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在疫情防控中的显著优势

2020-11-28 07:40王萌
西部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国之治制度优势

王萌

摘 要:“中国之治”是中华民族对古今中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集大成者,体现的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治理道理。中国的治国理政逻辑是先弄清楚政道而后探索政体,注重的是为谁执政,关注的是执政的目标和理念。通过这次疫情“大考”,“中国之治”无论在党的统一领导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还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方面都彰显出强大优势。中国的抗“疫”经验为世界其他国家贡献了成功经验。经历这次疫情的加试题,虽然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应急管理能力和社区治理能力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但“中国之治”展现出的显著优势,已经开始在全世界有自己的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之治;制度优势;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一、“中国之治”的概述

“中国之治”,顾名思义就是能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治理道理。一提到政府管理,更多被认可的是西方民主政治所谓“小政府、大社会”那一套,一度在学术界凡提“政府管理”言必称“西方民主”,好像真是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诚然,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是借鉴了西方政府管理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经历了8次机构改革与调整,可以说,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正展现出明显的制度优势。

中国的政治思想往往注重先把政道搞清楚,然后从政道出发去探索政体,而西方民主政治是政体思维。所谓政道就是治国理政的目标和理念,关注的是治理的实际效果,而政体只是治国理政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政治体制或者政治形式,因此,西方国家总是生搬硬套把国家简单归为民主体制或者专制体制,其实一个国家的治理体制怎么可能只归为一种单一性质,说到底,还是西方用自己的话语权给其他国家定义,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中国之治”,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1]它既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古代传统治理模式,也不是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民主政治模式,而是对古今中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集大成者,即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

二、“中国之治”在疫情防控中的显著优势

2020年初爆发了“新冠疫情”,自武汉“首发”后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扩散,全国各地无一省份幸免,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4.8武汉解封、4.26武汉清零;一个个“方舱医院”的闭馆,一批批援鄂医疗队的返乡;全国各地陆陆续续的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无疑在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中我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正是“中国之治”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彰显的显著优势。

1、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的概括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显著优势,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我们的治理体系好不好拿事实说话拿实践成果说话。中国的政治思想首先是弄清楚政道弄清楚为谁执政,然后研究政体研究怎样执政,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国际社会我们有个外号叫“基建狂魔”,我觉得之所以能叫狂魔,可见我们的基建速度和质量是相当惊人的,而支撑我们取得这样成果的正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这一显著优势,在其他多党制国家是完全没有这个能力和可能性的。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习近平同志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战略决策。比如果断对武汉实施封城,封城的决策谈何容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一个艰难的决策,它需要巨大政治勇气。这样的果断决策,只有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下才能够实施。同样是封城决策,在绝大部分西方民主国家是执行不了的,因为他们议会的利益集团受损者会反对,他们不知实情的民众会上街游行抗议自己的人权受限等等。

2、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事的显著优势。一提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好像说出来总是怯怯的,似乎总是怕被西方国家扣上专制的帽子,尤其是党校老师,更不敢在讲台上旗帜鲜明的说这句话。其实不然,中国本身就是单一制国家,自建国以来,我们利用这个优势办成了太多太多的大事,无论是98年洪灾、03年非典、08年汶川地震,还是今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每一次国家遇到特大灾难时,总能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张弛有度,究其根本是这一制度优势在发挥作用。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央在极短的时间内集结全国各地医护人员4万多名驰援湖北,各种救治物资、医疗资源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全部涌向湖北一线,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地市救治防控工作。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严肃评价道:“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2]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生产力高效的一种体现,在这次疫情中,医疗资源的短缺是战胜疫情的最大难题之一,“不计代价、不讲条件”这是国家对央企国企的一聲令下,随着一条条成功转产口罩、防护服生产线的投产,口罩不再一罩难求,一线的医护人员也不用再为没有防护服护目镜而担心害怕,格力开始生产防护服、三菱重工开始做口罩,截至2月24日,医用防护服日产量达到33万套;截至2月25日,口罩日产量达到7619万只。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没有国家有能够举全国之力去做一件事的能力。反观国外其他国家,同样面对的是医疗资源短缺问题,西班牙选择的是忍痛拔掉65岁以上重症患者呼吸机,选择把有效医疗资源留给年轻的轻症患者,这个决定既是残忍的同样也是无能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无能表现,这就是西方民主政治倡导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弊端啊,一个没有能力的“小政府”,在面对这样突发的社会大灾难面前,往往是无力的、无能的。

