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传播路径探析

2020-11-28 07:45李茂叶
新闻爱好者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际传播融合传播大众传播

李茂叶

【摘要】在大运河沿线各地中,江苏段运河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在保护好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江苏开展了一系列运河文化传承、利用和弘扬的大型活动,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江苏采用不同的传播路径,如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传统路径、以大众传播为主体的主要路径和以融合传播为趋势的创新路径,有效强化了江苏段运河文化的传播效果,为运河沿线各地更好地普及、弘扬大运河文化提供了样本。

【關键词】大运河文化;江苏段运河文化;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融合传播

自隋唐以来中国大运河就是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商贸走廊,更是沟通南北的文化走廊,至今部分航道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每段运河文化都各有特色,江苏段运河处于大运河中间段,也是大运河区域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一段,运河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且极具特色,运河沿岸城市大都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景观,其中淮安、扬州、苏州等6城市位列大运河申遗名单。目前对大运河文化及江苏段运河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较多,对运河文化传播研究得较少。截至2020年1月知网检索到的江苏段运河文化传播研究的论文仅8篇。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从传播学视角就江苏段运河文化的传播路径做深入探讨,以期扩大江苏段运河文化的传播效果,提升江苏段运河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为更好地传播、普及、弘扬大运河文化提供样本。

一、江苏段运河文化实践活动多、建设力度大

不同段大运河因流经区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或军事地位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流经江苏8个城市,北自徐州南至苏州,全长约690公里,历史悠久、空间跨度辽阔。江苏段运河既是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和水利工程,也是至今仍然通航的黄金水道,其文化遗产数量之大、品质之高、内涵之深在各省运河段中独树一帜。自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大运河流经区域的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建设力度。江苏贯彻国家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政策,加大了在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上的投入,合理开发利用大运河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了运河文化的实践活动。

(一)江苏省委、省政府牵头,系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2018年4月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成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的高端智库;同时开始规划试点大运河国家公园,建构以大运河沿岸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文化为核心资源的运河文化公园,探索大运河历史文化景观转化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途径,带动大运河文化的复兴,激发运河沿线区域的活力;5月,提出将扬州段运河打造为江苏段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段,以点带面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8月,淮安的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开工建设,以更好地保护、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10月,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与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CNCPEC)在扬州共同举办“2018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向世界发出中国大运河文化保护的声音、展示中国行动的力量。2019年5月扬州启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将以现代化方式保存大运河文化的记忆、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发展;2019年9月26日至10月3日在扬州举办“2019运河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不但展示了大运河文化的魅力,还体现了扬州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将江苏段运河文化的传播推向海外。2019年11月,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依据。江苏各级政府正在以各项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二)江苏各文化单位、学术机构等积极配合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江苏各文化单位、学术机构等积极配合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主动开展运河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建设活动。2016年11月扬州举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共同节点扬州作为契合点,探讨大运河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为江苏运河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机遇。2018年6月淮安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大运河沿线40多个城市的160个非遗项目参与展演,充分展示了各项非遗文化的风采和魅力。2019年1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在江苏大剧院成功主办“水路·戏路·传承之路——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首届成果展演,并在各高校巡演,这对推动江苏运河沿岸戏曲文化的普及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2019年11月扬州举办“大运河音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入挖掘了大运河音乐文化资源,提供了重要学术成果,也为推动运河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总之,江苏正在积极响应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决策,在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高效务实地展开一系列大型运河文化活动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力争将江苏运河打造为高品位的文化长廊。的确,“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亮出‘江苏实践”[1],为大运河文化的建设作出了榜样。

二、大运河文化传播的传统路径分析

(一)人际传播是大运河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

大运河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南来北往的官吏商民传播而形成的,人际传播是大运河文化传播的基础。江苏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有的以语言符号为载体呈现,如记载、描写大运河文化的典籍、诗词碑刻、文学作品和后人研究大运河文化的论著等,《明史·食货志》关于漕运的记载、《万历十五年》对明代漕运的阐释与评价,专著《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苏州枫桥镇寒山寺碑廊里的《枫桥夜泊》、淮安石码头的“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等,主要以语言符号为载体呈现大运河文化。这些运河文化通过读者的阅读与游客的观赏得以传播,在人内传播的基础上慢慢扩大为人际传播,在没有大众传播的古代,正是依靠人际传播这些运河文化才被大众广为知晓,成为著名景观。

