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研究

2020-11-25 02:42郝春阳
银幕内外 2020年2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

郝春阳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热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殊产物。热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一般的网络语言,因与社会时事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热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多重社会意义。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新闻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网络衍生出丰富的社交产品包括网络聊天平台和软件,这些社交产品已从PC端扩展到手机端。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也催生出了适于网络传播的新生语言——网络流行语。各类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高频的使用工具。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大众所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了当下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正在不断扩充现代人的词汇库,丰富大众日常交流素材,尤其是从热点新闻事件中引发的网络流行语不仅是大众所悉知的聊天用语,也是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新途径,成为公众释放情绪、表达观点的文化符号。为此,需要对该类网络流行语进行系统研究,才能了解热点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如何生产和传播的以及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后背所涉及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环境分析

1.社会环境:社会转型促进民主话语实践

改革开放促进民主话语实践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带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脚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形态的变革必然会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多方位变革。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我国政治民主建设也随之完善,社会民主空间也逐渐壮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必然带来文化话语等的转变,新的话语方式是新型阶层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大刀阔斧,也是新旧思想观念碰撞,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使得中国在社会关系、价值观念、贫富差距、城乡发展、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趋于复杂,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热点事件频发,这种冲突作用于每一个社会个体,并以价值观、社会心理、态度、行为等形式发生作用,进而通过话语的变化呈现出来。在一个表达日益自由的空间里,必然形成了新的的话语实践,这种话语权利上的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着社会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时代的语言表达形式,或嬉笑怒骂,或群民激愤,或自娱自乐,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的环境基础.

2.技术环境:互联网建构扁平化传播网络

“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是文化能够在其中生长的技术,媒介与人互动的形态塑造文化得以形成的环境,使文化的组织形式和逻辑具有某种倾向。”因此,从媒介技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发展中产生的影响角度,看待网络流行语,能更全面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前因后果。互联网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勾勒出一个不同于传

统社会结构的虚拟空间,这是一个可以全民广泛参与自由空间,虚拟和现实融合的赛博空间逐渐开始形成并蓬勃发展,并重塑了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形态。网络空间的低门槛、自由性的特点和社会成员强烈的表达参与诉求不谋而合,只需一臺电脑一个键盘,人们就可以在虚世界中任意遨游,随着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的宽,曾经被束缚着的思维意识开始萌芽,个人和群体开始释放信息生产力,互联网形成的新型媒介空间悄然影响着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形态。扁平化的社会网络和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为网络流行语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文化环境:青年文化引领网络文化潮流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集中性体现的表征形式,而文化是语言的内核。如今网络空间的强势崛起改变了社会的年龄架构,改变了以往社会评判主流阶层的标准,带来全新的文化形态。信息面前人人的机会是平等的,但由于年轻人在接受新事物、运用信息的能力上大大超越了中年人和老年人。作为互联网原居民的青年群体,有着对互联网新生技术的快速掌握的优势,成为网络社会的积极分子,以独特的文化创造方式引领着网络文化趋势。

“亚文化”是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与观念。青年一代作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具有较高的参与感,乐于分享。他们总能从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电视剧综艺或者网络中的任何一种文化内容中找到互动的内容。有些看似调侃讽刺的网络流行语并不是单纯的

二、网络流行语传播渠道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内容特征造就了其在传播过程中低门槛、易复制的特性,在各种网络传播平台中都可以轻易生根发芽,网络流行语也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不断转移主阵地,从聊天室、贴吧、博客,到微博出现,微信的诞生和发展,网络流行语不断的在当时的主流网络互动平台中发酵扩散。纵观近几年的网络媒体生态,主要的媒介传播平台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着相同爱好的群体聚集的贴吧、论坛等垂直社群平台。二是以微博为主的相对开放式的“公共领域”成为了讨论热门话题的主要媒介平台:三是以社交、互动为主的微信占据人们的社交生活、微信公众号成为信息提供平台。

