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U型模式培育数学建模素养*
——以“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的教学为例

2020-11-29 09:01何苗苗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平均数中位数直方图

何苗苗

(广东省广州市南海中学,510000)

深度教学的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个U型过程,这个U型过程需要教师来引导和激发.如图1,这个“U型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经历下沉、潜行、上浮三个环节,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经历学科思想方法的探究过程,生成促进学生精神发育的意义系统,才能达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1].

本文以人教版“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一课为例,探讨运用U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下沉环节(知识的还原与探究)

这个环节是沉浸式学习,即还原知识背景,进入知识探究.

教学案例1前面已经学习了用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分布,如何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呢?

创设情境:小李毕业后去某公司应聘,公司招聘员告诉他“公司报酬不错,23名员工平均月收入3 000元,最高月收入有22 000元”.

公司员工甲说:“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是2 000元.”

员工乙说:“我的工资是2 200元,算中等收入.”

如果小李的理想月收入为3 000元,请问这所公司是小李的理想选择吗?说明理由?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在本环节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一是通过生活应聘情境,结合生动的PPT,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从表象到本质进行推理.这样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三种数字特征自然地从情境中提炼出来.

教师回顾知识板书:

(1)众数:不唯一.

(2)中位数:①排序;②取中间:若奇数个,取中间一个;若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平均数.

通过情境分析,对情境进行回应,思考小李是否选择去这所公司?

教学案例2从上面给出的生活情境中挖掘数学信息:“平均月收入3 000元”——平均数,反映总体的平均水平.

“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是2 000元”——众数,反映总体的多数情况.

“我的工资是2 200,算中等收入”——中位数,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

反问:用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反映样本特征时有什么优缺点?

经过调查,事实上如下是该公司员工及月工资构成,如下表:

人员经理管理人员高级技工工人学徒合计月工资(元)22 0002 5002 2002 0001 00029 700人数16510123合计22 00015 00011 00020 0001 00069 000

在上表中,平均数能客观地反映该工厂的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教师:表达反映的众数是多少?

学生:2 000元.

教师:中位数是多少?

学生:2 200元.

教师:平均数呢?

学生:3 000元.

教师:如果小李的理想月收入为3 000元,请问这所公司是小李的理想选择吗?

学生:不是,因为大部分员工都没超过3 000元,只有经理一个超过3 000.

二、潜行环节(运用数学思想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是层进式学习,即分析与综合、感知与体悟、比较与鉴别、论证与推理、实验与探究、理解与评价.

教学案例3如何用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探究:某中学举行电脑知识竞赛,现将高一参赛学生的成绩进行整理后分成五组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高一参赛学生的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先由学生来探讨这三个数,根据三种数字特征的定义进行估算,众数在60~70之间,中位数在60~70之间,平均数却不知道.

教师:为什么众数的范围在60~70之间,那究竟是多少呢?

学生A:因为众数是出现最多的数,而直方图中60~70之间这段的矩形最高,我猜是中间的数65.

教师:对!但为什么取中间数呢?这是因为画频率直方图的折线图时,是连接每个矩形上端的中点形成的折线,这时最高矩形的中点是最高的.

(小结板书)众数:最高矩形下端中点的横坐标.

教师:先看看每个矩形的面积.

学生:第一个是0.4,第二个是0.4,第三个是0.15,第四个是0.1,第五个是0.05.

教师:那中位数为什么在60~70之间.

学生B:第一个矩形的面积是0.3,最后三个矩形是0.3,所以中位数只能在60~70之间.

教师:初中学习中位数是排序后最中间的数,那中位数应该是在60~70之间的哪个数呢?

学生B:应该落在60~70之间的中间.是65.

教师:对!但怎么算呢?中位数是处在直方图的中间,其实就是中位数两边的矩形面积和相等.

学生B:矩形的面积和是1,那中位数应该位于刚好面积和为0.5的位置.

教师板书:∵0.3<0.5,0.3+0.4=0.7>0.5,∴中位数落在[60,70).设中位数为x,则(x-60)×0.04=0.5-0.3.∴x=65.

(小结板书)中位数:在左右直方图面积相等处.

教师:最后来看看如何由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样本的平均数.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每个组的具体数值,所以可分别设为n1,n2,n3,n4,n5个,总数n个,每个小矩形的x有很多个数,取一个代表值.

学生:取矩形下端中间的数为代表.

教师板书:平均数

教师:n1,n2,n3,n4,n5,n都不知道,那怎么办?如何用已知数据去取代这些字母,n1比n,是什么?

学生:是频率.

教师:对!这样平均数

=55×0.3+65×0.4+75×0.15

+85×0.1+95×0.05=67.

评注本环节通过对生活实例的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体验由感性理解到理性飞跃的认知过程.反问图中得出的数字特征是否与实际计算的数字特征相符合,让学生体会思考用样本估计总体存在的差异性,为以后的回归分析埋下伏笔.体验回归思想也是统计学中很重要的思想方法.

三、上浮环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知识的迁移)

这个环节是反思性学习,即表达与反思,迁移与应用.

教学案例4为了调查某厂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随机抽查了20位工人某天生产该产品的数量,产品数量的分组区间为[45,55),[55,65),[65,75),[75,85),[85,95),由此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3.此工厂接到一份订单700件,急需10天内(含10天)出单.请问此工厂能否按时出单?尝试用本节课内容说明理由.若不能,你能帮忙想想对策吗?

评注深度教学强调对知识意义的理解,需要对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式、学科思想及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加以理解和内化. 本环节从已学知识入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频率分布直方图的表象信息,深入思考,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根据生活实际问题想出对策.

U型模式有助于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实验和科学思维培养中,形成尊重事实和证据的科学态度.在本节课中,引入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对情境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学习过程,实现知识的下沉.在探究环节中,体现了教师的引领性,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从感性理解去估算出这三种数字特征,引导学生如何由感性到理性估计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这一过程,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潜行.利用开放性统计分析题和课堂小结,注重数学模型的建构,实现知识的上浮.通过“下沉—潜行—上浮”三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理性领会由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数字特征的统计思想,从而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平均数中位数直方图
符合差分隐私的流数据统计直方图发布
用直方图控制画面影调
中位数计算公式及数学性质的新认识
不一样的平均数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圆投影及直方图不变矩在多视角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