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校园夸夸群为例

2020-11-29 14:11覃毅运
法制博览 2020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校园心理

邓 辉 覃毅运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2019年上半年,夸夸群风靡各大高校。夸夸群里赞扬及安慰的话语能巩固大学生的精神支持系统、缓解内心的焦躁而这也是夸夸群火爆的原因。反过来说,他们内心渴望被关怀,依靠网络表达呈现自我,把网络看成压力及焦虑的宣泄口[1]。实际上,大学生独自在学校学习生活,容易受到身边各种事物的影响,导致内心的波动,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方式、策略也应该与时代并驾齐驱。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校园夸夸群这个现象级事件探究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策略。

(一)校园夸夸群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具体体现,单从其心理互助的赞扬及安慰的效果来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媒体融合时代一种开放性的精神交往方式,反映出大学生从彼此依赖的圈层化走向互相激励的社会化[2]。这种激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正向的,它能够提高个人应对困难及挫折的能力。而夸夸群正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校园夸夸群的风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希望被关怀、被关注的精神需求,对此研究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带来启示

很多时候,高校学生更愿意在隐藏性更好的网络空间里表达自己,释放压力,不愿意在现实向他人表露心迹。更倾向于自我调节压力,当自我无法调节时,才寻求外界帮助,却又不想暴露自己的“缺陷”,就压制着希望被关怀的精神需求,希望该研究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带来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向大学生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研究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探究大学生加入校园夸夸群的原因及从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启发。

同时,结合了校园随机采访辅助前期调研,侧重对被访者的生活上的压力源及对夸夸群的真实感受,同时加入校园夸夸群去亲身收集大学生所面对的困难及压力源,丰富问卷内容,希望借此能够真实体现出大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从而探究能够有利于大学生心健康教育的对策。

(二)样本的概况及分布

本次研究共在广西南宁部分高校共发放400份纸质调查问卷,有效回收问卷400份。在性别比例上,男生为58.5%(234人),女生为41.5%(166人)。

(三)理论综述

查尔斯· 霍顿· 库利在镜中我理论中认为,人的行为受到自我认识的影响,而在与他人评价自我的社会互动中又形成自我认识,也就是人的自我是在互动中形成的[3]。他人如同一面镜子,在人际传播中,与他人互动越多,那么对于自己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人的评价对于个人塑造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在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中,米德认为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与“客我”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变化的[4]。“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它能促使“主我”产生新的变化。在社会化的交往中,人的社会评价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反应,也就是人在社会角色上不断碰撞交流,不断补充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情感的认知[5]。

亚伯拉罕·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尊重的需要是第四层次,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6]。在外部尊重上,人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信赖和好的评价。当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从而体会到自己生存的社会价值。

三、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焦虑,促使大学生加入夸夸群寻求释放

根据调研数据,认为人们对心理安慰和鼓励的需求是夸夸群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同学有64.75%(259人),认为夸夸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新型社交需求的同学有11.25%(45人),而认为只是互联网下的刺激产物的同学有18.5%(74人),认为是社会从众心理是主要原因的则有5.5%(22人)。从数据反馈来看,对心理安慰和鼓励的需求是最多的选择项,足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心理安慰和鼓励的需求,也在侧面说明了他们身上的压力的确很大。在压力源上,学业压力(41.5%,166人)、人际交往压力(32.5%,130人)、情感压力(11.25%,45人)、就业压力(14.75%,59人)是大学生目前主要的压力源。他们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焦虑,需要释放压力,成为大学生加入校园夸夸群释放压力的内在动因。

(二)校园夸夸群是新媒体环境下具有心理互助特性的新型解压方式,促使大学生敢于倾诉烦恼

调研数据显示,了解校园夸夸群的同学有98%(392人),而没有了解过校园夸夸群的同学仅为2%(8人),由此可见夸夸群的火爆。当人在夸夸群里寻求安慰时,其他人开始进行安慰以及赞扬,那么被安慰者心情就会相应变好。这些赞扬、安慰的话语不断强化自我认识,促使被夸者在积极的自我认识下产生积极的行为,符合心理互助的特征,在团体的帮助下解决了个人问题。

(三)大学生去学校心理咨询处咨询意愿较低,主动性较差,更愿意在夸夸群中诉说心声

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选择去学校咨询室的同学有27.75%(111人),选择不去的同学有72.25%(289人),他们更愿意在隐蔽性更好的网络空间上寻求精神慰藉,而不是通过真实的社会互动去解决。实际上,许多同学并不会主动去心理咨询室诉说问题,提高学生主动性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四、研究结论

(一)校园夸夸群的火爆反映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应大力建设以新媒体平台为主,线下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事实上,新媒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线下相比,更容易让学生主动倾诉压力,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同时线下的教育也不可或缺,也应经常组织相关实践活动,与线上教育配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二)校园夸夸群具有心理互助的协助特征,应建立“家庭—宿舍—班级—学校”四级预防保护机制

夸夸群就如同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里,每一个群友都在协助求赞者,帮助求赞者释放压力,进行心理互助。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应需集众人之力协助,建立?°家庭—宿舍—班级—学校?±四级预防保护机制。此机制中,家庭与宿舍这两层是预防和疏导学生心理的基本层,而班级要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馈情况,学校进而疏导,全方位预防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三)校园夸夸群的火爆反映了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较差,应着力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

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较差,学校应该要大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有些学校会在心理活动的组织上设置丰厚的奖品,以此吸引学生参加,但我认为,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以外部行为去内化到学生心中。学校应该在每个学期组织班级进行一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社会服务,这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更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增强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热情,及时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校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