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与炎黄关系论

2020-11-30 07:32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黄帝史记文化

高 强

“齐鲁”今指山东,旧指周代的齐国和鲁国。杨向奎先生曾经指出:“先秦时代,齐鲁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地带,而鲁为黄帝体系,齐则为炎黄两系之融合。”①杨向奎:《论〈吕刑〉》,《管子学刊》1990年第2期。可谓一语中的,可惜展开论述不够。齐鲁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炎黄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之一。本文拟从东夷与炎黄、鲁国与炎黄、齐国与炎黄三个方面论证齐鲁与炎黄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东夷与炎黄

东夷是先秦时期对黄河下游地区居民的泛称,包括生活在今天山东、苏北、淮北地区的众多部族和方国。远古时代,中国部族众多,所谓“万邦林立”,但逐渐形成一些大的部族集团,东夷即为其中之一。蒙文通先生认为,远古时代中国有江汉、河洛、海岱三大民族②蒙文通:《古史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42页。。傅斯年先生认为,当时主要是东部的夷和西部的夏两个系统之间的对峙③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载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1页。。徐旭生先生认为,远古时期中国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④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页。,华夏集团发端于今陕西黄土高原,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核心,逐渐向东迁徙发展,先是与山东地区的东夷集团交流、交锋、融合,后又与两湖地区的苗蛮集团交流、冲突、融合,最后形成了以华夏集团为凝聚核心的华夏族。

大约成书于西周时期的《逸周书·尝麦》最早记录了炎黄与蚩尤之间发生的涿鹿之战:“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学界普遍认为,赤帝就是炎帝,是老的部落联盟首领。蚩尤是日益强大的东夷部族的首领,开始挑战炎帝的权威。炎帝打不过蚩尤,便向黄帝求助,炎黄联手在涿鹿经过苦战,终于打败蚩尤,并吸纳大部分东夷族人,合符釜山,奠定华夏。黄帝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也成为古史传说中最早的帝王。

《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氏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①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5页。司马迁认为,尧、舜、夏、商、周,皆出自黄帝,可谓一脉相承。张光直先生认为,“夏商周都是自黄帝下来一直平行存在的三个集团。”“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赴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三代文化是相近的,纵然不是同一民族,至少是同一类的民族。”②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73页、第75页、第69页。其实何止是夏商周,秦亦如此。《史记·夏本纪》载:舜命禹治水,“禹拜稽首,让契、后稷、皋陶。”“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③司马迁:《史记》卷2《夏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0-51页。契为商人之祖,后稷为周人之祖,伯益为秦人之祖,夏商周秦诸族曾经共同治水,因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共渡难关。

《史记·殷本纪》曰: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④司马迁:《史记》卷3《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1页。《世本·居篇》曰:“契居蕃。”可见契所封商地,也称作“蕃”或“番”。也就是说,商族的发祥地应该在一个叫“商”或“番”的地方。《战国策·赵策》曰:“秦甲涉河?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据此可知,番吾位于漳水与邯郸之间,在漳水附近。《水经注·河水》曰:漳水下游有水叫商河,也叫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邹衡先生认为,“商人所以称商,大概是因为商人远祖住在漳水,而最早的漳水或者就叫商水。”⑤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2页。商人的发祥地应在漳水流域,早期活动区域在冀南、豫东北、鲁西南一带,很可能原为东夷部族的一部分。《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⑥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页。《史记·殷本纪》云:“殷契,母曰简狄,有篲氏之女,为帝喾次妃。”⑦司马迁:《史记》卷3《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1页。《礼记·祭法》曰:“殷人,帝喾而郊冥。”商人始祖契是黄帝之后,商人与黄帝族有密切关系。甲骨文中有“帝黄”,而无“黄帝”,丁山先生认为“帝黄”即“黄帝”⑧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93页。。

