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差异,理性判断
——思辨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2020-11-24 19:20刘志华
读与写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人编者祥林嫂

刘志华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 浙江 台州 318000)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辨别、确定事物异同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是一切认识理解、发展创造的基础。因此如果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特点以及选文的特点,引入相关资料,设置合适的比较点,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表现形式、作品的文化价值等的理解。

1.原文与删节文的比较

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也会被一代一代的读者所推崇,有些作品会一直成为中学教材的必选篇目。但是入选教材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教材体例里,它作为教学载体所承担的教学功能会有所不同,编者对其加以删减、节选屡见不鲜。那么能不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将其差异充分利用起来,在辨析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如《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历来为人所称道。虽然教材一变再变,但这篇文章却一直得到编者的青睐。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语文版都有选入。不过旧的人教版编者对此文作出了一些删改,而在新的人教版和我们目前使用的苏教版中又还其本来面貌,将原来编者删去的部分又重新放回到了文中。我们在教学中可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如课文第四段: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括号中的为删去的)

请学生比较删与不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有什么不同?

大部分同学认为不删好,理由是: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在远处层层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的白花;再用“刚出浴的美人”比喻眼前“袅娜地开着的”鲜花和“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如果将“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删掉,鲜活的生命气息随之淡退而去,而且“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所形容的直观形象消失了。

也有人认为就语言的对称美而言,去掉“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更好。理由是“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大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两两相对,非常和谐匀称,且朗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韵味无穷。而加上一句“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尽管比喻鲜活亮丽,但显得多余,就好像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中掺杂了世俗的烟火气息,显得不协调。

认为删掉好的另一个理由是:这个比喻容易使人想入非非,产生负面影响,也有损于作者的崇高形象,旧版本删去的原因也可能就是这个。

虽然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比较鉴赏,仁者见仁,各抒己见,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即可。但是对同学们在探究性阅读中表现出的价值观的偏差。教师必须适时引导补充,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2.原著与改编剧的比较

在这个视觉媒体时代,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被影视界搬上了银幕。人们也更乐意享受感官之娱。学生也不例外,可能没耐性看文字作品而更愿意观看电影电视。教材中的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就不少。我们不妨因势利导,在教学中可以引进一些相关影视作品,运用比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探究兴趣。

如在执教鲁迅先生的《祝福》时,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引进电影《祥林嫂》的结尾来探讨:

电影中,祥林嫂捐了门槛,仍被禁止参与祭祀,于是拿刀怒砍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土地庙门槛。请说说电影对情节的增添是否合理?

学生们讨论十分激烈,大多数觉得不可取。文学名著的改编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祥林嫂的抗婚、捐门槛,正是为了坚守“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和对迷信思想的深信。砍门槛意味着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否定,那是一个觉醒了的叛逆的女性的行为,而她不具备这种思想认识。所以砍门槛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比较阅读教学有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常设标准答案的局限,颠覆教师权威的地位,积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逐渐形成一种自由探究的气氛,使学生主动质疑、探疑、解疑,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评判能力。

3.原著与改写文的比较

一定的形式是为特定的内容服务的。创作者往往要对作品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精心锤炼,反复琢磨。如何让同学们领会其精妙之处或指出其不足?师生可以尝试改写。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把文学表达还原成日常表达,或改动作品一些情节内容,或改写作品结尾,再与原著进行比较,有助于领悟创作者的匠心、原著传神的表达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如在学习外国小说《骑桶者》时,情节虚构,学生很难理解它的主旨。我们可以采取改写的方式去阐释文意,如把骑桶买煤改为拎着木桶买煤,把结尾骑桶者飞到冰山上去改为因没煤取暖被冻死了。

通过多角度的比较,有助于改变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僵化、方式单一、理解过浅等诸多问题。在比较辨析中引起学生情绪、情感、思想的变化,形成理性的判断和评价,达到对作者和自我的双重发现和构建。

猜你喜欢
美人编者祥林嫂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翼教丛编》编者问题考辨
英雄与美人
神秘的美人鱼
垂钓五大洲:鱼和美人兼得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若谋者美人戏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作者·编者·读者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