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2020-11-24 22:54屈利明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思想

屈利明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014010)

当前立德树人是各高校的根本任务,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模式,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思想价值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融合又相互影响,就业工作的内容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政教育也能够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同时能促进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为学校人才培养把握正确方向,提供思想保障

在立德树人这一总目标的指引下,当代大学生培养工作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并且贯穿始终[1]。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融合,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指导就业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具有成熟的思想政治觉悟。

(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市场除了重视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外,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实践操作能力、合作意识、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而且要有很高的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整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2]。

(三)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始终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就业工作又反过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依据,二者相互借鉴,丰富彼此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强了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实效性。

二、当前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缺乏统一的理念

目前,大多数高校当中的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由于教学理念的滞后,思政教育课程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党和国家的形势政策、法律条文等为主要内容,很少涉及就业教育相关的内容,而在就业教育中则更侧重于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讲授,对于学生的价值观、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等的教育相对薄弱。

(二)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就业教育,均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在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以灌输、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参与就业指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现,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学生之间的专业差别、层次差别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更需要的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指导,目前的大班教学,由于班级人数与规模过大,很少针对具体个人开展具体指导,不能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性格特征、专业差异以及不同学历层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个性化需求[3]。

(三)思政教育、就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从当前的教育方法来说,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均侧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教育,学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更难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获得的知识有机结合。这就导致虽然大多数学生经过思政教育形成了良好的三观,在根本性的是非问题上可以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但是在面临就业等与他们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时,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不愿意付出辛勤劳动。

(四)师资队伍配套建设不完善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担任,思政教师基本不从事就业工作,缺乏就业指导的经验,对就业指导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较少,而专职讲授就业课程的老师对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较欠缺,很难做到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极大影响了就业指导和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急需一支既具备思政理论又有就业指导经验的师资队伍。

三、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有效的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机制

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进行融合涉及高等教育诸多方面,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融合体系。只有建立有效的融合机制才能保障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顺利融合发展。高校要建立党委集中统一领导,教务处、就业处、团委等多部门协同的教育管理机制,为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确保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整合现有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由学校统筹制定实施方案来推动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思路,促进融合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要顺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与教育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融入理想信念、国情、市场形势、成才和创业、道德法制、诚信和心理健康培养等方面知识,将党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与就业政策的分析相结合、将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的分析与就业形势的判断相融合、将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与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相配合、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普及教育相结合[4]。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素质、不同地域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精准化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体差异来制定层次性课程内容。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全员融合

当前高校推动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理论知识丰厚、实践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5]。一方面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就业知识丰富的专职教师队伍。采用长期进修和短期培训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现有思政教师的就业知识培训、就业工作者的思政知识培训,打造一支多元化高水平的互融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思政知识和就业理论的培训,使教师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渗透思政教育、就业教育的能力,形成全员开展思政教育、全员推动就业的合力。

(四)分阶段有序推进,实现全过程融合

从大学生一进入校门开始到毕业离开校园,整个大学期间都要贯穿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这就要求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构建一个系统的全程教育机制。大一新生,学习、生活的环境都有较大的改变,在这一阶段主要进行适应性教育,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专业,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大二、大三阶段,让学生深入认识专业、明确职业目标、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四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信息、初步认识社会,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

(五)构建多样化载体,实现全方位融合

在信息多元化社会,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需求,必须搭建多样化的载体来丰富融合教育的形式,提高融合教育的效果。只有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动力。首先,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己,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紧密连接,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第三,搭建网络、多媒体平台,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实时沟通、在线指导交流服务,同时通过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和兴趣的方式,将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当中。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