关于秦人来历,有东来说和西来说两种说法。东来说认为,秦人起源于山东,原为东夷的一支,曾帮助商人推翻夏朝,并一路西进,先到晋豫,后至陕甘,先后为商人和周人守西垂。西来说认为,秦人发源于甘肃,原为西戎的一支,后东进陕西,逐鹿中原。黄留珠先生认为,“秦人源于东而兴于西”,秦文化有东西二源⑨黄留珠:《秦文化二源说》,《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张正明先生认为,“葬式表明:秦人是双源的,公族源于东夷,庶姓源于西戎,前者流行东首葬,后者流行西首葬,彼此都不数典忘祖。”⑩张正明:《秦与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窃以为东来西成说为胜。《史记·秦本纪》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①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3页。凤翔秦景公墓出土的石磬铭文曰“高阳有灵”,高阳即颛顼。秦人自称是颛顼苗裔,也就是黄帝之后,恐非简单攀附。《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②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64页。秦灵公设上下畤祭炎黄大约是在公元前422年,这是首次有确切记载的炎黄祭典。战国时期,随着大一统趋势的出现,人们同宗共祖的意识不断增强。秦人感到再像过去那样只祭祀白帝、青帝,已不能适应扩张争霸的需要。于是,将祭祀对象扩大到远祖炎黄,这样既能抬高自己,亦可凝聚人心。

有学者认为,虞、夏、商、周的后代都尊黄帝为始祖,这不仅是有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具有政治意义和文化内涵,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4页。。夏人、商人、周人、秦人未必都是炎黄的直系后裔,他们与炎黄的关系亲疏不同。夏人和周人生活在陕西、山西一带,与炎黄的关系更近一些。商人和秦人起源于山东、河南一带,与炎黄的关系稍远一些。即使是周人也未必是炎黄的直系后裔,否则武王灭商后不会“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④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27页。可见当时还有比周人更为直系的炎黄后裔。虽说夏人、商人、周人、秦人的族源与祖先崇拜并不完全一样,但却都是在黄帝所开创的大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大系统”⑤陈元连一开体:格《局中》国(·修华订夷本·),蕃北汉京·:中中央华民·族中大华学民出族版—社—,一个内年在,第联系发页展。被认识的过程》,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1999214。夏商周秦诸族都与炎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构成华夏族的主要力量。到了周代,夏人、商人、周人、秦人已融合成一个以“华夏”为称号的民族共同体,黄帝成为这个民族共同体共同尊奉的始祖。

二、鲁国与炎黄

鲁国始封君周公旦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姓,黄帝族后裔。周人奉祀的女性始祖为姜?,炎帝族苗裔,故而鲁国公族为炎黄子孙。周公因辅佐成王,“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鲁国封地在少昊之虚曲阜,这里是东夷部族的中心区域。伯禽用了三年的时间“变其俗,革其礼”⑥司马迁:《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24页。,改变了当地的东夷文化,代之以姬周文化,也让黄帝文化在鲁国扎下了根。《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寿丘即今曲阜,有人据此认为曲阜是黄帝故里。徐旭生先生指出:“鲁国本为‘少昊之虚’,是东夷集团的大本营,华夏集团的黄帝绝不能生在那里。在周成王‘残奄’(鲁本奄地)以前,姬姓的势力没有达到山东的痕迹。”⑦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1页。从考古发现来看,黄帝时代的海岱地区是大汶口文化的天下,“学者们多认为是属于古代东夷族的文化”⑧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吴汝祚主编:《炎黄汇典·考古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420页。。早期大汶口文化明显受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一般认为庙底沟文化与黄帝族有关。然而,随着东夷族势力的壮大,大汶口文化的范围迅速扩大,晚期大汶口文化中已经很难寻觅到仰韶文化的踪影,表明仰韶文化对大汶口文化的影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①任社式,楠、吴年耀,第利主编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0311。至于《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②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页。《淮南子·主术训》中说神农“其地南至交?,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反映的是战国至西汉时中国人的疆域观,炎黄部族未必真正控制过海岱地区。

先秦文献里反映鲁国与炎黄之间关系的文字不多。《国语·鲁语》记载了一件事,有一种叫“爰居”的海鸟,飞落在曲阜东门外,鲁国执政卿臧文仲下令祭祀“爰居”。展禽批评臧文仲的做法,他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不能随意为之。展禽说: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扦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③左丘明:《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66页。