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显著优势。在我国古代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道思想,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某复兴。中国的精准扶贫,在发展中国家做的是最好的,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显示,自1978年末至2017年末,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从7.7亿人,下降至3046万人,累计减贫7.4亿人,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3.1%,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七成。[3]在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十几亿人的国家马上就告别绝对贫困,这在中国甚至是世界历史上都堪称奇迹。一个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民族,自建国以来就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说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短短的八个字,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感染人数多、病床资源少的情况下,国家做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决策,保障所有患者得到医治。大年三十晚上国家召集4000多名军队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赶赴武汉,解决武汉医务人员告急情况;之后迅速征用武汉7家医院、安排3000余张病床,分别用十天时间建成火神山、雷神山两家专门医院缓解“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压力;同时,迅速大规模改建16家方舱医院,救治轻症患者累计1万余人,確实保障所有感染者得到隔离和医治,这样高效的应急措施在全世界是罕见的。

这次疫情中政府对患者的全部费用是兜底的,国家财政部给出了一组数据:到3月13日我国在抗击疫情中投入的总资金为1169亿元,其中治疗成本,危重症的患者需要划到大概40万元、重症患者需要花费20万元左右,据统计这两类患者的人数在6400人左右,也就是说治疗这个类型的患者需要20亿元,中等症状以及轻微症状的患者如果按照5万元一个人的话,大概需要40亿元。[4]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优势的体现。反观英国,当疫情爆发后,英政府采取的是“群体免疫”政策,让老弱病残在这次疫情中优胜劣汰掉,剥夺弱势人群的生存权利;美国是当今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而美政府仍然不把精力放在国内救治患者上,而是把民众的愤怒甩锅给中国转移国内注意力。

三、疫情“大考”之后的反思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一次检验,我们经受住了检验,取得了战“疫”的阶段性胜利,但如今回头反思,发现政府在面对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应急管理能力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提升,社区治理的功能和作用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1、对政府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回顾这次疫情防控的整个过程,在疫情发生初期,地方政府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表现是不尽如人意的。澎湃新闻在1月29日发布了一组给武汉市和湖北省当地政府防疫表现打分的数据:满分10分,最低的是湖北省政府5.92分和武汉市政府5.61分;最高的是一线医护人员9.52分和医疗卫生系统8.74分;其中中央政府是8.63分。这组数据一目了然,当地民众对武汉市和湖北省政府的防疫表现是极其不满意的,究其原因一定是当地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理能力的不足。

从整个疫情发生的时间节点上可以看出,新冠肺炎初期被称作“不明原因肺炎”,此后在已经发现患者存在人传人现象后却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致使疫情迅速扩散导致防控工作极其被动被动。

2、对社区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基层社区的网格化治理机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武汉乃至全国抗疫一线,除了医护人员,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是最累最辛苦同时也是发挥最大作用一群人。在一个个感人事迹被宣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其实是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应急能力弱、基础薄弱的体现,因为社区的人员数量不足以满足和支撑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人数规模,这就导致了前期社区工作人员吃力不讨好,社区提供的服务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居民强大的需求,导致多个隔离小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矛盾冲突频发。

毫无疑问,这次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是对中国即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上的一次考验,也是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节点上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的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要做好疫情加试题,确保交出满意答卷。是的,这次疫情是一道加试题,虽然出乎意料,但答好了更会加分,任何一次大灾大难都是一次试金石,任何一次危机也是难得发展机遇。“中国之治”就是中国政道的智慧凝结,“中国之治”也终将会用自己话语权为全世界国家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肖江:《中国之治 大道之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

[2] 同心:《疫情防控是对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J/OL].求是网;

[3] 《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从7.7亿人下降至3046万人》[DB].国务院扶贫办;

[4] 《疫情结束,国家支出多少钱?财政部最新账单公布,你惊讶吗?》[EB/OL].https://www.sohu.com/a/385248255_120620350;

猜你喜欢
中国之治制度优势
新时代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遵循
“中国之治”的新未来
“中国之治”彰显全球魅力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之治”
对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理论创新与制度优势的相关思考
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认清制度优势 坚定制度自信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