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网络思政:现状分析与创新路径

2020-11-28 07:40张玉玲张建华王丹
西部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新路径民办高校

张玉玲 张建华 王丹

摘 要: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薄弱环节,网络思政是新时代民办高校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痛点与堵点。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探索构建新时代符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师资特点和学生特点的网络思政的新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网络思政;新路径

民办高校是我國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一起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要使命。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民办本科高校434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在校生439万人,分别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34.3%和本科在校生数的25.1% [1]。《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和公办高校相比,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传播过程中“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也相对薄弱 [2]。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网上,高校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难点在网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在网上,大学生在哪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延伸到哪里。网络思政成为当前民办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补齐网络思政短板,提升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培养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民办高校网络思政现状分析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回避的新环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民办高校网络思政普遍存在顶层设计缺失、队伍不专业、平台阵地建设不规范等问题,同时面临着学生对网络文化的低自制力和低"免疫力"两大挑战。结合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共性,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调整工作心态、尝试流行语态、构建文化阵地及健全工作机制以促使"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正常运行。

(一)民办高校党建滞后, 网络思政顶层设计缺失。

民办高校因办学体制、经费来源的特殊性,党建工作起步晚并相对滞后,多数民办高

校党委领导班子长期处于不健全状态,民办高校党委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保证学校正确办学方向时,往往有“畏难”心理,从而使党委在构建“大思政”格局中主体责任意识缺失。这就直接导致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各部门网络平台单打独斗、力量分散,“平台的顶层设计、发展定位、管理团队的配备、内容的甄选、日常监管方面往往缺乏统一的思考与管理,诸如平台更新不及时形成‘僵尸平台、内容原创性偏少主要靠转发而形成‘流水账式平台、管理团队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与专业素养不高、平台管理审核把关不严而引发网络舆情事件等问题屡见不鲜” [3]。民办高校党委话语权的缺乏,使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必然处于“理直气不壮”的尴尬境地,其结果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弱化甚至缺失[4]。

(二)民办高校教师开展网络思政能力不足。

教师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欠缺,是当前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的最大瓶颈。一是思政课师资队伍配备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办高校按照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公办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出现大量缺口,致使民办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思政课教师大量流向公办高校,从而导致民办高校本就配备不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更是雪上加霜。“民办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由专职、双肩挑、外聘三部分构成。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且流动性大,双肩挑教师“一心难以二用”,外聘教师“打工心态”突出。[5]”二是专职网络平台建设的教师能力有待提升。民办高校的专职网络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当前多数只能维持校园网的基本建设和正常运转,运用新媒体技术为网络思政助力护航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宣传、学工、团委等网络思政建设相关协同部门的教师,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有待提升。全面提升教师运用网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建设必须清除的痛点和堵点。

(三)民办高校网络思政阵地建设不牢。

新时代大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和中国网民的主体,其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学生网民数量最多,占比26.9%,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6]。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带来便捷的同时,网上充斥的各种社会思潮对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们各种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思辨能力欠缺、自律性较差、对网络依赖性强、更易受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沉迷网络、行为失范、人格滑坡等现象更为突出。多数民办高校网络思政阵地缺失,学校的门户网站只是对传统媒体校刊校报、校园广播内容的复制,大学生熟悉的“两微一端”建设严重滞后,辅导员博客、思政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阵地建设不足。网络思政内容缺心少魂、配方陈旧,形式单一、工艺粗糙,网络思政供给与大学生成长需求不匹配,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缺失。民办高校如何基于网络特点,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创新融合,筑牢网络思政的新阵地亟待破题。

二、提升民办高校网络思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新路径

(一)强化党建引领,打造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的“司令部”。民办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党对民办学校网络思政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民办高校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育人为党育才是民办高校办学的初心使命和逻辑起点。民办高校党委要紧紧抓住三个着力点,使自身成为指挥民办高校网络思政阵地战的坚强“司令部”,充分发挥“导向引领、把关监督、保障护航、动力促进”作用,为民办高校稳健发展系紧“安全带”,把稳“方向盘”,当好“助推器”,行使“制动阀”。

一是要强化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民办高校网络思政是民办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阵地、前沿阵地、主战场,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聚集地,学生在网上,网上有政治。网络思政新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民办高校党委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互联网上多元化社会思潮,打好主动战。既要担当起筑牢网络思政新阵地的主体责任,也要担当起确保网络思政新阵地安全的责任,更要担当起开创民办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责任  。