展禽的这番话透露出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一,祭祀的对象必须有大功德,只有“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扦大患”者才能享受祀典,故而“爰居”没有资格享受祭祀。其二,根据上述标准,烈山氏有天下,其子柱能殖百谷百蔬,共工氏子后土能平九土,“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这些人功绩卓著,因而受到尊崇和祭祀。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稷、文王、武王等亦因功德昭著而被后人祭祀。其三,“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祭祀的对象通常都是本族的圣贤,有虞氏、夏后氏?黄帝,说明舜、禹自认为是黄帝之后。商人?舜,周人?喾,说明世人普遍认为,黄帝、颛顼、喾、尧、舜、禹血脉相续,黄帝是共同始祖。这种祖先认同的趋势为战国时期的黄帝崇拜现象,为华夏族的发展壮大,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观念基础和心理基础。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述了郯国国君郯子访问鲁国时,同鲁国大夫昭子的一番对话。昭子问:“少?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答:“吾祖也,我知也。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转引应劭言:“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④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页。《左传》杜预注曰:“黄帝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以云命官;炎帝有火瑞,故以火纪事,以火命官。”杨伯峻先生认为,“颛顼以后无远来之天瑞,不能用云、鸟、火、水等为官名,故以就近之民事为官名。”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88-1389页。王震中先生认为,“‘火师’就是火正,‘以火纪’就是使用‘火历’,即通过观察星宿大火的出没以定农时。”⑥王震中:《炎帝族对于“大火历”的贡献》,载《炎黄文化研究》第五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郯子解释了古官名的由来,孔子听说后,非常敬佩,专程拜访,求教于郯子。郯子是郯国(今山东郯城)人,展禽是鲁国人,都是孔子十分推崇的贤士。他们述说的炎黄,孔子是知晓的。孔子之所以不太提炎黄,是因为炎黄过于久远,不若尧舜以降清晰可辨。子贡曾问其师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①李守奎、李佚:《尸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7页。子贡问孔子黄帝真的长了四张面孔吗?可见春秋时期确实流行黄帝四面的说法。孔子回答说黄帝委派四名能够贯彻自己主张的贤人,代表自己管理各地事务,这四个人治理的非常出色,并非黄帝真的长了四张脸。《吕氏春秋·本味篇》云:“故黄帝立四面。”高诱注曰:“黄帝使人四面出求贤人,得之立以为佐,故曰立四面也。”②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51页。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十六经·立命》里,有段黄帝与大臣力黑(力牧)、果童之间的对话:“昔者黄宗(帝)质始好信,作自为象(像),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③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61页。此言可与《尸子》中提到的“黄帝四面”互证。闻一多先生认为,“在国家形态出现以后,便是一个共主统治着四方的诸侯,黄帝立四面的传说,便是由此而起的。”④闻一多:《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8页。无独有偶,宰予亦曾问老师:“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⑤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7页。孔子觉得黄帝生活的时代太过久远,很难说得清楚,故而不想回答宰予的问题。宰予又问:“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无奈,只好答道:“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⑥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7-118页。孔子回答两位弟子的话,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对黄帝传说进行了人格化的解析,体现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准则。由此可见,在孔子心目中黄帝是位圣人,只是没有尧舜禹清晰可辨,因而不愿提及罢了。《大戴礼·帝系》是“今天所能看到的集中反映以黄帝为始祖的大一统帝王世系的最早作品”⑦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页。,其中孔子谈论黄帝的那段话,被司马迁引入《史记·五帝本纪》,流传至今,成为评述黄帝的经典文本。

三、齐国与炎黄

齐国始封君“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⑧司马迁:《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77页。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转引谯周语:“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长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⑨司马迁:《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77页。姜太公出自姜姓族人,炎帝族后裔。姜姓与姬姓世代联姻结盟,这种关系源自远古时代的炎黄关系。《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鑝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说明黄炎二族是从少典和有鑝两个姻亲氏族派生出来的,姬姜二姓实际上就是黄炎二族的族姓。