有的运河文化资源以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为主要载体。江苏运河沿岸的许多文化类型,如工艺美术和许多非遗文化资源、古典园林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闸坝工程和古渡码头等水利科技文化、衣食住行等民间文化以及各种历史遗存与出土文物等,不仅直观地展示了江苏段运河文化丰富的内容,更是江苏段运河文化的结晶与标志,其传播很难脱离当地的地域环境和具体的文化情境。因此,此类大运河文化的传播仍需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展以旅游为主的人际传播方式。

有的大运河文化以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为主要载体,如曲艺杂谈、民间传说、方言土语等,绵软的苏州评弹、以徽班演出为主的扬州戏曲、河下古镇船工号子、镇江的北方方言等,都成为在江苏运河不同时空里回响的腔调。这类运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血脉,它们的传播自然可以依靠大众传播大面积、迅速地传播,但民风民俗和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传承方式只有借助最古老的人际传播在当地才能真正传承下去。代代相传的人际传播,传播面相对较小,但其传播效果无疑有效而长久。在人际传播中,“人与人的交流除了基于经验范围的对话,还包括时间地点所构成的情景”。[2]各种民俗风情、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是与运河人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随着运河人代代相传,只有在当地的运河地域环境和文化情境中才能被充分理解、感受和传承,在长期耳濡目染中的人际传播才会积淀最牢固的传播效果。我们要在与大运河的情感互动中通过无数人的人际传播,去激活、理解、传承江苏段运河文化,使大运河文化成为运河沿岸人民乃至更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外,在人际传播中,高校作为高起点平台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大运河文化是个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高校学科体系相对完整、人才资源丰富、传播渠道广泛,有些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机构与高校有着深入广泛的联系,如与高校建立联合研究基地、利用国家社科艺术基金培养大运河文化人才、举办大运河文化讲座或各种艺术展、开设全校或院系运河文化公选课或培训课程等,可利用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传播渠道迅速有效地传播大运河文化。另外,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受众,可作为大运河文化传播载体的后备力量。这也是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如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主办的“水路·戏路·传承之路——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首届成果展演,就是一个大运河文化进校园传播的典型个案。此外,《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进校园的高端师资培训》等项目的开展,都对开展大范围的运河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大运河文化不但可进校园,还可以进社区、进家庭,“除了保护,还有传承。近期我们正在完善大运河文化进家庭的策划案,这是继进社区和进校园后的第三部曲”[3]。江苏通过人际传播正在全方位開展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活动,从而扩大运河文化传播的范围与效果。在大众传播极度发达的今天,人际传播速度虽慢,但依然是大运河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

(二)大众传播是大运河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

相对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因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介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借助大众传播,大运河文化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江苏段运河文化可以走出江苏、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大运河文化的原始信息,经当代影视、新闻、文学工作者的重新加工、整理、创造,主要以视听语言为媒介、大众传播为途径来传播,如夏坚永的《大运河传》、徐则臣的《北上》、纪录片《大运河》等。目前,以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等为主体的大众传播仍是大运河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江苏段运河亦是如此。

将大运河文化资源转换为舞台形象或影像产品,再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平台发布,是近几年大运河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其中,纪录片作为一种直观真实记录大运河文化的影像尤其受欢迎。有的是关于大运河的大型综合纪录片,如《中国大运河》(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大运河》(央视)等;有的规模较小但从不同角度完整宏观地记录了大运河文化,如《中国运河志》等。此外,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中国大运河:摄影师之旅》(2015)、日本NHK《京杭大运河》(2019)以外国游客的视角记录了大运河沿岸的风貌、民间文化和重点城市代表性文化遗存,其中对江苏段大运河更是给予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纪录片在央视、省级卫视、地方电视台及其旗下的新媒体以及爱奇艺、腾讯影视等商业视频网站播放,甚至在海外创下了不俗的收视率,这对大范围传播江苏段运河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参照。

近几年关于大运河的微电影,对展示、传播大运河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如2018年10月扬州举办首届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展出了许多关于大运河的优秀微电影,有的还被选送到央视播出,其中几部记录江苏段运河的微电影更是发掘了江苏运河城市的故事和独特的文化韵味,《镇江往事》就是一部优秀作品。也可利用网络传播进行一对多的传播,如深受年轻群体欢迎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从而扩大传播效果。总之,以运河为主题的各种影像或文化活动都是传播大运河文化的绝佳方式,也是深受大众欢迎的样式。

