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以无锡运河旅游景观为例

2020-11-25 08:07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无锡运河场所

赵 刘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作为旅游规划的关键环节,景区景观设计对于提升游客体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者普遍认为旅游景观设计不仅需要遵从规范,更需要有创意的艺术表达。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较为关注城市文化、场所记忆等不同的是,旅游景观设计更强调以游客体验为导向,要基于体验优化来开展相关设计。但是目前的旅游景观设计大多从属于旅游规划的思路,重视宏观视角的总体驾驭而忽略了微观视角的具体操作,缺乏哲学视角下的深层次理论分析和艺术视角下的应用研究。如何艺术化地设计旅游景观,从而为游客提供完满的体验,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运河景区的旅游开发与景观设计具有代表性。本文提出的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理论及以无锡运河为例开展的应用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一、相关理论述评

(一)旅游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特征

区域旅游规划与景区景观设计分属于不同层面的规划设计,既有各自特点也有关联性。从概念上来说,旅游规划包括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市场分析、旅游空间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营销与支持系统构建等,而景区规划设计更侧重于旅游景观的空间布局与创意设计。Inskeep认为旅游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持续的、增长性的、系统的、综合关联的、具有环境意识的、强调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的概念”[1]。随着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景区景观设计的创意性和艺术性问题逐渐引起业界专家的广泛重视,“旅游区(景区)规划理论尚显缺失的重要根源可能在于旅游区(景区)作为吸引物(旅游体验对象)的艺术属性及这种艺术属性在规划中对创意而非理性的倾向性诉求”[2]。有的学者从宏观角度总结了景区景观的设计原则。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参与性、特色性和艺术性的原则,运用特殊的方法对客观物理空间进行构局和建造”[3]“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是树立旅游景观个性的关键,也是增强旅游景观可识别性、改变景区面貌同质化的关键”[4]“景区景观设计要遵循‘生态、文化和艺术’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5]。有的学者从微观角度关注到旅游景区的体验特征,认为应将体验性灌注到具体设计之中。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着重突出旅游景观‘可触可感 ’的体验功能,做到‘人’‘景’交融,让旅游景观由‘被观赏’转变为‘引导体验’”[6]“通过符号化展示和原真性体验,不断提升旅游者景观体验质量”[7]“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将越来越趋向旅游情景规划和项目体验设计。‘体验’将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未来的重点”[8]。由此可见,旅游景观设计需要围绕旅游体验来研究如何开展具体的艺术设计问题。

(二)作为符号互动存在的旅游体验

那么游客的体验是什么呢?MacCannell基于符号学的研究视角,将旅游吸引物看成是一个符号系统(标志是符号的能指,景物则是所指),并认为旅游者是附属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旅游吸引物系统之下,他们是对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符号意义进行解码、并追求早已失去的生活真实意义的现代圣徒[9]。Norton引用文化圈层模型研究了符号学视角下游客旅游体验的建构问题,将旅游体验分为期望、体验、感想三个阶段,解释了游客对文化事物符号的解读过程[10]。Herbert构建了遗产地“表征”与旅游者“阅读”的循环模型,说明了生产者建构的吸引物是如何被旅游者译码的[11]。因此,从旅游体验的内容和手段来看,整个旅游体验过程其实是一个符号的解读过程[12]。从符号互动论看,这种符号解读过程意味着经由互动而产生的意义建构,“人们会对周围的客体进行解释和定义,这本身建构了周围的客体,换言之,‘客体’是人类的建构,而不是自我存在的具有内在本质的实体。它们的性质取决于人们面对它们的倾向和态度”[13]。Tuan认为“‘看’,并不仅是外在环境刺激的简单记录,还有选择性和建构性的过程,透过整个看的过程,环境刺激会经过组织化而不断提供有意义的咨询符号。”[14]8。因此,游客在游览旅游景观时,并不是以一种照相式的方式将景观予以保存,而是选择性审视,经由互动体验而将对象转化为自己所建构的意义。布鲁默进一步指出“必须把客体(就它们的意义而言)视为社会的创造物——视为当人们的界定和解释过程在他们的互动中出现时在这种过程中形成并产生出来的东西……当人们在这种过程中开始把意义赋予客体时,他们就是在形成、维护、转化他们的世界的客体。”[15]旅游体验因此可被视为一种符号互动和意义建构过程,完满的旅游体验意味着旅游景观为游客提供了印象深刻的体验过程,并构建了意义丰富的旅游世界。那些无法为游客提供完满旅游体验的景区则意味着旅游景观的单调、乏味、缺乏创意和艺术性。

