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的启示思考

2020-11-30 01:04
政工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志愿军战争朝鲜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党领导人民军队的胜利,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胜利。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的有益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一、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将志愿军官兵和广大社会民众的政治意识与国家政治抉择紧密统一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通过全国范围内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有效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持续掀起捐献飞机大炮、增产节约等大规模群众运动,为战争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撑。一是唤起国家意识。朝鲜内战爆发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刊发战争爆发消息,帮助民众及时了解朝鲜战事;入朝作战前,党中央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为主题,深入开展政治宣传动员,唤起国家意识,提升政治觉悟;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动员口号,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赢得最广泛支持,凝聚最深厚力量。二是专设动员机构。1950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成立,统一领导全国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4月1日,发出《各地应普遍建立抗美援朝分会的通知》,各地总分会、分会自上而下相继成立;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大中专院校等,深入工厂、农村、街道进行动员,有效宣传发动群众。三是综合施策用力。灵活采取报纸杂志、广播电台、文艺作品等方式广泛动员,抗美援朝战争所产生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数以千计,全国建立地方电台70余座、接收站2万余个,志愿军文工团和宣传队积极活跃,《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广为流传,全国先后掀起4次参军参战热潮,步入志愿军的新战士达80余万人。

实践启示: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要高度重视全社会爱国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塑造,加强人民群众的常态化国防教育,捍卫国家政治动员“软边疆”,健全完善国防动员机制、举国聚能机制、应急联动机制,突出提升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即时动员能力,确保将综合国力高效转化为战争能力。

二、坚强有力的党组织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

抗美援朝战场,志愿军在作战中注重发挥党组织功能,提出“一面作战,一面建设具有坚强战斗力党支部”的方针,紧贴战场态势和战役变化,将支部工作和作战任务紧密结合。一是加强党委对作战的领导。入朝后,立即成立以彭德怀为书记的志愿军党委,对作战实施统一领导,先后确立“采取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内线和外线相结合”“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等方针。此外,还建立一系列与作战需要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比如:兵团作战时,吸收部队负责人参加上级党委会;步炮协同作战时,召开联合步炮政工会议。二是创新支部组织形式方法。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志愿军边作战边调整各级党组织,改进组织形式,创新工作方法,有效发挥组织功能。比如:坑道作战中,志愿军第15军134团8连,组建由各兵种分队、各配属部队共同参加的坑道临时党支部,实施统一领导、统一计划,带领部队持续战斗。三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入朝后不久,志愿军就发出号召“在战斗伤亡情况下,党员、干部要自动成为骨干,组织部队自动靠拢,挺身而出带领作战,真正做到哪里有党员干部,哪里有组织指挥”,全体党员积极响应号召,英勇顽强作战,许多年轻党员在战争中迅速成长。

实践启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也是我军战斗力生成提升的力量本源。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信息化,党组织建设越要扎实过硬。面对未来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必须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加强我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贯穿融入联合作战“指挥链”,努力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增强剂和功放器。

三、组织有力的瓦解敌军工作,从精神层面有效涣散敌军战斗意志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针对新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积极探索瓦解敌军新途径新方法,注重把传统做法与创新办法相结合,将瓦解敌军与外交斗争相配合,始终保持我军政治上的战略主动。一是健全敌军工作机构。针对入朝作战初期部队“打哑巴仗”情况,第二次战役后,志愿军政治部增设敌军工作部,各师团设政攻所、营设政攻队、连设敌工委员,到1951年下半年,敌工部门已基本健全。二是创新战场喊话方式。将我军宽待俘虏政策印成“代言片”,志愿军官兵人手一本;下发《对敌伪军战场喊话口号》,规范外语喊话口号;有的部队还将表现好的俘虏带到战场喊话。1952年政治攻势期间,我军所获俘虏中有40%是通过战场喊话争取的。三是组织强大政治攻势。针对不同时期敌人心理状态,志愿军先后组织9次大规模政治攻势,向敌纵深散发各种宣传品6000多万份,转寄战俘信件12万封,建立7个大型对敌播音宣传站,持续动摇敌军心士气。第二次战役中,出现了两起百名以上美军向我投降的局面。四是加强整体联动配合。注重发挥军事打击、瓦解敌军与外交斗争的整体威力,执行宽俘政策,制定宽俘守则,通过战俘向全世界宣传和平主张。第二次和第四次战役前火线释放战俘235名,向国外散发6万余张我军宽俘照片,播放900余个俘虏谈话录音,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

