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

2020-11-24 06:52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灌篮 2020年8期
关键词:体质课外民族

南京理工大学 体育部

发展民族体育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国家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发展方向。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体群字(2018)9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教学与活动,把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内容。”[1]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2]

带头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民族体育项目,进一步弘扬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责任。发展民族体育项目的关键是进行适用于高校的民族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南京理工大学通过民族体育文化进校园的多年实践,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应用于民族体育教学中,为民族体育推进高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民族体育课程教学优势

(一)丰富体育文化,提高民族体育参与度

民族体育拥有的项目种类丰富,且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加强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为大学生参与民族体育活动、体验民族体育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高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课内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课内体育课主要由民族体育必修课、选修课、选项课的形式组成,可以丰富民族体育课程内容,课外体育活动则以更多样的形式开展,例如:创建民族体育俱乐部、组建民族体育社团以及民族体育竞技运动队、组织民族体育竞赛活动、开展民族体育校园汇报演出等。学校可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多样的活动形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民族体育课程活动的机会,促进其积极参与民族体育活动。

(二)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若民族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仅仅重视运动技能的获得和发展,而忽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和运动习惯的培养,则无法达到体育教育的预期效果。教学实际效果无法满足教学目标,易导致学生对民族体育失去兴趣、降低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等问题。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民族体育活动以多样化的形式地渗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和课外生活中都可以参与民族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外民族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内外一体化的民族体育课程实施举措

(一)创建民族体育课程体系

南京理工大学在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中,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民族体育课程体系,可适应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建立了涵盖必修课、选修课、选项课、竞技运动队与学生社团为一体的民族体育特色课程体系,开设了毽球、珍珠球、民族健身操、舞龙、舞狮、武术、五禽戏、八段锦等多项实践课民族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程。同时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板鞋竞速、高脚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建舞龙舞狮、民族健身操、珍珠球等民族体育社团,将课内技能的掌握与课外运动的参与相结合,有效增加大学生参与民族体育运动的机会,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二)建立民族体育品牌项目

体育项目的品牌效应可以提高其知名度,使其在学校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活跃性,有利于营造民族体育文化氛围。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3],建立品牌项目,扩大民族体育的影响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推进学生了解民族体育、体验民族文化,帮助形成民族认同感。南京理工大学以打造品牌项目为目标建立龙狮社团,以社团为载体,组织校园龙狮竞赛,积极参与演出活动,培养竞技舞龙舞狮专项人才,建立学校舞龙舞狮竞技运动队,通过二十年的发展和传承,累计获得国家级以上比赛的冠军20 多次。课内以选项课、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舞龙项目的体育理论和实践课堂,发布线上平台的舞龙文化精品课程,全方位营造品牌体育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该项课程活动。

(三)拓展民族体育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锻炼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活动。学校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将民族体育社会实践计入学业考评内容中,拓展民族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民族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学校以民族体育文化为载体,在发展和建设社团与运动队的基础上,积极承办和参与社会活动,依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参与民族体育社会实践,提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民族体育社会实践活动,以校内外演出和访演交流为主,学校以民族体育为内容形式进行境外访演和校外演出活动的场次达到100余场,观众共计达近百万人次,校内民族体育汇报演出更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形成了常年组织的惯例。

三、课内外一体化的民族体育课程创新点

(一)课程目标创新

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革新传统的教学目标为核心。传统教学模式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局限于教会学生掌握技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素质等内容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降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民族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从掌握运动技能,到培养体育态度,使学生逐步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主、有效的锻炼,实现“要我锻炼—我要锻炼—我会锻炼”过程的转变。[4]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质健康以外的精神品质,例如: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以及交流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创新

如何实现课内课外教学互补是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的关键。[5]将民族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联动互补,是课内外一体化的民族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创新之处。学校开设多项民族体育选项课和选修课,并根据开设条件和学生兴趣建立学生社团和俱乐部,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民族体育专项竞赛,从课内到课外,高度关联民族体育课堂与民族体育活动,有利于课内外教学的整体性发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提升课内外一体化的民族体育教学效果,推进实现“民族体育进课堂,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运动队参加比赛”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三)课程结构创新

民族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结构的创新性,它能将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关联起来,建立整体化的教学结构,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的内容体系、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无一不包含了课内与课外的整体设计。民族体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还用重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建立和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因而除了民族体育的课堂技能评价,还需要掌握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活动后的体质情况,并设计丰富的课外体育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将民族体育竞赛、课外自主锻炼、早操等计入考核内容中,定期进行学生的体质检测,制定循序渐进的考核标准,不断推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流程的改进和完善。

四、结论

民族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改革通过民族体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和体系的创新,推进了高校开展民族体育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课内外一体化的民族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扩大受众面,获得了更多的受众群体。在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运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此实施该教学模式也存在难点,其一,与仅属于学校体育部门课程教学任不同的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的多部门联动管理,同时应不断地优化和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其二,课内外一体化的民族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难以突出体现课内与课外衔接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难以全面统计学生课外活动情况和效果,因此需要继续健全课内外一体化的民族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体质课外民族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MINORITY REPORT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民族万花筒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