(三)场所叙事为旅游景观设计开辟可能方向

正如符号互动论所指出的,旅游体验的过程是经由符号互动而产生的意义建构过程。旅游景观设计并不是轻率地生产各种景观来让游客欣赏,其研究难点正是要揭示设计、体验、意义三者之间的生成机制与复杂关联。场所叙事理论在这方面为旅游景观设计开辟出可能的方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场所一直受到哲学、地理学、建筑学、规划学等的关注,关于场所的理解不断得到拓宽,如海德格尔的“场所栖居”意味着“大地、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的四元汇聚”[16]、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意味着“定居”和“体验存在具有意义”[17]、林奇的“城市场所意象”涵盖“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18]、Tuan的 “恋地情结”是“人类赋予了意义的空间”[14]17。叙事学则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19],通过把事件以一定顺序连接起来讲述故事,就如同把词语组织起来形成有意义的句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叙事理论被应用到电影、历史学、政治学、医学等其他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叙事理论进一步在建筑、景观、室内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内运用,场所叙事理论得以形成。Certeau探索了场所历史记忆的叙事性载体:城市空间存在模式——前院、桥、边界等成为故事发生的可能[20]。Burns和Kahn认为场所叙事可以作为一种潜在手段通过相关概念与策略将场地的历史特性、知觉体验和文化信息及其定居者有效组织在一起[21]。因此,叙事使人们更易于理解、感知和解读空间,促进了空间与人之间的互动,并且能促进空间意义的提升。场所叙事“运用叙事的媒介、手段与策略,借助场所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与载体,将城市空间的文脉信息(历史记忆、社会文化等)及其语境呈现出来,从而使得隐性的、片段的城市文化信息较为直观、完整地凸显出来,进而来建构使用者与城市场所之间的根植关系”[22]。需要指出的是,与文学叙事借助文字、历史叙事借助史料不同,场所叙事借助一定空间内的建筑、雕塑、植物、仪式、事件、景观艺术、街道家具等展开。“叙事也一样存在于景观中,设计实践过程实际上也是如何讲述一个故事的过程”[23]5。Potteiger和Purinton对景观叙事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叙事暗示着一种通过行为和体验的偶然性来获得知识的方式”[23]3。“正是通过叙事,我们才能理解场所的进程和事件。我们开始理解场所因为我们知道了它的故事”[23]6。作者将叙事推广到景观范畴上,提出了命名(Naming)、序列(Sequencing)、揭示(Revealing)、隐藏(Concealing)、聚集(Gathering)、开启(Opening)等多种叙事策略。从游客体验角度来看,情节凌乱的景观不易让游客持续关注并获得深刻印象,旅游体验由此变得散乱。如果旅游景观实施场所叙事性设计,意味着各个景观具有情节连续性,能够形成某种主题下的完整故事叙述,那么各个景观感知相位将因为具有逻辑贯通性和主题连续性而更容易构造为完满的旅游体验流。

