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

2020-11-24 05:15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种地农人补习班

押题理由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研学旅行、科普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等自然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然教育,是让体验者在生态自然体系下,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是解决如何按照天性培养体验者,如何引导体验者释放潜在能量,如何在培养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趋势

1.多角度谈教育意义,以广度见深度;纵向深入议教育改进,以深度见高度;辩证分析劳动意识、地球公民自觉、教育多元化……

2.联系社会,立足现实;注重实用,解决问题。重视受教育者的现实处境,评价受教育者的受纳需求,换位思考家长的接纳意愿……

例文赏读

押题方向

教育的边界

◎王奕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教奥数、不教英语,湖北大学资源环境系某副教授用半年时间,每周六在沙湖公园教小学生种地,不少“10后”学生第一次知道蔬菜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从超市来的”。有人说,“补习”种地能让孩子变得更爱惜食物和环境;也有人说,学生不能只关注成绩,培养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也很重要;但也有人认为,“补习”种地,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意义不大……

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事件发表看法,“资源环境系某副教授”“每周六”“教小学生种地”“知道蔬菜是从地里长出来”以及对此事的不同评价,是这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教授周六给孩子“补习”种地,让孩子们了解自然之美,理解生态系统、自然规律,了解生命的意义,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认识到人类并非无所不能,人类的高级境界都需要自然给予养分和灵感。命题者意在引起考生对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等行为的反思,激发考生对育人目标、育人方式的思考;考生也应洞察命题者借材料表达对个人眼前与终身发展、个人与民族的长远发展、个人与文化情怀的契合等方面的关注。

参考立意:①这是城市生态教育的一种尝试。春天担肥,夏拾麦穗,秋掰玉米,让孩子在参与春种秋收的体验中,在对生命的注视、倾听、感悟中成长。②没有与自然接触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無论发展多么现代化,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都非常重要。③教育在带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品质,让他们知道吃苦耐劳,懂得呵护生命。

武汉一位大学教授开设了一个特殊的“补习班”——教小学生种地。这真是则有趣的新闻,因为这新闻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不务正业”——本该在大讲堂里教书的教授,本该在教室里念书的学生,却聚在一个公园里“伺候”着一块土地。但这个在常人看来脱离了教育正轨的“种地补习班”,却包含着教授的良苦用心,是自然教育的另辟蹊径。

现代社会,人们整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固定而死板,灰暗而无趣。久困于传统课堂樊笼的师生们,也大抵如此。然而,天地之大,林间田下,何处不是教室?何处不能育人?这种“不务正业”,便是一架“梯子”,带领学生跳出有限的空间,来到教室之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顺着梯子,上下求索,育经天纬地之人才,这正是“种地补习班”的意义所在。

顺着梯子,向下求索,做个农人,扎根黄土。

当教授与小学生相聚于田间,他们原本的社会身份即刻被抹去,成为一群伺候着土地的农人。农人,这是一个许多生活在城市之中的现代人都陌生的名词;而这群涉世未深的小学生得以亲身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在“老农”的带领下,年轻的“农人”们用日益娴熟的手法,在田间挥汗如雨。稚嫩的肩膀在一次次挥锄中变得有力,娇弱的身躯田间变得强壮。年轻的心,有了对土地、对“农”的依恋与敬畏;有了对乡愁、对“根”的理解与感动。他们是“新时代”的“农人”,他们是“乡土”的继承者,他们是浮躁时代里深扎的树根。

顺着梯子,向上求索,做个诗人,翱翔蓝天。

诗人总在游历中体验生活,放飞自我,从中感悟生活的情趣与味道。教授带着小学生们在田间劳作,是带着他们在诗间徜徉。他身兼学塾先生、田园诗人与田间老农三职,带着一群蒙童在田间地头体验、感悟生活。我相信,当一群脸上洋溢着笑容的师生在黄土与蓝天之间忙碌,又在大自然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时,诗意便自然而然地从他们的心中喷涌而出。有了耕耘的美好经历,孩子们得以拥有炽热的灵魂,充实的灵魂,诗意的灵魂。他们是真正的诗人,是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是南山脚下的陶渊明。

顺着梯子,上下求索,教育边界,不止于此。

顺着名为“不务正业”,实为“开拓创新”之梯,上下求索,强健躯体,丰富灵魂,从而全面发展,走出一条教育的新途。“种地补习班”是一条很好的路,我们还可以开拓更多的路——“航海补习班”“搏击补习班”……顺着这架开拓创新之梯,爬出现有教育的边界,此方天地尽头在哪儿,梯子便可伸到哪儿,我们便可爬到哪儿。学生们不仅可以拥有农人的顽强与诗人的浪漫,还可以拥有更多独特而美好的品质。

愿广大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开拓创新;愿天下学子躯体强健,灵魂丰盈;愿教育之路常走常新,柳暗花明。

文贵乎“情”与“思”。作文情感高致,思维缜密。材料中湖大教授带学生补习种地这一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意义何在?考生以饱含激情的体悟,严谨深入的挖掘,纵横驰骋的联想,借“梯子”的设喻展开思路,巧妙地传达个中滋味。向下挖掘,回归泥土,回归精神的乡原;抬头仰望,追寻诗意,追寻心灵的天空;横向联系,思考教育,探寻理想的“边界”。作文对“种地补习班”的激赏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对这一教育方式蕴含的价值审视,新颖独到,理性深刻。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防盗门里,生活在电视、手机、电脑等制造出来的“虚拟空间”里,患上“自然缺失症”,表现出缺乏专注力、视听障碍,动手、倾听、探究、创作能力弱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自然缺失症”还会造成个人与历史割裂、个人与人类精神家园的分离……

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对“自然缺失症”有怎样的感受和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人和自然须建立连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症”越来越凸显。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提升,人们开始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关注大自然。考生在写发言稿时,可以从为什么需要建立人和自然连接的角度切入,进行探讨:天天宅在家里不可以吗?只从事室内运动不行吗?自然教育对人有什么好处?

2.归于自然,尊重生命。比如,孩子们对买来的东西很少会有很深的情感寄托,但如果这个东西是孩子自己创造的,就会非常不一样。自己种植蔬菜,自己收获,然后跟大家分享,再一起食用,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对粮食的珍惜,对土地的珍爱,对一切生命的尊重,都不再是口号式的话语,而是体验之后能够落实到行动的东西。

3.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大数据时代,电子产品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平日里很少去接触大自然,体验自然的乐趣。父母应通过更多方式来引导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下敞开自己的心胸,放松地去体验生活,感知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的能力。

猜你喜欢
种地农人补习班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分娩补习班准爸不翘课
好不想上补习班啊
农人碎碎念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
农人碎碎念
所有农人都是一群“流氓”
韩补习班传授举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