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25 05:25马子涵
科教导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实践教学

马子涵

摘 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指定任务从而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完成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新媒体传播导论”课程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梳理,为了使学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理解新媒体,本课程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设定明确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运营新媒体这一方式来对新媒体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打下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实践教学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69

Abstract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s an open and exploratory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theory and task as a carrier. Students acquire knowledge and skills by completing a certain task. This teaching method requires students to complete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exploration with real tasks. The "Introduction to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course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new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new media from a more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 this course adopts a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to set clear learning tasks for students. Students can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new media through the independent operation of new media, and lay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courses and employment.

Keywords task-based learning; practice teaching; new media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传播学相关课程都将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饱受诟病。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另一方面,学生面对生硬的知识无法提起学习的积极性。但学习是人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对知识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1]为提高学生积极性,使“新媒体传播导论”这一课程能够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将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满足当下课程的上述需求。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教学意义

传播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新媒体理论的过程中,不能只专注于当下的课本内容,还要考虑到社会对传播学专业学生的职能需求。作为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就业方向多集中在互联网、媒体机构、宣传等工作岗位上,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内容,为学生选定任务、设置特定情境,使其围绕某一任务,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主动查找与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式学习,在期末时不仅完成了任务,也为未来的就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作品。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专业课程较为多样,学生择业面较广,因此更需要在课堂上将理论结合实际,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应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深化所学理论、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新媒体传播导论”课堂中的应用

“新媒体传播导论”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内容多与当下的新媒体环境联系紧密,旨在将学生的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视野拓宽至新媒体领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理论指导实践,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但目前的新媒体传播教学现状依然存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新媒体环境发展、教学平台限制学生自主发挥、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少等问题。[2] 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课程需要,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尽管学习内容是大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媒体,如何避免书本内容和学生日常接触的新媒体出现“脱钩”现象,这一问题亟待授课老师进行解决。出于对该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便被引入课堂中。

2.1 任务情景创设

“任务驱动法教学法”是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中创设任务情景是实施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这一全新的授课理念下,任務情境的创设应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媒体的运作技巧以及背后所隐含的传播学理论,本课程将17周的学习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内,以学习基础理论为首要目标,除了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外,还会随堂上传相关论题的文献供学生延伸阅读,主要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将传统的传播学理论置于新媒体语境下进行理解;在第二阶段,要求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选择任一感兴趣的新媒体账号进行专业的理论分析并制作PPT进行课堂展示,如分析某一视频账号的拍摄技巧、文案设置、成功原因等;在第三阶段,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理论以及前期的课堂展示内容,自主选择任一新媒体平台进行账号运行,其账号会公布在班级群中,供其他学生进行浏览与评价。

同时,第三阶段的成果则会与期末考核直接挂钩。一方面,教师会通过肉眼可观察到的账号内容以及学生所运营账号的数据,如粉丝数量、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等新媒体已存在的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账号的质量;另一方面,考虑到新账号在刚起步时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积累,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有可能无法产生可观的数据,因此学生也被要求将日常运营过程总结为书面运营报告提交,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运营过程、运营心得和体会等。同时,即使是小组合作运营的账号,也需要每人单独提交报告,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运营新媒体账号背后的分工,有效避免了小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的“搭便车”现象。这一具体任务便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任务发布之初就获得了学生群体之中的广泛讨论,也促使一些原本就尝试运营新媒体而缺乏动力的学生得到了行动的契机。

2.2 课堂模式设计

首先,让“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于该课程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新媒体传播导论”实践性内容教学时,大致从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新媒体用户、新媒体数字信息加工、社会化媒体形式、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3]等方面,制定一个总体目标,并从具体课程内容出发,分章节进行讲解,从而形成独立的教学专题,即分目标。