二是强化网络思政的顶层设计,构建协调联动的“网络大思政”格局。民办高校网络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团委、网络建设和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全员参与的“网络大思政”格局,才能实现网络思政效果的最大化。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筑牢网上“思政课程”主阵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多维度有针对性地回应师生网上关切,畅通主渠道。强化学校学工部对学生日常网上言论和思想动态的关注,学工队伍要学会运用民办高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新话语、新平台、新方式,及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提高学校团委引领网络社团活动能力,针对学生网上关注的热点问题,举办校园网络文化产品设计比赛等活动,支持学生网络社团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网络社团活动新阵地。提升学校网络管理部门的网络建设、网络监管能力。总之民办高校党委要立足“三全”育人,统筹推进网络思政建设,引导师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形成全校师生人人“懂网、用网、建网、守网”的良好局面。

三是要提升驾驭互联网的能力,实现被动“轻网、厌网、怕网”到主动“学网、懂网、用网”的转变,克服“本领恐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党委必须掌握通过互联网组织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本领,不断提高对民办高校网络思政规律的把握能力。

(二)提升网络育人能力,打造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民办高校要立足于自身师资队伍网络思政能力的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教师运用网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一是发挥团队优势,打造一支兼具“面对面”和“键对键”能力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专职年轻教师开展网络思政的热情,双肩挑辅导员教师了解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的长处,外聘教师具有丰富的传统教学经验的优势,形成专职教师、双肩挑教师、外聘教师的优势互补,既能“面对面”传统教学,又能“键对键”的开展网络思政,打造网络思政主力军。二是建设一支网络技术过硬的专职网络教师队伍,切实增强建设网络思政阵地能力、服务师生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校園网络思政新阵地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三是建设一支由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校内外专家学者、学生党员等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校园网络监管队伍和网络评论队伍,汇集研判网上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处置网上不良信息,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三)创新传播方式,构筑民办高校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思政新阵地。

面对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民办高校必须依据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主动迎接互联网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抢占网络思政教育阵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坚持‘互联网+思政的工作思路,创新方式,强化思想引领”[7]。一是建设集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于一体、体现民办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综合性校园门户网站,打造体现时代特色的、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建党近百年的成就于一体的党建主题性教育网站,建设体现民办高校专业特色和专业前沿的“课程思政”网站,要把网站建设成民办高校网络思政的新阵地、主阵地,用符合大学生期待和互联网特点的网络思政呈现方式、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吸引大学生成为校园门户网站、党建主题性教育网站、“课程思政”网站的“粉丝”,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家国情怀。二是筑牢网上“思政课程”主阵地。依托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在线教学平台与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打造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特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金课”、系列思政微课、微视频制作与展播等线上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据统计,吉林省2020 春季学期全省37 所本科高校在线授课教师达2.6 万名,在线学习学生超过49 万人,开出在线课程近3 万门[8]。民办高校应抓住疫情期间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的机遇,实现思政课教学从传统线下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转型升级,打造网上“思政课程”主阵地。三是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政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平台建设,运用网络的、校园的、青年的传播方法,形成独具民办高校特色的网络思政方法体系,不断增强民办高校网络思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结 语

“互联网+教育”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直接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民办高校只有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网络大思政”格局,加强网络思政顶层设计,打造一支能力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政建设“主力军”,筑牢民办高校 网络思政新阵地,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才能破解清除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的痛点堵点,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261号建议的答复[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aojiaosi/202010/t20201009_493611.html

[2] 章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氛围明显优化[N].中国青年报2019.03.14(03).

[3] 刘贵花.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实困境及对策浅析[J]. 台州学院学报,2017,39(02):79-81+86.

[4] 张玉玲,张建华,张建军.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1):25-27+38.

[5] 章清.民办高校思政“金课”如何打造.光明日报[N].2019.01.18(1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7] 朱洁瑜.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探析[J]. 传播与版权,2019,(05):176-177+182.

[8] 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本科高校2020年春季学期在线教学质量调查分析报告[EB/OL]. https://mp.weixin.qq.com/s/KWO7Jq-eGk--a4jlR4WO0A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2018年度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路径拓展研究》(GS18054)

作者简介:张玉玲,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张建华,男,长春财经学院,本科,副教授,从事民办高校党建研究;王丹,长春财经学院,副教授,从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新路径民办高校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基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型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