻媒体宣传、建立科研基地与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基地、提供补助、开展各种活动等相关规定来看,为河南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的途径

关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应该意识到,那些让我们祖祖辈辈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的陶瓷烧制技术,仅仅是灿若星河的河南陶瓷历史中极少的一部分,其中一些烧制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埋没,现存的这些陶瓷烧制技艺也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无数陶瓷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而复苏,其中的大部分技艺可能与传统陶瓷烧制技艺有所不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生、发展的结果。因此,苛求将祖先所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以活态的形式原汁原味继承传承下去并不是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最好途径。所以,对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途径归根结底关键还是在“人”。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重要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挖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更好地将这些珍贵的陶瓷非物质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给予更多的陶瓷从业者们切实可行的生存空间,让非遗文化在可持续的生态循环中得到良性发展,这才是河南陶瓷烧制技艺真正实现活态化传承的最佳途径。

四、结语

近年来,河南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就陶瓷方面而言,国家和政府对于河南地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所作的努力和引领作用也是显著的,但是,如何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延续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陶瓷从业者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青云.河南陶瓷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齐易.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保护”与“提升,改造”孰是孰非?[J].文化遗产,2016.

[3]王伟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作者简介:刘路璐(199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硕士学位,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