后稷的母亲姜原为姜戎之人,当为炎帝之后。刘起荱先生认为,“姬姜二姓,盖自黄帝、炎帝二族的母亲氏族从氐与羌二族发展分化出来之后,即由方言变异之故,氐与羌读音逐渐转化演变为典、为鑝;随着历史进展,又再度发展出周、姜二族,于是氐、羌读音又转化演变为姬、为姜了。”①刘起荱:《姬姜与氐羌的渊源关系》,载刘起荱《古史续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85页。《诗经·生民》《史记·周本纪》里记载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是姜姓族女姜原,姜原是周人的女性始祖,②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1页。周人兼具姬姜两姓的血缘,而姬姜两姓又可以上溯至黄炎两族,因此周人是炎黄后裔。《诗经·绵》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来到周原时,当地的原住民是姜姓族人。古公亶父为了笼络姜姓族人,娶了姜姓族女子太姜,建立了同盟关系。为了巩固姬姜联盟,又不惜传位于太姜所生少子季历,致使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不得不奔吴③张天恩:《试论太王传位季历的目的和意义》,《教学和科研》1984年第1期。。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两位周人历史上最显赫的先王都曾娶姜女为妃,从武王到幽王有7 个周王的后妃为姜姓。西周12王,实际上只有11代人,因为孝王是穆王的儿子,不单独构成一个世代,因此,如果把孝王除开不计,从武王到厉王恰好是每隔一代周王,就要娶一位姜姓女子为妻④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姜姓族人是武王伐纣灭商的生力军,姜太公是战略设计师和前敌总指挥,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国语·周语》认为武王之所以顺利打败殷人,是因为出兵的日子选得好,把岁、月、日、星、辰全都照顾到了。在这“五位”之中,周家占了三事,姜家占了二事,姜家对于周家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⑤顾颉刚:《从古籍中探讨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周王朝建立后,武王第一个分封的功臣是姜太公,申、吕、许等姜姓族人受封人数仅次于姬姓。姜姓诸侯一直是周王朝统治的捍卫者,直到幽王废姜姓女子申后,双方关系恶化,申侯联合犬戎杀幽王,灭西周。正所谓“成也姜人,败也姜人”。姬姜二姓的特殊关系是炎黄结盟的延续,姬姜联姻传承了炎黄文化,巩固了华夏集团。

姜太公被封齐国,也把姜炎文化和姬周文化带到了山东。姜太公没有简单粗暴地改变东夷文化,而是“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⑥司马迁:《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80页。姜太公“以特殊的方式,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又嫁接了姬周文化的胚芽,从而使东、西部两大文化圈在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文化,这就是齐文化。”⑦宣兆琦:《齐文化发展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页。其实除了姬周文化,姜太公还嫁接了本族的姜炎文化。齐文化既有东夷文化的元素,又有姬周文化和姜炎文化的元素,成为东夷文化与炎黄文化的集合体。如果说鲁文化是比较典型的姬周文化,那么齐文化就是变异的姬周文化。

公元前386年,齐国权臣田和自立为诸侯,取代了姜氏,从此齐国步入田齐时代。田齐的第二代国君齐威王宣称黄帝为高祖,其证据见于陈侯因敦。陈侯即为齐侯,“因”通“因齐”,陈侯因即为齐威王。公元前356年,陈侯因即位。公元前334年,开始称王。陈侯因敦当铸于前356年至前334年之间。这件青铜器的腹内铸有铭文79字,徐中舒先生考订其为:

隹正六月,癸未,陈侯因曰:“皇考孝武桓公,龚哉!大慕克成。其惟因扬皇考,绍?高祖黄帝,屎嗣桓文,朝爵诸侯,合扬厥德。诸侯夤荐吉金,用作孝武桓公祭器敦。以蒸以尝,保有齐邦,万世子孙,永为典范。”①徐中舒:《陈侯四器考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4分册,1934年。

齐威王自称为黄帝后裔,于史有证。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是田敬仲完(即陈完)十二世孙,而陈完乃陈历公之子,春秋初年因避祸逃亡齐国,从此改姓田氏,世为齐臣。齐康王沉溺酒色,荒于国政,丞相田和遂夺其位,五年后被周天子立为齐侯,其孙就是齐威王。《史记·陈杞世家》曰:“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②司马迁:《史记》卷36《陈杞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75页。陈完为陈胡公满之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为颛顼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孙。③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0页、第14页。《史记》的记载来自《国语》《左传》《世本》《帝系姓》等典籍,并非杜撰。所以说,齐威王尊称黄帝为高祖名正言顺。

齐威王之所以强调黄帝是自己的高祖,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为田氏代齐寻找历史依据,寻找合理性。齐国的始封君姜太公可谓建立周王朝的头号功臣,并且是炎帝之后,系出名门,血统高贵,国祚绵长,已有600多年,在齐地影响极深。田氏虽然取代了姜氏,统治齐国,但时刻担心旧势力的卷土重来。如何从理论上、历史上寻找代姜的依据,取得舆论上的主导权,成为摆在齐威王面前的重大问题。于是,他抬出了自己的“老祖宗”黄帝。黄帝声名较之炎帝更为显赫,何况炎帝还是黄帝的手下败将,自己作为黄帝之后,取代炎帝之后的姜氏,岂不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吗?其二,祖述黄帝是号令天下的需要。齐威王即位之初,纵情酒色,致使诸侯并伐,国人不治,可谓内外交困,诸事不顺。后来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终于拒阻楚、燕,败魏救赵,使鲁、宋、莒、邾等国来朝,一时间强盛于诸侯,大有称霸天下之势。为适应号令天下的需要,仅仅祭祀、尊崇自己的直系祖先陈胡公、陈完显然不够,于是,齐威王追溯远祖至黄帝,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拉近了自己同诸侯之间的关系。齐威王在铭文中颂扬了两位桓公,一位是自己的父亲,另一位是春秋五霸之一、姜齐之桓公,其用意也在于此。