另外,课堂模式也不能仅局限于在上课期间,需注意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有机结合。课前任务主要包括自主预习,即需要学生提前预习课本内容,并查找相关案例资料。由于新媒体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学生的视角有时会更加开阔。课中任务包括回顾、导入、讲解和应用四个部分,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则会与实事进行有机结合,方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抽象理论,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从学术角度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课后任务包括巩固和提高两部分,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都会通过“超星学习通”这一学习软件发布学习任务,包括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小组展示名单、与课程配套的前沿文献等,并布置与文献相关的课后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必须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统一在课堂中的每一环节中,使学生从被动吸收知识到主动搜集获取知识,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新媒体传播导论”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3.1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不同的新媒体领域进行拓展,除了利用所学知识来运营新媒体之外,同时也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如学生在选择新媒体平台时,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进行针对性地调整。一些学生对游戏感兴趣,便选择各视觉化平台进行内容呈现,如B站、抖音等,还有一些学生倾向于文字表达,便选择开设微信公众号,分享影评、乐评、书评等。通过不同平台的呈现,可以感受到学生不再是坐在教室中无个性的群体一员,而是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独立个体,这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因材施教。

3.2 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在教师布置的任务中,学生意识到课程成绩与自己的账号运营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便不会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对待这项任务。一些同学热衷于涨粉,并在运营账号的实践过程中意识到如果需要维持粉丝数量,则需要有频率地进行内容更新,并保持和粉丝的积极互动;在内容上也不能马虎对待,因为教师、其他同学以及平台上的网友都在对其进行监督,并在评论或弹幕中通过匿名形式给出意见。同时,对新媒体内容的数据量化要求也鼓励学生在内容完成后分享给亲友,这也意味着自己在网络上的作品会受到来自现实中熟人的评判,线上线下的联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许多同学都在运营报告中表示自己的朋友在阅读过自己的公众号推文后对自己有了不同的认知,“原来你也喜欢XXX的作品”“原来你对XX现象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

3.3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鼓励学生运营新媒体账号并不是想象中的“玩玩手机和电脑”这样简单。同学都表示这段运营经历使他们对新媒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传播学专业素养。如学生需要提高文章或视频的浏览量,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且吸睛的标题是必不可少的,尽管传统教材中都会对“标题党”表示批评,但学生通过实践会对“标题党”有着更多元的思考。比如对于选择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同学而言,他们需要自主学习公众号的排版等格式方面的内容,以及在发布时间上也会探索在何时发布才会被更多用户浏览到,这便涉及了新媒体用户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和规律,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更有同学通过优质的内容输出,获得了读者的赞赏,甚至被邀请做其他公众号的特邀作者。

对于发布视频的同学而言,他们需要自行探索视频的拍摄、制作、剪辑、配音、文案等一系列内容。比如配乐的卡点、视频转场的衔接度、字幕的色彩、大小等等细节都会在实践中得到注意和重视。一些同学表示为了制作视频而自学了摄影以及Pr等软件。以及在平台的选择上,有同学观察到西瓜视频和B站的用户黏性是不同的,因此便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平台。还有同学总结出了视频发布的时间规律,比如B站用户活跃的时间多为周三和周四,时间段也分为上午11点至下午2点,下午5点至7点,晚上10点至11点这三个阶段,从而得出了投稿的最佳时间点是周三上午10点左右。这些知识都无法从书本中获得,而是需要亲身实践后才能有所感悟。

通过运营账号,学生借助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刻体会理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也为未来的就业积累了经验和作品。

3.4 与后续课程形成有效衔接

此次任务也与后续的“当代摄影”“电脑图文设计”等课程形成了有效衔接,学生通过运营新媒体账号会意识到自身在实操过程中的不足,因此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得学习更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会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洞察力、创作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种趋势也将会层层推进新媒体传播专业的教育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运营新媒体的机会,将传播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且對未来的工作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在今后的传播学专业教学实践中,也可以深入推进该教学方法,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促进个人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8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传播学专业特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017

参考文献

[1] 刘红梅.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构建与应用[J].江苏高教,2016(4):71-73.

[2] 赵红艳.基于任务驱动的新媒体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2):44-45.

[3] 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实践教学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法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车工教学中的应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