二、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的理论构建

(一)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的路线流程

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的路线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主题是场所叙事性景观设计的中心,将为空间文本提供主体脉络,丰富的单体景观需要围绕某个最吸引游客的主题来开展叙事。主题的确认一方面需要体现景区资源的文化基因,否则将成为无本之木;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游客体验的焦点与兴奋点。因此,确认景区叙事主题的关键在于将景区资源禀赋与游客体验关注点相拟合。情节设计又称剧本设计,是围绕某个主题,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叙事要素进行合理编排,从而构成完整的事件。情节设计需要在尊重景区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以游客完满体验为目标合理设计吸引人的事件脚本,并充分考虑景区景观现状。除顺叙叙事外,根据空间景观的实际情况,情节设计还可以使用倒叙、插叙、隐喻等其他叙事语法。景观设计要在主题、情节设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创意构思予以景观化呈现,从而形成一种空间剧场。一般而言,景观设计需要遴选并凸显出与主题相关的旅游景观,并按照情节发展顺序,将景观在空间上予以合理化布局。在实践过程中,有时即使景区原真文化资源具有吸引力,并设计了精彩的情节剧本,景观设计仍可能遇到由于战火、自然破坏等带来的景观湮没问题,从而引起场所叙事连续性的断裂。因此,景观设计需要在利用“命名、序列、揭示、隐藏、聚集、开启”等策略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的设计模式。情境设计对于叙事进展和旅游体验效果影响显著,需要根据场所主题与体验特征进行相关硬质与软质的情境设计。符号学认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主体通过对能指的解读产生所指(意义),但是意义解读的过程离不开具体情境的作用。如一句听似严厉的话语伴随着发言人的冷峻表情可能意味着严肃的批评,而如果伴随着发言人的夸张语调和善意表情则可能意味着一种幽默和玩笑。旅游景区一般需要构建一种与主题相契合的愉悦、闲适、具有历史感或悲剧感(如黑色旅游)等特点的旅游情境,以促进游客正确地解读场所叙事情节并产生相应的旅游体验。

图1 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路线

(二)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的语法、策略与模式

场所叙事语法一般包括顺叙、倒叙、插叙、隐喻等[24]。顺叙是最为常见的依照事件发展顺序而进行的景观叙述。倒叙是将事件发展的部分情节提前展示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插叙是在事件情节流程中插入某些与情节相关的重要内容的景观叙事手法。隐喻是利用感觉上的共性,使主体在体验A时感觉到B的存在。顺叙、倒叙、插叙、隐喻等叙事语法可以根据景观实际及情节发展而灵活地应用。

旅游景观设计的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内容:命名可以唤起记忆、标明空间并引起注意;序列可以串联情节并给予秩序感;揭示或隐藏可以激发游客探索的欲望;聚集可以打破地理自然的限制,隐喻般地将各种物体跨越空间和时间予以并置从而激发想象;开启意味着运用各种手段将沉默的历史文化向观众敞开或赋予景观新的意义[23]75-187。

根据旅游景观设计的实践,本文提出“原真呈现、复古重建、肖似创作、象征设计、虚拟影像、交互活动”等具体模式。原真呈现是以文化景观真实性为基础的一种景观展示;复古重建是为了场所叙事的完整性而实施的具有模本真实性的景观重造;肖似创作是为了易于体验而形象化的景观创作;象征设计是倾向于游客想象体验的一种抽象艺术设计;虚拟影像是用富于视听震撼的科技手段将情节素材予以数字影像显现;交互活动是为了完善旅游体验而设计的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游戏活动。

(三)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原则

一是空间剧场的情节化塑造。如果将旅游景观形成的场所看作为游客提供体验的空间剧场的话,那么各景观单体应具有紧密关联的情节化设计。旅游景观相互关联并围绕景区主题形成科学的空间布局,成为一种逻辑上紧密关联的空间文本。二是无形文化的有形化呈现。缺乏具体景观支撑的无形文化很难让游客产生强烈兴趣,应该根据叙事需要,合理地对某些重要无形文化资源进行有形化的景观设计,从而形成连续性叙事。三是体验方式的互动化打造。单一的游客被动观赏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应设计一定的游客参与性项目,通过手、口、脑等的互动参与和游戏,来创造更完满的景观体验。四是旅游世界的情境化构建。旅游世界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美学化存在,应根据景区主题,尽量排除日常生活世界的干扰,创建恰当的体验情境以帮助游客顺利解读景观和优化体验。