1.垂直社群:二次元流行语生产的主阵地

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贴吧、论坛是比较主流的网络互动平台,也成为了当时网络流行语产生的主阵地,一方面,基于网络社区互动氛围产生的一些“无厘头”的语词,引发社区内的互动;比如百度贴吧“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天涯论坛“神马都是浮云”;“我也是醉了”最早源自dotA游戏直播、解说网站。2010年以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更便捷即时的社群互动平台产生,使得网络互动的主阵地也随之转移。但一些基于亚文化而聚集在一起的垂直社群迸发着极大的网络流行文化创造力,比如“哔哩哔哩”是以二次元文化、弹幕互动为特色的垂直社群,极具互动分享和二次创造的文化氛围。2015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Duang”一词来源于哔哩哔哩的一位视频博主的恶搞视频,他将成龙的广告视频和歌曲《我的滑板鞋》进行了同步拼接,制作成鬼畜视频

“成龙我的洗发液”并发布在B站上。

2.微博:流行语的引爆场域

微博降低了信息发布门槛,传播者和受众界限变得模糊,人们“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儿”。在愈加复杂的信息传播图景中,微博用户仿佛共同在“一个个小村庄里”,不仅能够随时随地关注任何公众人物的动态、还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甚至搜索等方式将事件推向舆论的高潮。“根据2017年微博财报数据显示,微博月活跃用户共3.76亿。”微小的事件在众多微博用户的发酵中如同蝴蝶效应,引发巨大的舆论效应。截至2017年微博全站头部用户规模达41.8万,(头部用户是指月阅读量大于10w博主)”:各类微博明星、当红博主制造流量影响关注,娱乐明星的微博粉丝动辄千万,“意见领袖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对多个微博博主的微博转发路径进行分析,其传播路径呈现如“蒲公英”式传播。信息从一个节点发出,经过多个关键节点的传播形成涟漪,将信息扩散至更广泛的范围。

3.微信:“刷屏”式圈层传播

相对群体聚集式的社区和开放式的微博,微信更加具有私密性,微信是基于熟人社交“强关系”的社交平台,主要的社交类型包括一对一的人际沟通、微信群沟通、微信朋友圈展示型沟通。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拟剧理论”认为,人们的人际交往过程实质上是社会成员通过在“前台”的表演展示自己,控制外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该理论认为人们利用分享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人流是网络流行语在日常生活中流动的一种重要渠道,网络流行语可以作为人交往的资本,增加交往趣味性。“社交货币”源自社交媒体中经济学的概念,是用来衡量用户分享信息内容的倾向性问题。网络流行语成为微信生态中的重量级啊“社交货币”,人们可以在微信群中展开群体互动、也可以在朋友圈中表达自我。以自我呈现和社交货币为底层架构的微信聊天和微信朋友圈建构了微信圈层传播的第一层:即基于社交驱动的个人分享机制。网络流行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形容友谊脆弱易变,有着调侃搞笑的风格,在微信群聊中,一個网络流行语就能掀起一场微信群聊天狂欢。

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分析

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创新扩散理论”认为,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其创新扩散的过程类似于一条S曲线,强调一个新的观念或事物在经历早期的少数人使用的积累后在某节点爆发式增长后逐渐衰减的扩散过程。

1.生产阶段:热议事件和草根表达的触发

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网络流行语产生及流行过程的分析发现,可根据来源事件受关注程度的不同将网络流行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就比较有关注度的事件,笔者把它成为“明星流行语”。比如娱乐类词语“且行且珍惜”出自娱乐明星文章的出轨事件;王健林“小目标”出自知名访谈节目《鲁豫大咖一日行》中知名企业家王健林访谈时说的一句话。另一类是“草根流行语”比如“Duang”“萌萌哒”,最早起由个别草根人物发现或创造出来,因语言具有新奇、搞笑、吐槽等特点,被逐渐关注,并触发大众的模仿和使用。从触发机制上来说,两类网络流行语在产生之时因关注度不同,也影响着后续传播扩散路径。草根流行语和明星流行语的传播起点不同,“明星流行语”在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时便是在一个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或者出自一个关注度极高的人物表达中。明星流行语与生俱来的高关注度使得该词语一出现就收到广泛关注,加上语言的新奇性、情绪性等文本特性,触发了大众的关注。

