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模拟上课的深度认识

2020-11-28 07:45王明亮
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接球上课时常态

王明亮

模拟上课也称无生上课,是仅依靠教师个人能力呈现一节完整课堂教学的上课形式。由于课堂上没有学生参与,很多人质疑其教学效果,认为这种形式应该被淘汰。但经过多年的沉淀后,模拟上课依旧存在,说明这种上课形式有其实践意义和作用。

模拟上课通常是为了评比或教研的需要,由教师临时抽取上课内容,进行10或15分钟的现场上课。这种形式对执教者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执教者的综合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其他执教者的观察,笔者认为,模拟上课是对教学、评比、教研活动形式的丰富、补充或延伸,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快速解读教材,设计教学

模拟上课的内容由教师抽签决定,准备时间只有40分钟或1小时。执教者需要快速解读教材,设计教学。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设计好整个教学,还要空出时间来设计教学语言、熟悉教学流程,按理说是很难做到的,或者设计出来的教学也不会很理想。但实际上,有很多参加了模拟上课的教师都能成功甚至堪称完美地完成这一任务。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平时的积累和沉淀,以及对教材的系统理解和熟练把握。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媒介,熟悉教材是设计教学的前提。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很难设计出优秀的教案。如果一名教师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设计出一篇优秀教案,在模拟上课时表现优秀,就可以推断他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过教材并对其非常熟悉,对教学活动也有深入的反思。

例如,在一次以“弯道跑”为内容的模拟上课中,很多教师都把弯道跑设计成一个个地围绕圆圈跑或者绕圆形物跑的练习。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弯道跑的技术呢?深入研究教材中有关弯道跑的内容会发现,弯道跑技术是为了抑制离心力才产生的,而离心力是要在一定速度下才能产生“把人往外甩”的感觉。所以,想要体验和练习弯道跑技术,一定要在大场地、高速度下才会有效。而很多模拟上课的教师会选择慢速或者小场地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说明他们平时对教材中弯道跑的内容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了只为教授“弯道跑”而进行技术教学,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弯道跑技术”而教学。当然,也有一位教师把场地设计在大跑道的弯道上,而且在教学中不断提醒学生加速,采用各种方法刺激学生以更快的速度体验弯道跑,使他们能够通过练习运用这项技术。这才是对教材与教学有深入研究的体现,这也是观摩者想要考查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因此,模拟上课会激发教师平时不断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

二、整体把握时间,比例科学

一堂体育课的三部曲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技术部分,时间比例约为2:7:1,无论是40分钟的完整上课还是15分钟的模拟上课,这个比例是不变的。模拟上课也需要执教者精准地把握时间。如果教师平时疏于教学,或者教学很松散随意,在模拟上课这样的公开教学中,往往就会表现出缺乏时间观念。他们可能无论教什么内容,或者进行到哪个程序,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他们没有合理分配或调整时间的概念,只想着教完教学内容,无暇顾及教学效果。如果一个教师能在模拟上课时准确把握时间,控制好教学流程,那么可以推断他在平时的课堂上也会这样做,能够对课堂进行高效的管理。教师只有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在遇到模拟上课的时候,才能在短时间的备课后,还能较好地把握时间,使教学程序中各个环节都具有科学的分配比例,使整堂课都很协调,不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笔者对模拟上课中时间比例出现问题的课例进行整理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出现这类问题的教师都是刚开始的教学比较松散,导致后面的时间不够,最后只有草草收场。课堂前松后紧,到了后半段,就变成了背教案、走流程、赶时间。因此,从模拟上课的时间分配上,也能体现教师平时的教学情况。

例如,在笔者参加的某次模拟上课教研活动中,执教的是四位新教师和四位老教师。四位新教师在时间比例上都出现了问题。其中一位新教师在准备部分就用了近6分钟,后面的基本教学只能一带而过、草草收场,结果整堂课只上了11分钟就下课了。这次教研活动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如新教师由于教龄短、经验少的缘故,时间把控能力不足。而在老教师中,也存在平时疏于教学的情况。例如,一位老教师在模拟上课时讲解时间过长,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所有教学,总教学时间严重超长,近20分钟才结束。可见,模拟上课中的时间控制是检验教师平时功夫的一个有效工具。