(四)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的理论模型

关于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模型

三、无锡运河旅游景观的场所叙事设计实践

(一)景区资源谱系、市场调查与景观评价

本文以无锡环城古运河景区为例,探索如何应用场所叙事理论来进行旅游景观设计。无锡古运河景区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著名滨水敞开型景区,毗邻南禅寺、崇安寺、站前街、中山路等多个主要商业街区。作为大运河的重要一环,无锡古运河是唯一穿城而过的河段,拥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之美誉。自古以来,无锡古运河与城市相伴发展,百姓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由于运河的贯通,无锡城“商旅往来,船乘不绝”,明清以后迅速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米、布、丝、钱四大码头,成为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中心。长期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为运河两岸留下诸多旅游资源。沿岸文物古迹丰富,有“国保”6 处、“省保”24处、“市保”35处,还有为数众多的古桥、古宅、古窑、古寺、码头、名人故居等。目前无锡运河景区主要由环城运河和清名桥古运河两部分组成,景区游览方式包括步行和船游两种。步行游览线路自由,而船游产品是景区主推的旅游产品,比较受游客欢迎,也最能体现景区特色。本文主要针对坐船游览运河涉及的旅游景观进行研究。结合专家意见对无锡运河旅游资源开展调查,根据资源标准,对现存的运河旅游资源禀赋进行谱系归纳,总结出7大类别和5种文化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无锡运河旅游资源谱系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网络文本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市场调查。深度访谈法可以较为详细地了解游客感受,并可以通过及时追问来了解深层动机和旅游意图。2018年7月,在无锡运河景区访谈游客30名,主要通过让受访者在各自背景中重构亲历过程的细节,了解旅游体验满意度及限制因素。网络文本调查是利用相关软件统计网络数据的方法。当前许多游客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享体验,网络空间自由、开放、共享的特性能够充分地反映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真实感知,网络信息已经成为研究旅游者行为的重要数据源[25]。本文采用网络文本的内容分析法,搜索论坛、博客、游记、点评、旅游攻略等网络文本信息源,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简称Rost CM6)软件进行分析。2018年5月,以“无锡运河旅游”为检索词,剔除重复内容,整理出各种网络文本共计135篇。根据网络文本分析结果,排名前12位的相关高频词为“无锡、运河、水乡、江南、夜景、水弄堂、坐船、灯光、米市、清名、南禅寺、故居”。在网络文本情感分析中,持积极评价的占53.8%,持中性评价的占31.4%,持消极评价的占14.8%。深度访谈结果显示:(1)多数游客认可景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但周边高楼大厦的城市化背景影响了整体感知;(2)桥、码头、古建筑构成的环境较好,但与其他江南古镇相比无明显不同,印象不够深刻;(3)乘船夜游感觉更好,灯光设计有特色,白天受到噪音及河水污染的影响而感知不够好;(4)沿途景观少,娱乐活动不足,讲解有时不够充分,体验比较单调。

利用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IPA)模型对资源谱系和市场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IPA模型也被称为多因素贡献模型,如图3所示,简单地说就是对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性数据和游客感知的深刻性数据进行组合评价,为确定景区核心吸引力和主要设计元素提供依据。

图3 市场资源的IPA分析模型

通过IPA模型分析发现,为游客深刻感知并且属于运河景区主要资源的旅游景观(位于Ⅰ象限)包括:水弄堂、桥、米市、塔(南禅寺),这些景观构成了游客对于无锡运河的核心形象感知,也构建了他们对于江南水乡的想象。而从专家角度所搜集的诸多运河旅游资源(如惠山祠堂、窑群遗址博物馆等),却很少被游客关注。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原因在于:(1)运河游船路线固定,对非沿线资源景观难以关注到;(2)专家视角下的资源价值与游客视角中的资源价值存在差异性;(3)船游沿途景观吸引力不强,或景观分布散乱、缺乏主题性而影响到游客体验效果。

