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

2020-11-24 19:20张晓静
读与写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开课青年教师设计

张晓静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四川 内江 641100)

教学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设计蓝图之于高楼大厦。先有设计蓝图后有高楼大厦,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成果便令人欣慰。同理,教学设计充分,教学便得心应手,课堂教学高效可见。因此,教学设计的重要性非一般也。

目前我校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教学设计不完整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有学习者、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策略、反馈、创新[2]。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注重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发现青年教师多倾向于注重教学内容。主要的原因一是青年教师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学科素养比较薄弱。二是工作量大,时间少,任务重,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备课。其实很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前几年都是在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他们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这一阶段的老师最辛苦,一方面自己的“水桶”尚未灌满,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舀水,经常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所以站稳讲台成为这一阶段老师最关心的话题。老教师则能比较好的兼顾到学习者、教学内容、学习策略,但是也做的并不完整,比如不少老教师会忽视创新这一环节。

2.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

目前教学设计书写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先做好多媒体课件,然后再根据课件写教学设计;二是临到检查时才开始匆忙补教学设计。这就使得教学设计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写一套,做一套。很多教师反映,平时因为时间紧,很少去做教学设计,真正去做这个教学设计的时候,只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属于被逼无奈。但公开课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课是为了“公开表演“而设计的,比较花哨。所幸的是,现在对公开课要有实在的“干货”的呼声越来越强,我们还是要辩证、理性、批判的看待公开课。解决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的措施,笔者觉得学校应该重新设定监督检查机制,如每学期完成几篇教学设计、设立教学设计比赛等。而不是笼统的要求每课都要进行教学设计,每篇都检查。

3.教学设计体现不出学生为主体,缺乏灵活性

目前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多侧重教师的施教过程,轻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一堂课下来,明显感觉教师讲的很多,在和学生“抢发言权”,老教师通常建议“要放手发动学生,构建一个活跃的、高效的课堂”,为什么不敢放手呢?笔者觉得主要是担心学生被放开了,自己无法应对。比如学生突然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在备课范围内,怕回答不了,或者是出现了其他突发情况,应对不了,下不了台。为什么会应对不了呢?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并不深渊,或是自己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经历并不多,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抓紧时间尽快的充实自己。现在一个教师通常带一个以上的班级,但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有一个,有种“放之四海而皆准”“以不变应万变”的情节,没有突显出层次性,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对象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上我们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师:鸦片战争的危害是什么?

生:……

教师通常会在学生回答的部分做一个省略号,但是笔者觉得这个省略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时候教师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什么,我应该做出怎样的评价,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因材施教。

4.教学效果不好

导致教学效果不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教学设计来说,两者的关系如下:教学设计不科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好[3]。很多教师反映教学设计自己也在做,但是预想的和现实的总是有差距。笔者认为这还是不了解学生情况的原因,我们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时候有时候需要结合班级情况来定,有时候学生基础差,根本完不成“课标”要求的目标,我们是不是该降低一些要求来设计教学呢?学生积极性不高,我们是不是该在教学设计时更加注重历史的趣味性呢?学生积极性高,基础好,我们是不是该在教学设计时注重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逻辑的严密性呢?总之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本。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对一位青年教师讲解的“均输法”影响深刻。“均输法”是宋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是关于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如何讲述呢?该教师设计如下:

师:“均”是什么意思?

生:均匀。

师:不作“均匀”讲,作“协调”讲。那“输”是什么意思?

生:输送、运输。

师:不作“运输”讲,实乃“输纳、供应”。所以,“均输”二字就是“协调供应”。均输法就是关于协调供应的一种政策。

并在黑板上写上“协调供应”。

师:阅读课本,思考:均输法的内容是什么?具体操作是如何的?

生:……

说明:人民版教材并未详细说明均输法的内容是什么,具体操作是什么,只是说“规定征购督运京城物资的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因此学生不仅回答不出以上问题,还会产生新的问题:为什么说“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这时,教师开始讲述均输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效果好很多。教师在讲述时,抓住均输法的核心“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并举实在的例子说明,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均输法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本中均输法的内容,之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了解了均输法的含义后,教师接着问:均输法实施后有何积极性?

生:……(这点不难回答)。

师:能否尝试思考均输法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

这个问题,学生能回答一部分,教师便引导学生,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均输法对商人的影响、对贪官的影响、对王安石的影响。

相信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对均输法印象深刻。

5.缺乏集体备课的结晶

集体备课是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途径[4]。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更好的指出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我们应倡导集体备课,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的潜力是无穷的。

猜你喜欢
公开课青年教师设计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