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愿成为你的助跑者
——浅谈我的教育观

2020-11-25 13:37沈丹丹
关键词:沙包红领巾事情

沈丹丹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胡陈乡东仓小学)

我为人母距今还不满四年;为人师,从一开始在民工子弟学校代课开始至今,满打满算还不到七年,显然为人母的时间短于为人师的时间。谈起自己的教育观,我想对在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孩子(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说:“我愿成为你生命中的助跑者,哪怕只是生命长跑旅途中的一小段。至于孩子,你的起跑线在哪儿,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我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跑者,我将从童年经历、教学生活、为人之母三个方面一一道来。

一、童年经历孕育了我成为助跑者的梦想

1.求学不顺,父亲是我的第一任老师

今年年初,梁俊老师和山里的孩子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袁枚的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唱哭了评委,也让亿万中国人感动。我也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长得不是最漂亮的那个,成绩也不是最好的那个,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自幼母亲外出打工,回家次数也不多,因此父亲身兼父亲和母亲之职。在我的幼儿期,“幼儿园”只是听闻而已,从未上过,上小学还比同龄人晚了一年。记得八岁那年,刚开学不久,我不知怎么回事就生病了。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四处求医(父亲本是个泥水匠,尽管那个时候父亲的身体一直很虚弱,因为在我七岁那年,他在一次意外触电事故中从工地的三楼摔了下来)。等我求医回来之后,居然没有了上学的名额。直到9岁,我才真正踏上求学之路,接受学校教育。

尽管如此,在我这短短几十年的生命旅途中,父爱从未缺席。从小父亲就言传身教,告诉我什么是诚实正直:就是捡了钱想尽办法归还;就是别人家的东西再好都不能拿;就是邻居让你代买的东西不能多收一分钱;就是最口渴之时,也不能摘取别人家瓜地一个瓜;等等。从小父亲就言传身教,告诉我什么是善良:就是你看见有需要帮忙的人,伸出援手不能犹豫;就是冬天积雪路上,成为那个默默的清扫者;就是在雨天,主动帮邻居收好晾晒在外边的衣服;就是……

尽管我在学校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落后于他人,但是父亲就是我人生长跑路上的助跑者,不管起跑线在哪儿,父亲的言传身教一直在。

2.父亲的引导,开启我的阅读之旅

我虽不是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因为父亲爱读书,我也就跟着听、跟着读,久而久之,我也喜欢上读书。人生的长跑路上,童年的生活里,父亲就是我的助跑者。

二、教学生活开启了我成为助跑者的探索之路

考进教师编制后,我来到了宁海县胡陈东仓。这里地杰人灵,犹如世外桃源,且有“唐朝尚书第,宋朝宰相家”之说。可是因为学校位于偏远山区,孩子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当地的多是孩子和老人。初次接触他们,我发现他们朴实、纯洁、天真、可爱、热情。渐渐地,我发现他们留守岁月中最缺失的是爱和陪伴,这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初母亲外出打工的情景。我决定在这片净土开启做一名孩子成长路上的助跑者的探索之路。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助跑路上,我首先需要践行爱的陪伴,摸索出“二思”法。

1.一思“自己曾经也是个犯过错的孩子”,开诚心,布大度

懂得爱的理论并不必然就能真正爱每一名学生。很多老师,特别是工作繁忙或是情绪浮躁时,当学生出现某些错误或做了错事的时候,有时会气急败坏,有时会声嘶力竭,甚至会火冒三丈……此刻这些“爱的教育理论”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如果此刻在处理问题时经常想一想,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或想想自己作为学生时的经历,可能心态就会有所变化,乐意宽容孩子的过失。