此外,歌舞剧作为一种新颖的大运河文化艺术形式也深受观众欢迎。舞蹈剧《遇见大运河》将大运河文化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该剧自上演以来国内巡演100多场,海外巡演160多场,它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将中国的大运河文化变成世界的大运河文化,引发轰动效应。它启示我们,可以将大运河文化遗产转换为不同形式的高质量艺术品,如影像、舞台剧、曲艺、动画等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经多媒体的大众传播路径进行传播,会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积极探索融合传播新路径,提升大运河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一)大运河文化作为热点话题,可借势融媒体,助推其发展

现在国家大力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因此,可充分借助政府的支持,借势融媒体,制作适应融媒体传播的大运河文化融产品,将其发布于各融媒体平台,走融合传播之路,这是江苏段运河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与传统大运河文化资源相比,江苏实施的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项举措及开展的江苏段运河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建设活动,作为大运河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信息源,不但具有重大意义且具有新闻的“新鲜性”,也更适合融合传播。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相比,这是一条创新性的传播运河文化的高效路径。

2019年9月在扬州举办的运河文化嘉年华活动作为一项大运河文化专题活动,不但展示了扬州作为运河之都的魅力,还展示了来自世界9个运河国家和国内35个运河城市的风采。对这一重磅新闻,扬州广电传媒集团融媒体及时跟进,其旗下各媒体平台以及抖音官方号“扬州发布”(抖音号:Yangzhoufabu)、同名微博同步发布,抖音多个个人账号如k871PF、892257340、Xqls5201314等发布的嘉年华文化活动与之呼应。这次活动借势融媒体,再次展示和传播了大运河文化尤其是江苏段运河文化,也向世界展示了扬州作为运河名城的风采,提升了扬州形象。因此,借势融媒体,制作高端融产品,走融合传播之路来传播、弘扬大运河文化,助推江苏段运河文化的发展,是江苏段运河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二)制作形式多样的大运河文化融产品,多屏互动,实现融合传播格局

截至2019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1.38亿”[4]。新媒体与自媒体的黏性用户越来越多,如何充分利用这个庞大的用户量?细分不同的受众群体,将江苏段运河文化的资源或实践活动开发为高品质的融产品,由可信度较高的融媒体采集后制作成不同形式、长短不一的融产品,如覆盖大面积受众、适合传统广电媒体的新闻、专题片、纪录片;可以在推荐算法的基础上制作适合新媒体不同用户群体的浏览信息,做到个性化分发、点对点推送;可以做成适合抖音、快手等用户传播的短视频,同步发布在不同的媒体终端。总之,微视频、短视频和音频以及动图、动画、H5、VR等形式的融媒体产品被推送到要求与特点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从而实现融合传播的格局。实践证明,2019扬州运河文化嘉年华活动实现了融合传播的效果。这样,主题一致、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大运河文化融产品就可以根据受众需要随意在大屏、PC端、移动端的小屏观看,也可以在没有画面只有音频的平台收听,形成点对面、点对点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屏幕、可互动的融合传播格局,最大限度地扩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效果,提升江苏段运河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为大运河文化的融合传播提供参照。

江苏正在通过强有力的举措和各项实践活动来保护、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并通过现代科技与传媒手段将传统运河文化资源加以整合、转化,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我们应根据不同运河段文化和不同类型运河文化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传播途径,对于传统文化资源,宜以传统传播路径如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为主;对目前保护、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的实践活动和新闻信息,融合传播为主的创新路径会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当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多元的,同一运河文化信息可采用一种或多种传播路径,各种传播路径也可能会交织在一起,这都会有效加强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效果。实践证明,江苏段运河文化的传播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播以及运河沿线各省弘扬和传播本土文化提供了有效范例。

[本文为江苏社科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基金項目“江苏段大运河核心文化展示与传播研究”(DYH18YB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宏伟,于锋.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亮出“江苏实践”[N].新华日报,2018-10-12.

[2]李彬.传播学引论[M].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7.

[3]李彬.传播学引论[M].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7.

[4]胡钰,王嘉婧.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综述[N].经济日报,2019-12-05.

(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讲师,博士)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人际传播融合传播大众传播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微信人际传播分析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对于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思考
从推选到竞演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微信聊天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