陈侯因敦铭文证实了黄帝的存在。虽然有许多先秦文献记述了黄帝及其世系,但中间经历字体演变和辗转传抄,真实性不免令人生疑。陈侯因敦铭文是更为原始的实物版本,充分证明最晚在战国中期以前,黄帝的事迹就广为流传,证明先秦典籍对黄帝的记载是有依据的可信的,并非战国秦汉之际好事者的随意杜撰。

田氏代齐之后,还做了一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大事,即设立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是在官方主导下的学术文化教育中心。稷下学宫云集了当时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④司马迁:《史记》卷45《田敬仲完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895页。“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⑤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22页。荀子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孟子亦曾受稷下学派影响。稷下学宫是诸子思想的交流之地,是百家争鸣的中心舞台,也是黄老之学的发源之地和黄帝文化的整合之地。司马光在《稷下赋》中称赞稷下学宫“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郭沫若在《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中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5页、第156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黄老学从一开始就受到齐国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有学者指出:

田氏篡齐,再一次重演姬黄压倒姜炎,取代姜炎的历史。田齐政府似乎相当得意于这样的历史组合,因此,一方面为了扶正自己的名分,尊隆自己的来历,大手笔地建造了空前,也几乎是绝后的大学宫,一方面漂白自己的政权,改变他人对其篡夺政权的不良印象,广纳天下贤才,一如黄帝当年之收编各部族般,统罗各地学术政治的英雄豪杰,进行其“一鸣惊人”,一统天下学术、政治的伟大志业。这个工程,始于田午之末,大张于威、宣两朝,中兴于襄王,至盡王而衰减,却实现了“东帝”的大志。他们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因著学宫中来历不一的各派人才,哄抬、推尊,于是一个多面向、多功能、全方位、无所不是、无所不能,几乎是天、人、神三位一体的“黄帝”形象,终于半真半假地被塑造出基本型来①陈丽桂:《黄老与黄帝》,《国学学刊》2012年第1期。。

稷下学宫催生了一批诸子经典,其中包括《管子》《黄老帛书》等黄老学著作或黄老学色彩较浓的著作。《管子》托名于管仲,其中叙述炎黄者颇多。《管子·形势解》曰:“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轻重戊》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管子·封禅》曰:“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管子·任法》曰:“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

《吕氏春秋》“是对先秦典籍及诸子百家的大综合”②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3页。。《吕氏春秋》虽非齐地之书,但《贵因》《去宥》《审分》《知度》《尽数》《用民》等篇却深受稷下黄老思想影响,其思想来自稷下学宫。《吕氏春秋·序意》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③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54页。。黄帝是大一统的开创者,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是黄帝大一统伟业的继承者。吕不韦借用“黄帝诲颛顼”的说法,旨在表明秦国要像颛顼继承黄帝大一统功业那样统一天下。

结 语

《抱朴子·辨问》曰:“夫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④葛洪著、顾久译注:《抱朴子内篇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2页。周公、孔子是圣不是仙,而且只是治世之圣,不是得道之圣。黄帝兼为治世之圣人和得道之圣人,既是圣人又是神仙,可谓举世无双。由于修炼成仙,黄帝高于尧舜;由于功德显赫,黄帝又高于绝大多数神仙。黄帝加入神仙行列,改变了成仙的观念,使得修炼成仙与世俗功德结缘。⑤刘化宝学才术:交《流黄会帝论文文化选中集的》神,仙西故安事:陕》西,陕人西民省出公版祭社黄,帝陵工年作,第委员页会。办公室编《“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清明黄帝文201545鲁为圣地,儒家文化昌盛;齐为仙境,道家文化发达。儒道两家对黄帝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儒道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多元融合、兼容互补的历史特征⑥钱国旗、李传军:《黄帝形象的历史塑造及其文化意义》,朱恪孝、谢阳举主编《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1页。。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东夷族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虽然不是炎黄部族的原生之地,但却是炎黄文化的整合之地与形成之地。

猜你喜欢
黄帝史记文化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