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020-11-28 07:29黄雪彬肖淑玲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43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对策

黄雪彬 肖淑玲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流和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方式,应该不断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得大学生变得十分迷茫,在新媒体环境下所呈现的信息参差不齐。这些现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在这种巨大的新挑战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信息,接受各方面的建议,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信息更新频率也大大加快,刺激了人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拓展了当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我们日常比较经常使用的百度、微博、抖音等,极大地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很多信息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自由交流感情、宣泄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地利用新媒体搜集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面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新媒体舆论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制定的教育目标去理解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网站自主了解信息,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习惯的养成,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多样

在新媒体环境得到普及之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课堂、座谈、社会实践等活动该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时间段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但该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时间地点制度的局限。而新媒体承载多种交流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种科学新型的教育方式。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多种新的教育手段,如QQ、微信、微博,都是大学生所热衷的通讯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大学生个人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教育下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新媒体环境虽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教育空间,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管制不健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信息也参差不齐,涌入了大量的无伦理道德的、虚假的不良信息。各种参差不齐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大学生阶段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在此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成熟,道德信念不坚定,政治敏感性薄弱,自我控制力欠缺,面对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庞大的信息资源,很多大学生容易失去鉴别能力,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大学生很多容易受到各种黄赌毒网站的影响,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者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新媒体环境使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随着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冲击。数不胜数的网站、多种参差不齐的信息资源涌入大学生的视野,使得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更愿意用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去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难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问题。随着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性和批判性,对于高校政治教育者直接灌输的知识不会被动接受,而是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挑战教师的权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减弱,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

(三)传统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由于新媒体环境的普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往往是重形式轻内容。部分高校虽然积极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新模式,建立起了校园工作网站,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虽然建立了网站,但是同学们的利用率和使用率不高。高校建立的校园网站,形式单一,往往只是一些网页的简单拼凑,内容设计上缺乏新意,思想上永远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只是穿上了新媒体环境的外衣,对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网站信息以宣讲为主,只是简单地发布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把黑板变成了电脑屏幕,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手机沟通的双向性,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形式单调,主要是以平面的文字、图片为主,忽视了新媒体的动态性和立体性。新媒体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注重新媒体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一切的改变只能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过分的强调政治性,很少关注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使得大学生很难参与进去,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既要重内容,也要重形式,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设计出青春活力的网站效果。同时要加强对该网站的宣传,增加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校园网站在新媒体环境下落实到实处。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的发展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途径,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上出现的信息较为繁杂、良莠不齐,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理念,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正确认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积极充分地利用新媒体工具,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用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新媒体的到来。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紧紧抓住新媒体发展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重视新媒体环境的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二)提高高校領导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但他们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筛选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上各种复杂信息辩证的看待、批判地吸收、增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学会积极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帮助自己进步。面对复杂的媒介环境和媒介信息,每个人都要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媒介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社会对媒介素养的需求十分迫切,它对提高媒介传播效果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延伸到课外,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加强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法的互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育手段,而是在继承每一种教育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创造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特点,更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

(四)加强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课题。例如探索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手机媒体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法,大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的思想特点,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建设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我们的实践提供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新媒体工具的认识,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全面加强高校新媒体建设使新媒体成为弘扬主旋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社会新闻、宣传、出版单位,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开发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教育资源,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重视学生党员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表率地位。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当今时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本文主要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和对策展开研究。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能力有限,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不够透彻,仍需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夏晓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泰山出版社,2008.

[3]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廖祥忠.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研究》,2008.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