班里有一名叫小妙的同学,看上去很文弱,经常一个人。有一周,她一连四次不戴红领巾,前三次我还能心平气和地原谅她,最后一次,我当时心中就像燃烧起熊熊烈火,但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上语文课,忘了带课本,当时老师严厉地批评我:“怎么没把脑袋也忘在家里?”我至今还记得。因此,我体谅这位学生。我利用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迅速来到办公室,找到一条红领巾。我把红领巾折叠好,慢慢走到小妙的身边,弯下腰把红领巾塞到她手里。她抬起头,眼中有一丝惊喜,也有几分不安。我俯下身,凑到她耳边说:“这是老师送你的,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你佩戴这条美丽又鲜艳的红领巾,你不会让老师失望的,是吗?”她点点头,没再说什么。上课时我发现她学得特别认真。

后来小妙在《我想对你说》这篇习作中这样写道:“老师没有批评我,能帮我借红领巾,我已经很感激了。第二天我又忘戴红领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居然偷偷地送了我一条,当时我感动得想哭。老师,您像母亲一样慈爱,像奶奶一样细心,像大姐姐一样亲切。我感谢您的宽容。”相信在这样心平气和的教育中,孩子会不知不觉地懂得开诚心,布大度。

2.二思“自己现在是孩子的朋友”,亲其师,信其道

这一点启发来自于永正老师写的《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篇文章。我们的于老师童心闪烁,是真正的良师益友。渐渐地,受于老师的启发,在课堂上,我与孩子们随着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动情处,泪花盈盈,愤怒处,顿足捶胸。朗读课文时,我也会“装猫变狗”——学着事物本来的样子,绘声绘色地读。《文成公主进藏》中的“小鸟”“可恶的乌鸦”“神鸟天鹅”被我演绎得惟妙惟肖;《去年的树》这一凄美的故事也在我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动着学生。课间,我会与孩子们一起游戏、聊天。有一次,在大课间,我发现孩子们特别爱玩打沙包的游戏。本来我可以买一个沙包给他们,可是我想让这个沙包更有意义,于是花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寻找、整理做沙包的方法和材料,并抽出一节课,和他们自制沙包。因此,我们不仅体验了制作沙包的乐趣,还享受到玩沙包的乐趣,真是一举两得。除此之外,我带上童心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外出春游,我和孩子们赏桃花,做游戏,分享自带的零食,品味特色美食,感受多彩生活。拔草活动中,我带领孩子们拔掉杂草之余,忙里偷闲,拣几片树叶,摘几朵小花,和孩子们分享劳动的快乐,领略大自然的美丽。自己是孩子的朋友,也就能平等地对待孩子,更加理解儿童的感受。孩子能和老师谈心,不管是课堂上学习,还是常规教育,孩子更加自主、自觉,师爱在悄无声息间回荡。

三、为人之母丰富了我助跑者的实践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从呱呱坠地到现在咿呀学语,我更加明白养育一个孩子的艰辛。养儿方知父母恩,在养育孩子身上我们倾注了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爱,但是如何去培养孩子呢?想想自己的儿子,再看看班里这些学生,我心想:这都是我的学生,这些孩子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讲太重要了,就像儿子在我心中的位置一样。因此,为人之母后,母亲的角色丰富了我助跑者的育人实践。

1. 懂得感恩他人,带上一颗善心

为人母,让我更懂得感恩。母亲节来临之际,我特意提前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在母亲节那天,在“感恩母亲”实践活动中学会施爱,并要求他们实践“四会(会想、会做、会表达、会记录)”。其中的记录可以是写文章,也可以是拍照片等。

到了母亲节那天,妈妈及奶奶,甚至外婆都收到了孩子们精心准备的礼物。这些礼物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的孩子给妈妈做美味小吃——手抓饼;有的孩子为妈妈做爱心甜点——水果沙拉;有的孩子给妈妈、奶奶、外婆做早饭——蛋炒饭、蛋汤;有的孩子给妈妈、奶奶做贺卡,还别出心裁地把贺卡系在气球上飘飘悠悠地送到妈妈手中;有的孩子帮妈妈、奶奶做家务——扫地、拖地、洗碗、洗衣服;有的孩子给妈妈、奶奶洗脚;还有的孩子,因妈妈不在身边,强忍着前几天的思念,特意在母亲节当天打电话,就为了道一句:“妈妈,节日快乐,谢谢您,您辛苦了。”那一天,家长的朋友圈真是火爆,都在晒自己孩子的礼物,还有的家长相互点赞。我也一一为他们点赞。其中有一位家长发了一段孩子在洗碗的视频,并这样写道:“今天,儿子说要给我礼物,原来是这个,我真高兴得不得了,儿子有这颗心,比什么礼物都好。”我看着孩子们感恩母亲的行动,看着蕴藏着美丽纯洁的感恩之心的珍贵礼物,看着家长对孩子的赞扬,看着孩子从被爱到知爱,再到成为一个真正的施爱者,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动得泪眼蒙眬。

