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0-11-24 22:54洪健芦佳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治校法律意识高校教师

洪健,芦佳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210003)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我国社会正在高速蓬勃发展,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对于高校而言,教师是教育者、管理者,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服从管理者。党的十九大更进一步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也为高校学生管理指明了方向。就目前阶段而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管理方法不当,缺少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在于学生不服从管理,法律意识薄弱。因此,在全国高校积极响应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应树立起法律意识,还应引导学生树立起法律意识,此举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高校学生管理效率的必要途径。

一、法律与高校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乃立国之本。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祖国栋梁的源泉所在。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好、教育好、保护好大学生,是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高校学生管理,包括对学生日常学习上管理、校园生活上管理、宿舍管理、纪律管理等诸多方面。高校管理好学生是开展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基础性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依照学校管理条例进行人性化管理[1]。高校学生管理条例、学生守则、教师教育守则的内容制定都是根据我国法律法规所编写的,是在我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写而出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准则和法律有着本质性联系。高校学生管理准则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延伸出的学生管理条例,因此,高校学生管理离不开法律,需要在严格遵照法律的基础上实施学生管理工作。

二、高校依法治校的理念与思维

高校不仅是专业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阵地,也是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基地。对于高校而言,依法治校要遵循法律的要求,追求法治精神实质,同时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将法治与文化相结合,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法律是公平的象征,也是权威的体现,需要被人们信仰和尊重。因此,依法治校重点在于法治建校过程中,通过一切创新手段,凝聚全校师生精神,使其树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

依法治校,要求高校教师将法治内容认真贯彻到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形成有效的法治建设闭环。依法治校中的“治”,不是一部分人治另一部分人,而是要求高校全体教师树立法律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依法治校,关键在于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如何去治校,高校管理者只有拥有较强的法律素养、民主意识、责任之心,才能顺利开展依法治校工作[2]。高校学生管理,教师除了切实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树立起良好法律意识,还需要高校创建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法律监督机制一来可以督促高校学生管理者教学行为,二来能够深化高校法治建设质量,从而为高校走上法治轨道铺垫良好的基石。

三、法律意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生的校园生活不断丰富,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在法治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学校辅导员、教师、管理人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更好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步伐。因此,教师需要树立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这本身也符合学生对教育与管理的诉求。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大多喜欢采用经验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教师自主权力比较大,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局面,易导致很多管理方式受个人主观影响,不符合高校规章制度。这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归根结底在于高校教师缺少法律意识。高校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只有树立起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避免不公平事件的发生[3]。法律意识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教师身上,也体现在学生身上。当代大学校园各种刑事案件频发,大学生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案件也屡见不鲜。例如,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由于作案者为大学生,且作案手段残忍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事件起因是几个学生因打牌而发生争执,使作案者产生杀人动机。这个轰动全国的事件,暴露了高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因此,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还要为学生普及法律法规,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如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得以更好地实施。

四、法律意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融入方式

(一)转变传统学生管理观念,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目前,教师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较深,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缺少法律概念的融入。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方法大多治标不治本,并未从学生本体出发,教师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缺少法律意识,导致工作出现困难。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关注到学生的成长诉求,关注学生性格特征、个体差异,通过创新的管理方法,将法律法规彻底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当中,使其成为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托[4]。新时代,公民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转变传统学生管理观念,由学生被动管理转变为学生个性化管理,将法律理念践行到底。

(二)加强高校教师法律素养,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主体是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将法律概念彻底融入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切实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针对依法治校的开展,首先学校需加强对学生管理人员法律素质的培养,教师管理学生,要做到依法办事,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其次,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此过程会涉及师生安全、财产、自由、平等等各方面权利,因此,高校要建立相关的法律听证部门,建立健全申诉制度,从而保障高校师生维权通道的畅通,更好地开展依法治校工作。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要认真落实党的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5]。高校学生管理方法的制定,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内容,创建符合高校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学生准则,从而保证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全校师生法律意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法律意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高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需要通过自身的法律素养去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知识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法律充满敬畏之心,通过法律意识的树立,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6]。提高全校师生法律意识,重点在于如何创建法治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基于此问题,高校可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号召全校师生参与教育活动,师生之间应充分交流沟通,树立道德模范,积极发挥模范先锋作用。通过全校师生法律意识的树立,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助推依法治校工作顺利开展。

五、结语

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法规概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之中,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提高自身法律意识,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需要通过自身法律思维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法律意识作为高校教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必备素养,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治校法律意识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未来学校的管理理念
对中小学依法治校的再思考
论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以依法治校提升大学管理水平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