(二)场所叙事的主题、情节设计

目前的运河景区船游产品表面上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实际上并没有凸显一定的景区主题。资源基础的丰富性反而在某种角度上弱化了景区的主题特点,加之运河景区位于繁华的城市中心,感知背景中的现代化都市与运河景观的古朴基质构成巨大反差,不利于场所主题的自然生成。有必要设定并凸显运河景区的特色主题,从而统领沿途景观设计,为游客提供统一性体验。基于前面的调查结果,本文认为游客赴无锡运河景区游玩,主要是为了体验具有地方特色的江南水乡生活。“旅游规划设计不是为了日常生活的使用、效率而进行的规划设计,而是为了另一种生活的体验和心理愉悦而展开的规划设计。”[26]因此,主题的设定需要满足游客的旅行动机,并且能契合景区原有景观基质。基于以上思考,提出“穿越到运河米市”的叙事主题。从资源谱系来看,该主题线路可以涵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工商业文化等主要景观资源;从市场分析来看,该主题满足了游客对于江南人运河生活场景和历史上江南运河商业繁华的情境想象;从叙事性来看,该主题通俗易懂,容易构造清晰的故事情节。

如表2所示,根据“穿越到运河米市”的主题,以当代人穿越历史来到民国时期的江南运河并乘船赴锡城米市卖米为主线,以一路经历的相关事件为导引,设计游客乘船进入关卡、卖米、交税、学史、听曲、观景、体验水弄堂等故事情节,将若干旅游景观予以串联。叙事语法为顺叙,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流程,主要设计“税卡通关—米市交易—天关证史—地轴赏曲—梁溪百业—水弄人家”六大关键环节,游程由北仓门码头开始,经税卡—北塘米市—黄埠墩—永定桥—西水墩—南禅寺—水弄堂,至南长街码头结束。

表2 无锡运河旅游景观的叙事情节设计

(三)无锡运河景区船游产品的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的中心任务是将历时性的叙事情节,以共时性的景观设计和布局予以呈现。如表3所示,根据叙事主题和故事情节要求,在梳理现存旅游景观的基础上,按照景观设计策略和模式进行相应设计。

表3 无锡运河船游产品的景观设计

(四)无锡运河景观的情境设计

如图4所示,针对景区主题和情节策划,应为游客构建富于江南生活场景和商业情境的旅游环境,以促进叙事体验的正常进展,满足游客对江南水乡的自我想象。主要从硬质与软质两个方面开展情境设计。硬质情境设计包括:使用古色古香的江南船只作为游船,配以雕花、木质家具等;保持水质清洁;完善夜间灯光设计,突出主要环节景观。软质情境设计包括:完善导游讲解服务;服务人员着江南民俗服饰;游船及相关景区播放江南丝竹或相关地方乐曲;提供无锡小吃、点心等地方特色餐饮。

图4 无锡运河旅游景观的主题线路与叙事环节

四、结论

旅游景观设计不仅需要遵从规范,更需要艺术和创意,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的探索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场所叙事的景观设计体验具有逻辑贯通性和主题连续性,因而有利于促进完满旅游体验的产生。第二,场所叙事的主题需要在景区资源禀赋与游客体验关注点相拟合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合理设计确定。第三,场所叙事的情节设计要围绕主题,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对叙事要素进行合理编排,也可根据空间景观的实际情况,使用倒叙、插叙、隐喻等其他叙事语法。第四,景观设计是创造性地将创意构思予以景观化呈现,将历时性故事情节转化为共时性空间剧场。可利用“命名、序列、揭示、隐藏、聚集、开启”等设计策略,探索实施“原真呈现、复古重建、肖似创作、象征设计、虚拟影像、交互活动”等合理模式。第五,场所叙事性旅游景观设计应遵循空间剧场的情节化塑造、无形文化的有形化呈现、体验方式的互动化打造、旅游世界的情境化构建原则。

猜你喜欢
无锡运河场所
无锡一棉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听的场所
如泰运河谣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