三、熟悉教学流程,程序齐备

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规律,体育教学要配合这一规律而设计教学程序和环节。即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决定了体育课的教学流程。运动技能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因此,他们可能在教授一个技术动作时,采取以下步骤: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典型示范纠错—再练习—评价。这是体育教师在教授技术动作时的基本教学流程。优秀的教师会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遵守基本教学流程,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认真或敷衍了事,很可能会减少或遗忘某些教学环节,导致教学不完整,不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如果教师对平时教学不够重视,在模拟上课时就会表现出来。

例如,在笔者曾参与的一次模拟上课评审中,执教者都是教龄比较长、具有一定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在他们所展示的模拟上课中发现,每位教师在基本讲解示范环节和学生练习环节都能很好地完成,说明他们在平时教学中都能做到“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这是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但是,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有些教师就开始丢三落四了。有的忘记典型示范,有的忘记纠错辅导,有的忘记巡回指导,有的忘记小结评价,即教学流程不完整。试想,如果教师平时都能够遵守基本常规和流程完成教学,会忘记教学环节吗?因此,模拟上课可以检验教师的常态教学情况。

四、连贯课堂语言,衔接流畅

很多体育教师在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不会特意设计教学语言,常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口头禅、习惯语很多;或者在讲解示范时,对重点技术环节的讲解不够简洁明了,抓不到重点;或者对于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只是随口说说,不能将其很好地贯穿起来。在一堂优秀的体育课上,教师的语言往往是精炼扼要的,有些教师只需要几个字就能把重点技术环节点出来,几句话就能把学生的激情点燃起来,简短的一句衔接就能把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地连贯起來。而这些本领,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总结和反复磨练。否则,在具有评比性的模拟上课中,在来自不同方面压力的情况下,要想在40分钟内设计出良好的教学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模拟上课也像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出教师平时的常态教学语言水平。

例如,在一些模拟上课中,笔者经常听到一些口头禅或习惯性词语,如“好”“嗯”“对吧”等,大多都是教师在平时课堂中没有注意到的赘语。有些体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太注重衔接语言的设计,只用一些很随意的语句过渡,如“接下来……”“下面我们……”,在模拟上课时,这些习惯性语句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它们使课堂环节的转换显得十分生硬,反映出教师在常态教学中语言设计方面的不足。

五、反射常态教学,微缩呈现

模拟上课是教师常态教学的一个微缩呈现。它看似是对执教者当时模拟教学的一个评比,但其实是对执教者平时常态教学的一个全面反射和检验。如果教师在常态教学中能够认真细致地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那么在模拟上课中也会有同样的表现。正是因为在短时间里要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所以靠一时的运气和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教师只有在平时坚持认真教学,才能在模拟上课时表现出较高的教学水平,成功地展示自我,贡献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范例。

例如,在笔者曾参加的一次“篮球胸前双手传接球”模拟上课评比中,有两位教师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一位教师设计的传接球距离很近,就是简单地让学生面对面再后退一步,就开始了传接球练习。小学生的步幅不大,各自后退一步后也不到2米,在这么短的距离进行篮球的传接球练习,会有什么效果呢?经历过课堂实践的教师才有发言权。而另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拉开5米的距离进行传接球练习,进而再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让学生自主调整传接球距离。从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推断教师在平时上课时有认真实践并进行了总结反思。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对于篮球的传接球这一授课内容,凡是认真上过课的体育老师都会知道:如果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近,根本用不到什么技术动作,就能轻易地把球传给对方,对方也能采用各种非正规手法接住来球,所以近距离的教学设计是无效的。但是一旦拉开传接球距离,学生势必要用力传球,就需要用到教师教授的传球方法;而接球的学生想要接住来球,就得采用更正规正确的接球方式,否则就容易被球砸到或丢球。只有经历并思考过这些教学过程的教师才会意识到距离对于传接球训练的重要性。而模拟上课中的设计,正是基于教师平时教学的实践,反映了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可判断学生的练习是否能够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模拟上课就是教师平时常态教学的一个缩影。

总之,模拟上课在体育教研中的应用,既能反映出教师平时的教学水平,也能突显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形式,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或借鉴优秀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業务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传接球上课时常态
篮球传接球技术的训练与实战研究
往期答案选登
十二星座上课时最像什么动物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康康日记
睡着只需半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