2.扩散阶段:模仿式再生产和节点引爆

一件本身带有事件爆点加情绪共鸣点的词语生产出来后,就开始了它的扩散与流通过程。“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人们行为的一致是基本的社会现象,要使得行为一致,必须通过模仿,模仿传播于整个社会”。这就是“模仿律”,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播是有条件的,它总是在模仿前人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或创造。“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词语中是一种童年家庭的温馨场景,引起共同的情绪。流行语创造了某种独特的情景,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会很快理解这种情景,继而融入这种情景中,对语词加入个人个性或创造,继而传递给有着共鸣的相似群体。模仿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倾向于加入“二次创造”的接力式传播。关于网络流行语特点的调查中,“诙谐幽默”入选率最高,成为网络流行语最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追捧的时尚资本,在社交媒体中使用这样的流行语言,能最快速的把流行语带有的个性、时尚、叛逆的特点转移到自己身上。正是在这种流行心态的驱动下,大规模的跟风模仿和使用网络流行语才常常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网络流行语产生于个别人物的创造或发掘,在早期扩散阶段是由较为活跃的网络深度用户发这批用户在创新扩散模型中也称成为“早期接受者”和“早期追随者”,他们把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推到了一个较高值,在这个值之后网络流行语开始了大范围指数型增长。草根流行语从最初的小范围到引爆流行成为整个网络社会的流行语,有赖于一些“关键节点”的传播,这些关键节点通常是在社交网络上具有较高数量粉丝的微博达人。

3.收编阶段:商业与主流媒体的收编

网络流行语文化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文化类型,群体的力量总在发现发明有趣的事情,并从中找到可调侃的点,掀起一场娱乐浪潮。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以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为代表,蹭热点、标题吸引眼球成为紧跟消费者的方式,商业开始使用流行语,不断消解着语言新颖性和新鲜感。也同时把流行语的传播再次推向高潮。就整体的传播环境而言,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人人都可以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商业便无孔不入,商业早己经大肆入侵了自媒体环境下的流行语传播。一旦哪个词语成为流行宠儿,商业媒体便蜂拥而去,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蹭热点自然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商业狂欢。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以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大V为主的自媒体是其中主力的推动者。而自媒体扮演者幕后推手的角色,通过将流行语和各个领域的内容融合使用,延伸了流行语的传播范围。从“佛系”“小目标”等典型流行语的数据来看,以微博大号、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商业自媒体在网络流行语的推广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商业自媒体出于自身的浏览量点击率的商业目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像石子扔入水中激起一层层波纹,一层层向外扩张,席卷着更多的参与者。也把网络流行语的消费推线高潮,随机被消费殆尽的流行语失去了语境的新鲜感,其传播力也就渐渐消失。

4渐退阶段:流行的渐退与纳入日常话语

流行语的新鲜趣味大于内涵和语义,因此随着新鲜感的快速迭代,其生命力也短暂,“以百度事件类流行语为样本,对热点事件流行语热度、周期、与媒体报道数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传播周期上看,呈现一种集中式爆发与淡出的规律,平均传播周期为21天。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快餐文化”,常常以很快的速度成为热门词语,又在短时间转瞬即逝,各色词语“你方唱罢我登场”,当新的表达方式开始流行时,以往的流行语词很快消失在受众脑海中。网络流行语在最初被寄予针砭时弊,舆论表达的厚望,自上而下的传播着广大群众的声音,随着网络功能的多样化,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私人和公共领域融合的媒体的出现,网络流行语愈发呈现娱乐化倾向。另一方面,商业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过度消费过早的消耗了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随着新鲜感的消逝虽然不再是媒体和商业的宠儿,网络流行语在经过浪潮之后也进入了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在微博中搜索这些流行语能有数百上千条普通微博用户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矛盾突出;互联网提供网民讨论的公共领域,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提供群体自组织的连接;从针砭时弊到吐槽调侃,网络流行语行文风格的变化背后是网络文化青年亚文化登上了主流。不同于其他语言之处在于,流行语在内容上,音节朗朗伤口、语义浅显移动,追求语言经济性;语义高度凝练,有超强适用性,构词方式新奇,情绪共鸣强。

热点件中提炼出短小精焊的词语,草根化的表达方式让流行语的受众面更广泛,低门槛模仿式的造句运动让人人都有参与感,提高了传播参与度。

参考文献:

[1]蔣秀玲,彭金定. 网络流行语扩散机制研究:三种视角及其整合[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2):98-103.

[2]周俊,王敏.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微观影响机制研究——基于12例公共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J]. 国际新闻界,2016,38(04):26-46.

[3]苏琳,祁艳红. 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探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133-135.

[4]苏琳,邢晓萌.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的分析[J].汉字文化,2019(06):41-42.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传播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