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以长春财经学院为例

2020-11-24 22:54骆璇王雪吟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吉林省应用型汉语

骆璇,王雪吟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130000)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也为更多人熟知。教育部于1985年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最初全国只有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4 所高校设立了这一本科专业。进入21世纪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9月,全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有409 所。但受到地理位置、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该专业在各个院校的发展参差不齐。长春财经学院于2020年新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作为一所坐落于吉林省内的民办高校,如何结合地方应用型院校办学特色,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是其亟须探索的问题。

一、地方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教育部2012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曾给出纲领性回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培养“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性语言学高级人才”。具体到地方民办高校,则更应突出可服务地方发展与重应用实践能力的特征。

(一)培养可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的人才

大多数院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从汉语言文学基础、中国文化基础、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方面着手,培养出的人才通常可适应海外各个国家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这样的培养思路虽满足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但缺少特色与针对性,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有派遣学生去全球各地孔子学院实习的条件,也并不是所有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毕业后都要教授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地方院校通常辐射范围较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对外交流方面,通常与邻近国家往来密切;此外,其毕业生就业方向也并非辐射全国,多数是为了满足当地的用人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时应充分考虑地域性因素,结合所在地特点和优势进行差异化培养,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

目前很多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为其理论建设与发展培养相应的人才固然重要,同时也需要培养可以走向相关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郭丽在其研究中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分流,在培养好专业基本素养的前提下依据工作岗位的不同,进行有分别的培养[1]。地方应用型院校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考研或出国外,更多的是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学生就业方向为导向,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二、吉林省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口就业岗位相对较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与专业相关度最高的就业方向是对外汉语教学。目前这一方向主要有三种路径可以实现,一是通过孔子学院赴其他国家教授汉语,二是在国内各高校教授留学生汉语,三是通过各种培训机构教授外国人汉语,但这三种路径都面临一定困难。首先就孔子学院而言,目前全球开设的孔子学院共有541 所,开设的孔子课堂1170 个。吉林省内很多高校都与海外孔子学院有着密切的合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机会。但无论是以志愿者的身份还是以公派教师的身份在孔子学院任教,最终都会面临回国再就业的选择,归国教师都要重新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这对教师造成一定压力。第二种路径,在高校教授留学生汉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想要留在高校,学历要求较高,至少需要硕士或博士学历;此外,受地域的影响,吉林省内各高校留学生本就不多,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已可满足授课需求,很难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受疫情的影响,吉林省内很多高校留学生数量锐减,也导致部分汉语国际教育岗位的教师不得不转行。最后,在辅导机构教授汉语,毕业生需面对生源不稳定、职业前景不稳定等因素;另一方面,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辅导机构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吉林省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育机构。据了解,吉林省内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大部分选择去中小学当语文或是英语教师,在求职过程中,也易遇到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社会认同度偏低等情况。

(二)缺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长期以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缺乏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高校均在培养学生教授汉语普通话、英语运用能力以及介绍中华文化的能力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吉林省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具备扎实的汉语言理论基础、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与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但从就业角度而言,吉林省可提供的对外汉语教学岗位十分有限。此外,陈智勇在其研究中指出,吉林省留学生多来自东北亚地区及其邻国,如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蒙古等,这也使其对英语的运用受到限制[2]。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使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对外汉语教学,而是在中外文化交流、经贸往来、涉外旅游等方面多角度、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这是学界近年常常讨论的问题。邢欣在其论文中指出,应注重培养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特别是以“一带一路”需求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他指出,可根据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需求,培养具有相关语言能力、业务水平、文化知识的应用型人才[3]。吉林省汉语国际教育也可从“一带一路”或省内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往来需求入手,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长春财经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思路

长春财经学院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作为一所地方民办高校,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培养可满足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长春财经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以学生毕业后去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应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可从吉林省对外交流、经贸往来、涉外旅游文化等方面着手,培养可促进地方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从学校对外交流与校企合作项目着手,为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实践机会,培养可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紧随学科主流方向

夯实专业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这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日后考研深造的需求,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就业时具备必备的专业技能。在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时,长春财经学院以北京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为主要调查区域,搜索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建设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学习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以求把握人才培养前沿方向,同时掌握省内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目前国内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中国语言文学板块、中国文化板块、外语技能板块、汉语国际教学与传播板块等,这几大板块涵盖了汉语国际教育对人才专业基础方面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

(二)结合吉林地域优势

作为一所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就业是该校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从汉语国际教育就业专业相关度来讲,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涉外文化交流活动是相关度最高的就业方向,长春财经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可从这两方面着手,结合吉林地域特点和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来讲,吉林省留学生多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等国家,虽然其留学生来源具有一定局限,但这也可以转化为该校的优势。云南师范大学便结合地缘优势,培养面向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开设相关语言课程,学习这几个国家的文化习俗等,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长春财经学院可以借鉴其培养方式,结合吉林地缘优势,增设日语、韩语、俄语等相关课程,介绍相关国家文化背景,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未来无论是教授省内留学生还是出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都能有充足的准备。

从对外交流角度来讲,吉林省近年注重发展对外经贸、区域开发以及口岸建设。目前,吉林省已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长吉图区域开发使吉林省与俄罗斯、朝鲜等国开通陆海联运航线,在边境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实现深入合作。此外,涉外旅游也是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就业方向。近几年,吉林省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目前,寒地冰雪经济、避暑休闲产业成为新增长点,旅游业发展势态良好。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可顺应吉林省经济发展方向,从对外经贸合作项目、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入手,将涉外文秘、涉外旅游作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培养相关专业技能。

(三)把握校内资源

长春财经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培养专业素质过硬、应用能力突出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即可适应岗位需求。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该校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另一方面通过国际交流、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机会。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提供系统的专业课程外,该校还结合应用型院校特点以及本院已有资源,开设了考研英语、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职场英语、中国外交政策与原则、管理学(双语)、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资格证辅导等应用型课程。学生在大一、大二打下系统的学科理论基础后,大三可根据就业倾向有选择地修读相关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实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分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要求。

此外,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需“走出去”教汉语的特点,该校在已有的项目合作与交流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拓展更多的联合培养、留学交流项目,以满足日后学生深造或就业需求。目前该校外国语学院已与Each Future、西米公司和威尔默公司签署协议,为学生提供赴美国、澳大利亚实习以及海外带薪工作机会,还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多所院校达成合作意向,为学生提供海外任教实习机会。

校企合作也是应用型院校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的重要方式。该校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目前通过与青岛鹏腾国际、学而思网校、英孚教育等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就业机会。此外,该校外国语学院还在开展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就业方向更为明确,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为学生发展做长远考虑。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是“内”“外”兼修的教育[4],作为新兴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关系着学科未来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的地方院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握主流方向,利用专业特色,从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制订更加合理的培养方案,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5]。

猜你喜欢
吉林省应用型汉语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学汉语
登泰山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