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0-11-24 22:54周晓瑜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周晓瑜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宜兴214206)

推进创新创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推进“产教融合”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17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深化产教融合列入了年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因此,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既能上讲台又能下企业,既是专家学者又是能工巧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一、产教融合的可行性

作为一种新型育人方式,产教融合指的是在政府和行业的引导下,以职业院校为代表的教育系统和以企业为主的产业系统共同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1]。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升级,企业急需适应这类转变和调整的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2]。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改变以往以课堂为单一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产教融合正是职业教育“课堂之外”的有益补充。要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所拥有的地域和资源优势,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形成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作品即商品的校企合体的模式。

二、高职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现状

本研究对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的调查结果发现,95%以上的会计专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所以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情况,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技巧水平较低,与本行业的社会需求相差甚远。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完成本专业领域具体生产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教师工作的理论传授能力。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一大短板。2018年,我国高职专任教师49.8 万人,“双师型”教师为19.14 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离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3]。所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产教融合视野下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专业与社会需求协调机制

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培养出社会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实用性技能。以会计专业为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会计财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促进会计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会计的工作职能变得更加专业化和多元性,另一方面,专业教学需突破传统的会计模式,多方面改变会计准则及实务。实践证明,建立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协调机制,首先要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以及行业政策的变化,使教学知识内容和技能培养更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其次要及时更新教学资源,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运营进行考察,与行业协会保持专业沟通,不断丰富并更新教学内容;最后,要深化校企合作,开发配套校本实训教材,使教材符合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运行现状,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同时也要兼顾其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二)建立课程与岗位标准衔接机制

产教融合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校企互动为途径的模式,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需要建立课程与岗位标准衔接机制,努力实现四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首先,专业教师应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特点以及标准,设计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符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构架,把理论知识、职业素质、工作能力相融合,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专业教师要积极推行“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导向,把“教学做”合一,全方位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4]。最后,专业教师在授课中,要坚持融入立德树人和思政课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始终。

(三)建立产学研融合机制

该校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以当地职教集团的创新创业资源为主要依托,整合职教以及社会各方资源,成功创建发改委项目——“产教融合园”,搭建了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项目孵化、高层次人才集聚及职业培训、体验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该校建立产学研融合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企业的专家骨干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聘请行业专家作为“行业师傅”,请他们指导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利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等方式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化,组建“校企人才培养联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了解就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为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打下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布置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早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将其逐渐渗透职业素养[5]。

(四)建立“旋转门”教师培养机制

该校建立新型校企人员双向互聘机制,初步构建“旋转门”式的专业教师发展机制,明确了参与“旋转”人员的身份、职责和激励等实施要素,形成了“自转”和“共转”模式,围绕“旋转”模式,制定“学校外聘专任教师管理条例”等引入、考评和激励等制度。此外,该校依据不同专业教师的发展需求,以教师下企实践、建名师工作室、与企业联合项目攻关等形式,引导教师深入企业;建立“双导师”培养与评价管理领导机构,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对企业挂职教师实行校企双重评价制度等;建立专业教师轮训制度,完善教师培养机制,使之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构不断完善。

(五)建立专业技能培训机制

技能大赛是检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以赛促练、以赛促技。以“会计技能大赛”为例,这一赛事涵盖会计专业的多个领域,依托该校现有的实训设备,采用师生同场竞技的方式,鼓励师生广泛参与比赛,以比赛为契机,统筹协调师生技能大赛的组织工作,保证比赛的公正性、公平性,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此外,该校探索按照“企业名师—专业教师—学生”的合作教学模式,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逐步充实专业教师、企业名师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专业教师和外聘教师的教学能力[7]。

(六)建立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职业学校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比较繁忙,导致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比较有限。所以,专业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各种行业政策、专业技术、教学模式等,来创新教学方式、服务教学对象。以会计专业为例,高校可以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数字化云平台,引导专业教师开展项目、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进入“四合一”(企业、银行、税务局、工商局)财税模拟系统,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专业性、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重要途径,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也必然是下阶段职业学校探索前行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转变思想认知,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谋生能力、促进就业,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认真和踏实精神,鼓励学生对工作品质的追求,也就是培养工匠精神。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下,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重视这一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