实践启示:未来战争打的既是军事仗,也是政治仗、舆论仗、法理仗。信息网络时代条件下,认知域的舆论较量、法理斗争、心理攻防日趋激烈,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未来战争“第二战场”。要高度关注互联网这个舆论斗争主阵地,创新战时政治工作训法战法,强化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牢牢掌握舆论法理斗争主动权主导权。

四、持续不断鼓舞军心士气,最大限度激扬志愿军官兵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新的作战对象、异国作战环境和恶劣作战条件,广大志愿军官兵始终保持高昂旺盛的战斗意志,英勇顽强、浴血奋战,创造了令人敬畏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一是开展杀敌立功运动。出国作战不久,志愿军政治部号召全体指战员“争取立大功,争取当英雄,创造无数英雄班排、英雄连队、英雄营、英雄团”;制定《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条例(草案)》,细化规范立功评功标准要求;采取“即打即评”“边打边评”等方式火线记功立功,鼓舞军心士气。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三等功以上的个人有302724人,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5953个,朝鲜政府先后5次授予志愿军指战员勋章、奖章526354枚。二是英模典型示范激励。采取举行战斗英雄事迹报告会、邀请英模代表演讲、印发英模事迹手册等形式,大力宣扬英模事迹,志愿军两次派出归国代表团、组织六次归国观礼团,每次都安排英雄模范代表参加,有效激发官兵使命感荣誉感,“立功见毛主席”“立功向祖国人民汇报”成为共同心愿。三是组织战地一线慰问。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先后三次派出代表团赴朝慰问,组织近千人文工团赴朝文艺演出,极大鼓舞一线志愿军官兵。比如:第四次战役后,第一组慰问团就带着全国各地人民赠予的1000多面锦旗、420余亿元和2000多箱慰问品到达前线。四是浓厚崇尚英雄氛围。各级政府大力褒奖志愿军英模,每逢重大节日举行隆重慰问军属活动,挂光荣灯、戴光荣花、送光荣匾、钉光荣牌,军属就医优先挂号,子女上学优先录取,车站码头优先售票,全社会营造出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

实践启示: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军人血性胆魄不是与生俱来,特别是当前多数官兵缺乏生死考验和血火洗礼,必须加大近似实战的环境磨砺,增设胆识训练、意志训练、心理训练。同时注重从社会导向、政策制度、权益保障等综合施策,提升军人使命感、唤起社会尊崇感、增强军属获得感。

五、走实正确的群众路线,有效调动凝聚民众这个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

志愿军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工作优良传统,克服人生地疏、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等现实问题,以扎实有效的工作赢得朝鲜人民支持拥戴。一是尊重民风民俗。入朝作战前,毛泽东同志教育部队要尊重朝鲜人民和政府,出国作战后又指示“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志愿军专门制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尊重朝鲜政府、爱护朝鲜人民公约》。志愿军官兵认真学习当地民风民俗,努力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必备知识。二是注重自我宣传。入朝后,志愿军一面作战、一面向朝鲜人民积极宣传,帮助朝鲜军民了解志愿军性质宗旨、入朝作战目的任务等,有力粉碎了敌人虚假宣传。积极发挥政治文化联络部桥梁纽带作用,采取小型会议、群众座谈会、书写朝语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强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信任,为发动组织群众奠定情感基础。三是严明纪律约束。志愿军政治部先后颁发以加强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训令》《关于借物手续与损物赔偿办法的规定》等,1952年又提出团结朝鲜人民“四项原则”。各兵团和部队也陆续颁发相关规定,比如:19兵团颁布《赴朝作战守则》,47军制定《守纪爱民公约》。四是真诚爱民助民。志愿军在完成作战任务间隙,主动帮助朝鲜人民解决生活困难,先后抢收粮食97.5万斤,抢种耕地42.6万余亩,架桥修桥7500余座,赢得朝鲜人民高度赞誉信赖。朝鲜人民积极筹集粮食、运输物资、救护伤员、担任向导,以实际行动支援志愿军。整个战争期间,直接支援我军作战的朝鲜民工多达30万人。

实践启示:兵民是胜利之本。未来战争形态加速演变,对抗更多维,领域更宽广,比拼更立体,民众参与战争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扩大。只有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加大军民深度融合,激发更多的战争潜力,打造升级版支前“小推车”,方能把握制胜之本、获得力量源泉、赢得未来战争。

猜你喜欢
志愿军战争朝鲜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被风吹“偏”的战争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他们的战争
用鲜血浇铸的战地日记——追记志愿军张子丰的革命烽火岁月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战争催生的武器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