2. 培养自主阅读,打开视野

为人母,让我越发觉得阅读的可贵。2016年7月,我在好友的推荐下加入了一个宝妈育儿交流微信群,并购买了第一套绘本《埃米尔》,从此开启了亲子共读模式。其中我们最喜欢读的一套书就是《小熊宝宝绘本》。这套绘本共15册,很适合和一岁以上的孩子共读。我和大家分享共读时光中的一个美好片段。

那天我和儿子(树袋熊是他的昵称)读了《小熊宝宝绘本》第十三册《散步》,树袋熊看得很认真,听得很安静,看完最后两页,我就牵着他的手说:“宝贝,手拉手和妈妈去散步。”他很开心地拉着我的手往外走。“散步”这个词他第一次接触,通过阅读这个绘本,我想他已经理解这个词了。

我从亲子共读时光中受到启发,在留守儿童中,也可以师生共读,培养自主阅读习惯。于是,我利用晨读和午读时光,在暑期线上线下开启师生共读模式,让孩子渐渐爱上阅读,激发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高尚追求。

3.引导管理时间,争做时间主人

在育儿的过程中,孩子每次做事情都要三催四请,看到他磨磨蹭蹭的样子,我真的控制不了不去大声吼叫,不停催:快点快点。这与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拖延症深入调查,进行分析,找到了根源,那就是学生没有具备管理时间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从而治疗拖延症,我采用了三步法。

(1)在备忘录中列出每日清单

让学生列举每天要做的事情,并让其自己给每件事分配可能需要的时间,比如:

睡觉:8小时

洗漱、穿衣服:30分钟

早饭:30分钟

学校:6小时

作业:2小时

看电视:30分钟

玩:2小时

晚饭:30分钟

阅读:1小时

…………

总计:24小时

如果孩子分配的时间,总计超过24小时,那么他就需要检查并确定哪些事情应该花更少的时间,或者是哪些事情可以省去不做。如果总计低于24小时,则可以请孩子将多余的时间分配到相应的事情上去。

(2)评估每件事情的轻重缓急

将所有事情列出来之后,应该对每件事情标注出(用不同颜色)重要和紧急等级,然后根据每件事情的重要或紧急程度,将其安排进计划表。帮助孩子将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前面去做,或者给重要的事情分配更多的时间、精力,让孩子养成优先做重要事情的习惯。

(3)每周自我评价、自我奖励

在每周结束时把各项活动花费的时间累积起来,仔细审核:这个星期什么事情花掉我最多的时间?什么事情用的时间最少?哪些事情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哪些事情还可以少花一点儿时间?哪些事情是我想做却没有做的?我对这一周利用时间的情况满意吗?如果满意,就可以奖励自己。通过这样的总结,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更加了解自己制订的计划是否妥当,以及自己的实际运用时间是否合理。

总之,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超长跑,并不是百米赛跑。《起跑线》这部影片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生而为人,先为人,后成才。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在焦虑中盯着别人家的孩子,不是非要赢在起跑线上,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多陪伴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争做时间的主人,寻找自己的新高度。不管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我都愿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跑者,尽自己所能去助跑,哪怕只一程。

猜你喜欢
沙包红领巾事情
《红领巾》的“童年照”
丢沙包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扔沙包
缤纷沙包
把事情写具体
智取红领巾
自抛击掌
一级浪漫
洗红领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