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2020-11-24 22:54傅伟侯静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入学讲座新生

傅伟,侯静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镇江212400)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要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确保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待工作和社会充满责任感,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对校园生活充满期待,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学习,规范自身行为。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在美国诞生。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积极地解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提高入学教育的质量,还可为后续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积极心理学强调采用科学合理的原则与手段对“幸福”展开研究,尤为看重心理学中的积极取向。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有深入的研究,会关注人类的幸福与健康,旨在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幸福度和满意度[1];其内容除了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和手段之外,还会将经验分析法与人本主义现象学方法进行有效地融合,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2];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积极情绪进行研究,会对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积极体验进行研究和分析[3]。对于刚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而言,在入学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使其在未来的校园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全身心参与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最终成长为合格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新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许多学生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往往出于无奈,在选择专业时没有对专业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由于对专业不了解,对其未来发展不明确,新生在入学时往往会对未来感到迷茫,难以确定学习目标。

2.学习动力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良好的文化基础,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难以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也难以提升学习成绩。部分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轻人文社科的特点,不重视语文和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对学习产生排斥感。

3.学生普遍存在焦虑心理。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的成绩比较差,在生活和学习中比较自卑,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入学阶段,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如果处置不当,学生就会越发排斥处理相应的问题或采取各种理由避开,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

4.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大多数高职新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不够成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多数学生初来校园时,面对崭新而陌生的环境经常会缺乏信心,对周围人群不信任,封闭意识比较强,难以敞开自己的心扉。

三、积极心理学与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一)举办专业解析讲座

高职院校在对高职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时,要对其进行积极的职业观教育,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学校应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新生参加专业解析讲座。通常由专业带头人或者相关负责人为学生进行讲座,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重要性,了解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通过讲座,新生可以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提前了解就业方向,使其在未来的学习中形成完善的职业规划。

(二)邀请毕业生或资深人士举办讲座

学校可以邀请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新生分享专业学习方法,促进新生了解本专业学习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避免误区,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适应高职院校的环境,树立对未来学习生活的信心。毕业生传授的经验会对新生产生促进作用,使新生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规划。此外,学校可邀请企业资深人士举办讲座,或者由专家进行专题报告,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企业文化,完善职业观念,对就业和择业等内容有更好的了解。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三)开展专题心理健康讲座

为了更好地在入学教育时融入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健康成长,积极克服各种困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潜能,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心理素质。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入学教育有机结合,根据高职新生的心理特点,明确心理健康讲座的内容;要使新生能够正确看待自我,不畏惧生活中的挑战与挫折,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座中高职院校可以融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感同身受;也可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进行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使学生了解各种问题的本质;专家也可在现场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四)为新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部分新生在入学阶段会存在心理问题,高校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组织心理学教师和班主任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教师要了解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仔细聆听学生陈述,使其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尊重;要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其能够以正常的心态进行学习;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干预,鼓励学生,支持学生的想法,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4]。

(五)组织新生参与积极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新生参与多种多样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满足新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对活动进行精心地设计,融入各种各样的小游戏,促进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积极的情绪,主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增进学生间的友谊,使其逐渐具备团队协作的意识和精神。

四、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培养学生的积极主观体验。高校在进行入学教育时要确保学生拥有积极的主观体验,这是践行积极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拥有积极主观体验后,就可以形成积极的思维和正确的行为,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尽快适应入学后的生活和学习。学校可采取多种方式保证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其形成积极的三观。除了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高校还可通过心理拓展训练和演讲活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在学习中拥有明确的目标。学生适应校园环境后,便可通过不断的学习持续完善和提升自己,并自主制定相对完善的职业规划,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激发学生积极的人格力量。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会直接决定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可激发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动力,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能否得到有效激发与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息息相关。为了提高入学教育质量,相关工作者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要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成果,引导学生产生强大的创造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对待学习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拥有开放的思想,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拥有积极的态度,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畏惧,而是会采取理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和应对[5]。学生拥有上述优秀的品质后,就会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也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在开展入学教育时,高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实现个性化教育,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更加热爱生活。

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进入学校后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因此高校在进行入学教育时,要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与其他学生关系友好、互相帮助,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有极大助益。当高职学生离开父母来到崭新的环境时,必须变得独立,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新生进入学校后面临着角色的转变,加之对环境比较陌生,因此很容易变得情绪浮躁,这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新生教育中,高校要使学生了解到拥有积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使学生拥有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

猜你喜欢
入学讲座新生
古人的入学仪式
重获新生 庇佑
入学通知书
枯蓬新生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
新生娃萌萌哒
打个盹,记事牢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