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管窥

2020-11-24 19:20周婉芬
读与写 2020年5期
关键词:深度浓度教材

周婉芬

(福建省东山县铜陵第四小学 福建 漳州 363401)

数学是一门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科,追随数学的历史,无数的公式、定义、原理在数学的海洋里畅游。小学阶段的数学正是起步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仅只是向学生教授课本表面的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可以是一个例题,一个学习主题,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深入学习,探索数学的奥秘,领略数学精神和魅力所在。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时,他们内在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升。

1.课前求“真”

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授课前务必狠下功夫。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确保教材真实有内涵。其次,教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所组织的课堂语言必须是有效的,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

1.1 研究教材。所谓的研究教材其实就是教师在新课前要对手头上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要研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通读体系结构,分析教材内容的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并提取某一重要或有难度有深度的主题,在课堂上展开探讨研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浓度为问题为例。浓度问题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中是一个很重要专题占据重要地位,生活中应用广泛。数学教师在看到教材时,并不能急于讲解例题,而是要从学生熟悉的生理盐水,酒精浓度等问题切入让学生有一个缓冲过程。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就会明白,浓度问题的教学要从最基本的如何从一杯浓度为百分之几的糖水中,提取出几克糖,几克水。接着等这个问题学生掌握之后,再深入到如一杯600ml浓度为10%的糖水中,需要加入多少克糖使浓度变成25%,让教材内容由易到难,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只有充分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更好的展开教学。

1.2 研究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围绕学生进行,数学课堂上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新知,提升数学能力。这就需要对学生足够了解,既所谓的因材施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水平肯定不同,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不同的个体也存在着差异。教师课堂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展开不同深度的教学。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二)这一章节,在教授完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两组,一组基础较差的研究浅度知识,先掌握判断一句话出来,是要以谁中心进行观测。而另一组成绩优异的学生就可以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测学校的位置,以学校为中心,八个方向各是什么物体,将课本知识深度到实际生活。

2.课中求“实”

课堂上的40分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获取知识量的深度、广度除了自身的知识储备基础外,更重要的还是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是否高效有意义。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更要稳扎稳打,课堂内容充实有深度又不杂乱无序,让学生有内容可学。

2.1 抓好教学重点。首先就是抓好教学重点。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深度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是什么,如何组织语言向学生传递重点知识,借助多媒体,知识卡片等教具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基于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要尽量组织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构建清晰简明知识分析图进行教学,确保后进生也可以听得懂。

2.2 突破教学难点。一节课的难点往往是教师比较头疼的部分。难点顾名思义就是相对比较深奥,难以理解的部分。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掌握又不得不掌握的内容。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突破教学难点:(1)以贴近学生生活或能引起学生注意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之后将问题细化,易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2)游戏导入。小学生还处于心智不成熟的阶段,过难的知识点如果直接抛给他们,往往很难被接受,而通过游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3)利用多媒体等科技软件,将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原本只能在黑板上用粉笔描述的知识变成活灵活现的动态演示,学生乐学乐记,效果自然不错。

3.课后求“进”

一堂小学数学课短短40分钟,教师是很难将所有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全部灌输给学生,况且,数学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领悟数学精神,所以即使教师强行讲完,学生也接受不了。这就要求课后也要加强学生“深度学习”。只有课内外双重合作,“里应外合”,学生才会成长的更快!

3.1 关注学习差异。同样一个学习深度的教学内容不可能适用于全部学生。环境的影响,自身的行为习惯,学习基础的不同等诸多因素造就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群体时,应当用一种发展的,客观的眼光对待。教师要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只有真正做到关注学习差异,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更快成长!

3.2 做好课后反思。下课铃声一响,一堂课看似结束,实则不然。教师上完一堂课,肯定都会有所感悟。从最基本的这堂课,教师自身表现怎样?课堂氛围有没有浓烈?学生反映热不热烈?延伸到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甚至,课堂上提出的富有深度的主题,学生有没有理解等。教师只有做到课后认真反思,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弥补不足,促进教学!

深度学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是对课本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师在构建学生学习时,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教材的深度,由浅及深,层层递进。深度学习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考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当代教师应当沿着这一方向,努力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精髓,拓宽广度,拓展深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这将会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深度浓度教材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教材精读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表示混合物组成的量的标准名称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